高低起落皆自然,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學會修平等之心

2020-12-04 得妙有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傲慢,是不需要學習,仿佛隨身自帶的技能。只要自身能力、身份、地位、容貌、金錢等方面,比別人擁有得多,就會產生天生的優越感,自恃高人一等。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是謙虛、低調,可言語行為中透露出的那股子高高在上的勁兒,無形中暴露了內心深處的傲慢。

佛經中說,「貪嗔痴慢嫉」是人生的五毒。而其中的「慢」,即傲慢之意。五毒,會給人的生活、修行帶來極大的過失與痛苦。

南懷瑾老師也曾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

如果我們懂得平等待人,修好自己的心,平息內心的五毒煩惱,將會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幸福快樂一些。

1、對事不對人

「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南懷瑾老師

「不因其人而廢其言」。有時候,一些人行為混蛋、怪異,活脫脫人格有問題之人。可有時候,他說出的話,卻一語中的,很有道理。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聽呢?

「不因其言而廢其人」。有時候,一個人開口就罵人,粗俗不堪,滿口髒話、粗話,沒有學問,完全就是最粗俗的市井之人。那我們是否就應該全盤否定他,認為是人格低下之人,進而完全遠離呢?

如果因為其人格有問題,或者對其印象不好,或者言語粗俗,就看不起別人,對於他給出的好意見,完全否定,一點都不肯聽,那就不對了。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其身處任何階層,都有長處和閃光點。世界上沒有完全「非黑即白」之人,每個人都是豐富而矛盾的。

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的認知所局限,世上總有我們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補其短」。就像南老所說:

因為看到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如果我們能透過表象看本質,透過粗俗的言語、混蛋的行為,看到背後真正的道理, 「對事不對人」,不被情緒和個人喜好所控制,直擊關鍵點,將會對我們的人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看到別人的缺點,我們要懂得不要犯相同的錯誤,避免重蹈覆轍,引以為戒,也將會不斷圓滿和完善我們的人格。

2、人生運勢本就風水輪流轉,高低起落皆自然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落魄的,如今發達了;以前你看不起的人,今天卻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

「朝為座上客,夕為階下囚」。古往今來,多少朝臣權貴,一夕之間,滿門抄斬;多少高官達貴,因為貪婪、受賄,瞬息之間,一切皆無,落得終生監禁的苦果。

無常,是本性。人生,本就浮浮沉沉,本就瞬息萬變。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沒有誰的人生是一成不變的。

馬雲,大家都知道他經歷了多少磨難與煎熬,才成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輝煌。

18歲的馬雲,在人生第一次高考志願表上赫然寫下:北京大學。然而雄心壯志的他,高考的數學成績卻只得了1分。

為了生計,他做過酒店服務生,搬運工,蹬板車。當他決心在網際網路一闖天下的時候,卻經常被人罵作瘋子、騙子。

他曾連續4次創業失敗,最為窘迫的時候,銀行卡裡只有200元。

如此坎坷和波折的經歷,卻成就了如今網際網路的大佬。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處在低迷時期,就對生活絕望,因為低迷會過去,痛苦會過去;也不要因為自己此時順風順水,就沾沾自喜,因為一切都會變化的。

我們更不要因為身邊朋友、親人落魄了,就看不起他,敬而遠之,落井下石。因為沒有人願意痛苦,願意失敗,只是因為無常的本性,當下的運勢等結合,他暫時落魄了。

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鼓勵他,幫助他一起度過難關。

3、萬物不過受用,從未曾真正擁有。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像夢一場?

見證過很多財帛豐盛的朋友,一夜之間,身無分文;看過太多曾經恩愛有加,如今卻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的夫妻。也看到很多,通過自己努力與堅持,創出一片天地的生活勇敢者。

世間萬物,不過是經我們的手,被我們暫時所用而已,哪有什麼會永遠屬於我們的呢?

成敗得失、悲喜歡樂、高低起落,只是自然。一切都如夢一場。如果我們能看透這個道理,就不會太計較、太糾結,反而能豁達過一生。

佛經中說,我們居住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我們的世界本就是有缺陷的世界。

你得到了錢財,也許其他方面就會失去一些;得到了對你恩愛有加的另一半,也許資財方面就沒那麼富足;得了了兒孫滿堂,也許就會有其他疾病的痛苦折磨。

所以,我們都不過是這場自然規律中的受用者。規律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我們一定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要學會修自己的平等心。

結語:

不論一個人在什麼地位,什麼身份,都應該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平等看待一切。客觀公正,不以偏概全,學會看透表象背後的真理。

沒有誰的人生天生比別人高貴,最終的結局都不過是「不帶走一片雲彩」,隻身一人而去。無常的規律,何曾饒過任何人?

