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萬事皆無常,凡事皆可修!

2021-01-19 紅塵禪緣

佛曰:皮囊好惡,原是無常。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這裡的皮囊也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因為佛說人生在世就是一副臭皮囊,每個人的身和相貌以及自己的喜好皆是無常的,相貌可修,喜好可變。

佛說: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萬物皆是空,世間所有的 一切也都是無常般的存在。人來到這如果世界的相貌和喜好都是未知的,相貌一部分源於先天性的基因,另一部分來自己自己的修行,關於每一個人擁有怎麼樣的身體和皮囊佛曰:相由心生,命由己造。相貌由自己心相所演變,人一生不應該過於執著自己的皮囊,不要因為上天給了你貌美如花的面容沾沾自喜,因為面貌隨時都會改變。不要因為上天沒有給你一副好的皮囊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因為面貌可以改變,心好,心善,相貌自然就會好。

一生你所喜歡的,你所厭惡的也都不會長久的存在,喜惡原是無常,沒有必要去執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更不必去記恨自己厭惡的東西,喜歡的東西不會讓你永遠都會喜歡,討厭的事情也不會讓你永遠都去記恨,心寬似海風平浪靜。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喜歡也好討厭也罷都會讓你不快樂,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不執著自己的身,不執著自己的喜好,得到的欣然喜歡,失去的瀟灑放手,人生只不過是經歷,看淡了就是幸福,放開了就會快樂,不對的人終究不會讓你得到因為會燙著你,不對的事情也不會長久的糾纏著你,放開了不對的事情才能遇見對的事情。萬物皆無常,心寬快樂自來!

別因無常困限自己,別因為喜惡折磨自己,生活的本事就是苦樂夾雜,把煩惱帶進生活就會與苦相伴,把歡喜帶進生活就會與快樂為伴,佛曰:皮囊好惡,原是無常,無常本不是你我可以控制的,就沒必要去怨天尤人杞人憂天了,遇事看淡一些,慢慢的很多事情就會淡化,遇人用心一點很多人就會和你結緣。萬事皆無常,凡事皆可修