在生活中,做一個智者,修好自己的心。學會平等待人,不自傲、不自卑,無論當下的處境如何,相信一切都會改變,努力進取,才能改變一切。

相關焦點

  • 佛教說的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
    所有這些看起來在現象上都很不平等,每個人在斷惡修善的功夫上修為不同,所以造成了命運的千差萬別,但是如果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眾生平等,真實不虛。首先,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親口告訴我們,你、我、他,大家都有佛性,所以從這個層面看,眾生平等。人類不要覺得自己是高級動物,就可以去弱肉強食,生命與生命之間要學會彼此尊重,而不是彼此殘害。
  • 佛教:萬事皆無常,凡事皆可修!
    這裡的皮囊也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因為佛說人生在世就是一副臭皮囊,每個人的身和相貌以及自己的喜好皆是無常的,相貌可修,喜好可變。佛說: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萬物皆是空,世間所有的 一切也都是無常般的存在。人來到這如果世界的相貌和喜好都是未知的,相貌一部分源於先天性的基因,另一部分來自己自己的修行,關於每一個人擁有怎麼樣的身體和皮囊佛曰:相由心生,命由己造。
  • 佛教:眾生平等的含義其實是這個,不要曲解了!
    點擊關注阿宣說事兒,持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呀「眾生平等」的認知!眾所周知,佛教講求的士眾生皆苦且眾生平等,但是為什麼還要分佛陀菩薩?這個問題士當今所熱議的話題,若是想討論何為「眾生平等」,那就得看你如何定義的。
  • 「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你在音樂鄙視鏈第幾層?
    在傳媒行業裡,做電影的看不起做電視劇的,做電視劇的又看不起做節目的,做節目的誰都看不起。在音樂領域裡,古典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說唱誰都看不起。久而久之,聽音樂的人,好像也形成了這種畸形的、不健康的觀念。
  • 時光知味,草木皆禪。
    紅塵處處皆道場,歲月若菩提,用一世的光陰修行,則明心見性,慈悲喜樂。貳古往今來,修佛悟道之人,皆融於山水自然。看似遠離塵世,不染人間煙火,卻入了情境,萬物生靈。到後來,一言一行,一茶一飯,皆見禪理。唐人王維的詩,清新空靈,參透禪意。「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內心歡喜常修持大慈大悲心與平等心的人,願望也會自然成就
    摘要:我們應當千方百計盡力來修持自他平等的心,應當如是觀想:我們自己喜歡安樂,那麼眾生也是願意得到安樂,我不願意承受任何痛苦,那麼這些眾生也不願意遭受任何痛苦。同樣,現如今怨恨的敵人是暫時患上了煩惱的瘋狂病,不管他們如何損害我,因為我不可以以牙還牙,我應警醒自身勵力修持沙門四法。之前曾是大慈大悲的母親,為了我情願捨棄自身珍貴的生命,殊不知現如今他們已被痛苦所摧殘,如今已變成了怨敵的形象。儘管我以歡喜心來到這些母親眼前,她不但已不了解我,乃至反而無聲無息加害於我。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而一個福報淺薄之人,憂愁煩惱纏身,生活處處受阻。佛說,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道理。這也是佛法中認為,亙古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學佛之人、信佛之人,心中始終敬畏並奉行的真理。當然,有人信,但也有人不信,或者是半信半疑。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我人都已經死了,還能有什麼未來呢?有這種觀念的人,往往目光短淺,心量狹小,看不到長遠。
  • 《起跑線》人人生而平等,可不能分三六九等
    錢鍾書在《圍城》裡說:理學院的學生看不起工學院的,工學院的學生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學系的,哲學系的看不起社會學系的,社會學系的看不起教育學系的,教育學系的學生沒有學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裡的先生。
  • 《鬼谷子》:與人相交往,心必誠,事畢敬,方可相交於心
    而這靠的不僅僅是蘇秦和張儀的一張嘴,而是一顆真正可以打動六國君主的心。這其中雖然有著眾多的國家利益之間的糾紛,但是蘇秦張儀一屆白衣是如何可以說動各國的君主呢。那必然是一個真誠之心,張儀在秦國為相多年,最終竟然可以安然返回到魏國,這其中的緣由可不僅僅是出謀劃策之功所比擬的。
  • 《一個人的風》:「妙眼」「妙心」「妙手」之作
    那麼,「妙眼」又是如何修得的呢?「妙眼」的修得首先強調的是身歷目到,由此獲得對「物」的敏銳把握。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宋畫院郭熙語也。金許古《行香子》過拍云:『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郭能寫山之貌,許尤傳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正因為楊健民先生「入山深」,所以才能做到「知山真」。
  • 易經:吉人自有天相,一個人修得這3個特質,好的際遇自然會來!