相關焦點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而想要修福報,就一定要修善法。那麼什麼是修善法呢?修善法就是修善因、修善業,用善法和善業來成就自己,那麼就一定可以得到福報。佛法還認為,修善法可以幫助改善自己的命運。與其將希望寄託到看風水、算命之事上,還不如學習向善,從修善法做起。佛法中有說到,修善法有兩個方面,一面是積極,另外一面是消極。消極的修善法就是節流、惜福;而積極的修善法就是開源。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佛教界必讀:從雞足山隱修僧看佛教精神的回歸
    ,佛教論壇高僧雲集……然而,各種「繁榮」佛教事業的聯想與要求在一部樸實無華的紀錄片《雞足山事件中的隱修僧》面前頓顯蒼白和多餘。不為人知的見寬法師以他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使人自然地展開種種關於漢傳佛教命脈的聯想與思索,讓人看到迷思與困惑背後,希望與初心始終同在。因為,這位在茅棚強拆事件中以生命的勇氣堅守山巔,自號「迦葉尊者看門人」的隱修僧,用他直面磨難,坦然堅守的經歷詮釋著什麼是佛教精神的回歸。
  • 文鈔讀書會共修第189天丨富貴貧賤,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③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④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
  • 佛教: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原因?
    在佛教之中「念佛」,可以說是最普遍的一件事,不管是修禪宗,還是密宗或別的宗派,皆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就有師兄問了,為什麼每次看佛教類型的視頻、文章裡面評論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想要見性成佛、想要離苦得樂。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中叫「那羅延」,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又作「那羅延天」。這裡的「顛撲不破」可有多層含義的解讀。其一,代表堅定的決心。勤修戒、定、慧,對治自身貪、嗔、痴。時刻「內觀」、「自省」,其實這也是自古「聖賢」的標準之一。其二,佛學思想本身就具備「顛撲不破」的特徵。以包容的態度為基礎的思想體系和宗教信仰皆展現「大而堅」的特性。
  • 聖潔天堂 佛教興盛——西藏藏傳佛教興旺見聞錄
    清康熙年間,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讚譽藏地佛教興盛「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一晃,300多年過去了。現在大不一樣,記者見到,如今新修兩處僧舍,剛組拉住在其中一個兩層樓的僧舍,還配有一個綠意盎然的院子。在綠樹掩映的林芝,許多僧尼已經或正在告別「夏天熱死人、冬天冷死人、蚊子咬死人」木板房。「得病有醫保,老了有養老……」,各種困擾僧人專心修行的現實生活問題業已成為過去。     「以戒為師,無戒無法。」現在,西藏各地寺廟對僧人的請銷假、舉辦佛事活動、財務、學習等管理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佛教 萬千法門成就無二,宗門教下本是一家
    列為看官,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這裡可沒有說什麼大乘小乘,而是說一切的聲聞緣覺菩薩都要具有「說通和宗通」這二種通相!甚至可以說具有二種通相就是一個修行佛法成就者應有的標準!不管你是聲聞成就,還是緣覺成就,還是菩薩成就,統統要具有宗通和說通二相成就!「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六祖慧能大師這裡將說通與心通都譬喻成如虛空中高懸的麗日。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世人認為「人死如燈滅」 、 「萬事皆休」。佛教卻認為這是對死亡極其錯誤的理解。佛教說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風而組成。即肉體和神識兩部分組成的。人的死亡只是軀體的死亡,即「四大消散」。人的神識並不會隨軀體的死亡而死亡,神識將伴隨生者生前的業力投生六道之中。死亡並非終點,而是隨著神識,由業力輾轉往復。如同車輪,生生死死輪迴不止。
  • 仙學泰鬥陳攖寧:神仙可期,實修關鍵在乎得竅!
    陳攖寧精通儒釋道三教之經典,以道教內外丹為核心,融合儒家、佛教的理論,提出創立獨立的「仙學」,在上海先後主辦《揚善半月刊》(1933-1937)和《仙道月報》(1937-1941),傳播仙學理論,倡導仙學實修和丹道的科學化,推動丹道學術的發展。
  • 任何人都可以念誦的佛教咒語:準提神咒
    準提佛母佛教咒語在一般大眾看來既有神秘色彩又晦澀難懂,很多人經常問我念誦咒語是不是有特殊的儀軌,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念誦。其實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今天我們暫時不談這些問題,而簡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任何人都可以持誦的咒語:準提咒。準提咒,也稱作為準提真言。
  • 說一說佛教有哪些菩薩,都分什麼等級
    佛教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他們的名號,對於恐怕了解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菩薩。首先要說的是,根據佛經的記載,菩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根據各位菩薩的修行程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大師雖以振興禪宗為己任,但學識淵博,於儒釋道皆有涉獵且精通。憨山大師在外號召三教合流共弘,在內則主張禪淨教合參同修。大家有所不知,憨山大師雖是禪宗臨濟宗門下,但恰恰是在聽聞《華嚴玄談》時,恍然大悟的。據說憨山大師因仰慕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大師的德範修為,還自字「澄印」,以表自己追思仰慕之情。
  • 凡事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完美人生,也希望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完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美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我們能「止於至善」,凡事不要做過頭,要懂得適可而止,掌握好一個「度」,完美就自然而然實現了。
  • 佛曰:「眾生皆苦」,這三種人最苦,看看有沒有你
    「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你就會慢慢的明白,人這一生就像喝醉了一樣,明明知道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要拼命的去追,揮霍了半生賺了一點家業,轉眼間又入了黃土。人這一生知足常樂,唯有心靈上的快樂才是最珍貴的。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小乘佛教的發心就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淨,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解脫,我要走,我不要再來啦,娑婆世界不好。《楞嚴經》第三卷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弟子與佛陀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佛陀問他:「你現在這麼修,是為了什麼呢?」 他說「為了解脫。」 「那解脫之後呢?」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