    一個人修得這3個特質,好的際遇自然會來!1、存在即合理,天地睽,君子以同而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句經典哲理,是西方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從《易經》中,也可以找到這種辯證關係。《易經》睽卦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睽,違背,不合。也可以理解為:不同,各異。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古人的標準是在這一生當中能證果,這都是上根人;中根人,這一生當中不能證果,要等來生後世;下根人,有些下根人真的要等無量劫,很長很長時間,生生世世接受佛法的薰陶成種子,才有機會開悟。佛陀當年在世講經教學,開悟的弟子有菩薩眾、有聲聞眾。菩薩眾要什麼等級才開悟?
  • 文鈔讀書會共修第189天丨富貴貧賤,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③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④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巖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
  • 給人懺悔的機會,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慈悲
    同樣的道理,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應該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努力做到以眾生平等的觀點看待事物。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慈悲。正如一個高高在上的有錢人施捨一點殘羹冷炙給乞丐,這不是善良,而是憐憫。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是站在與眾生平等的位置上,即無分別。凡事能懷著待己之心來對待他人,平等對待世間事物,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
  • 不要想著鶴立雞群,和雞爭高低沒意思,要努力到更高的階層
    所以在前行的路上,千萬不要給自己添加不必要的累贅,尤其是不要在乎這些人的眼光,要不然吃虧的一定會是你,還會讓你放慢前行的腳步。 02 不要想著鶴立雞群,和雞爭高低沒意思,要努力到更高的階層。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你和一群雞爭高低,沒有任何的意義。
  • 不要小瞧任何的家人,家庭財富也會能量守恆
    特別是在一個家庭之中,這樣的矛盾就會無處不在,因為在一個大家庭裡,總會有會賺錢的人,也會有不會賺錢的人,於是錢的多少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有家庭地位的重要標誌。現實社會告訴我們:一個沒有錢的人,不但會被社會上的人看不起,也會被家裡的親人看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發生矛盾,有了矛盾就不會有幸福感。
  • 深夜寫給心累的自己,哪一句安慰了你的心?
    五、得不到的東西就放棄吧,每天想著念著心不疼嗎?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是比起忽冷忽熱孤獨讓人感到踏實。六、難過就不要聽擾心緒的歌,餓了的話就吃東西,怕黑就不要待在暗處,你總是一個人,別為難自己。九、時間是這世上最好的跨度,讓慘痛變得蒼白,讓執著的人選擇離開,然後歷經滄桑人來人往,最終你會明白,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十、別喝酒了對胃不好,別抽菸了對肺不好,別熬夜了對身體不好,別想他了對心臟不好。
  • 道教修持中所謂「齋口」是什麼意思?
    仙子道眾生,常清常樂,無苦楚之情,無男女之欲,唯口業難消。因口業難斷,故尚在六道之中。三業除盡,方出離三界,災殃不及,入中羅世界,成為種民。種民天有四重,其上即是三清境,瀰漫三界內外,琳琅遍滿,謂之大羅世界。萬病由口而入。欲齋口,先惜物命,再戒滋味。聖人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九真戒》曰:「常以平等慈心,憐憫眾生,視同我命。度脫有情,濟恤貧乏。
  • 練氣功就要學會「放空心靈,採天地之靈氣」那如何用於生活呢?
    首先,你做任何事都要關注自己的心,不要被事情本身控制了,忘記了心靈的狀態:你是被妄心控制了,胡思亂想;還是始終安住,不生執著,不會慌亂,從容淡定?如果是後者,就叫虛靜。做什麼事,都要養成從容、按部就班、不急於求成的習慣。日久天長,浮躁的心就會沉澱下來,你的生命也就變了。
  • 新冠肺炎啟示錄:人與動物的生命是平等的嗎?
    供稿 | 香港蓬瀛仙館原作者信息不詳,侵刪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一《南華經》載:「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人與動物都是由道而生,大道之下無分高低,不能說人類是唯我獨尊。人具有智慧,更應平等看待萬物。以下故事或可啟發大家,動物也有靈性,與人類可以是好朋友:有位老人以前是某水庫的管理員,經常一個人駐守在水庫邊的配電室裡。那年初夏的一個晚上,他發現一隻經常偷魚吃的野狐,不小心掉進缸裡,驚恐得流下眼淚。他於心不忍,就放生了這隻野狐。後來,他的魚再沒少過。他感嘆野狐十分通人性。更意想不到的是,一天凌晨,熟睡中的他被野狐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