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電影:知識論|眼見真的為實嗎?

2020-12-06 新華社客戶端

經驗主義聽起來似乎是比理性主義更合理、更切合實際的認知方法。我們不再需要依賴於某種神秘的理性能力來認識獨立於日常經驗之外的世界。我們不需要為了獲取對世界的認知而脫離日常經驗。我們的認知是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和觀察的。可是,儘管這種方法有其吸引人之處,也有人不斷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涉及「日常經驗」本身的概念。經驗主義法非常重視經驗,因為它認為經驗才是認知的來源。經驗自身被認為是基本的、無爭議的以及沒有問題的。我們直接體驗到的東西怎麼會有問題呢?經驗是被賦予我們的,並且我們可以完全藉助它來證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至少,經驗主義者是這樣認為的。當然,我們有時會產生錯覺、夢幻或幻覺,而那正是由於我們的經驗誤導所致。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經驗還是可靠的。它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問題是,是否真的有這種直接的基礎。許多評論者認為在我們獲得認知之前並沒有可供我們藉助的基本經驗。換句話說,從來沒有「眼見為實」這麼簡單的事。相反,我們經歷的事情總會受到由我們的信念構成的框架的解釋或判斷。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再能說認知直接來源於經驗,因為我們知道的、我們相信的東西首先就會影響到我們看到的東西。

「眼見」似乎肯定是一個比我們當初認為的複雜得多的過程。我們並不僅僅是經驗的被動受體。比如,我們可能會看錯東西。比如說一個人看到了一隻貓蜷縮在角落裡,但走近細看卻發現那只是一條捲起來的圍巾。如果不對我們看到的東西進行判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自認為看到的東西(貓)不是實際上經過某種與我們的信念和期待相一致的判斷而得出的認知,這種錯覺就不可能發生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是否有些感知沒有經過任何判斷而直接傳達給了我們,沒有任何誤差地表現出它們真正的本質?還是說所有的感知都要根據我們的信念進行判斷?

經驗主義者會說,世界上存在一種對事物的基本認識,它可以充當我們的原始數據,這些認識毫無誤差地展示事物的真實面貌。這是洛克和休謨,以及更近期的經驗主義代表人物如伯特蘭·羅素(1872-1970)的觀點。羅素把這些基本認識稱作「感官數據」。根據這種觀點,純粹的感知經歷是存在的,我們直接感知到的與我們對感知的判斷之間的明顯差別也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差別的可信度有多少呢?比如說,我們首先真正看到的是形態變化,然後再繼續判斷正在發生的是一個微笑,還是揮手打招呼,這種說法太做作了。難道我們不是簡單地看到一個微笑或者打招呼嗎?引發歧義的圖像也給經驗主義裡純粹經驗的概念提出了問題, 因為這些圖像表明,正常情況下觀察者在相同情況下看到相同的東西但是卻有不同的視覺經歷。許多經驗主義的批評者認為,我們永遠不能將我們真正表面上看到的東西與我們對它的判斷分開。我們唯一能直接接觸的只有我們的經歷,而這些經歷隨著觀察者認知和期望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這種觀點認為,每一個感知行為都涉及判斷。我們感知到的東西總是「理論依賴」或「理論負載」,並不可避免地被我們知道的事物塑造或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像經驗主義者那樣說認知直接來源於我們的經驗。

這個理論依賴問題的出現與電影有著明顯的聯繫。電影是一個視覺媒介,是向觀眾展示故事而不是給他們講故事的,但我們所看到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電影製作者的塑造和修改。電影並不是簡簡單單地記錄事件,而是引導我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事件。正如喬治·威爾遜所說,電影製作者的最主要目的是把一個設想中的重要事件展現給觀眾看,使得他們能從某一特定角度來看待問題。 例如,導演希望引導觀眾認為一系列的事件是有因果關係的,某個角色的行為反映了他特定的心理狀態,或者角色的命運是受機遇或社會力量的驅使的。接下來要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感知到的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深入解讀」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的。理論依賴性的支持者認為,經驗主義提出我們先有一個基本經歷,然後再去判斷,這種說法是很不可信的。要想能夠看清電影裡究竟發什麼,觀眾必須了解電影製作的各種技巧和常用方法,以及對電影之外的世界的本質和運作有一個更廣泛的認識。

鑑於看一場電影會引起各種各樣關於觀眾真正看到了什麼的問題,有些電影直接針對這個問題就不足為奇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後窗》就是以「我們真正看到了什麼」為中心。在這部電影裡,L. B. 傑弗裡斯(詹姆斯·斯圖爾特 飾演)由於一條腿瘸了而一直坐在輪椅上,每天靠觀察住在他公寓所在街區的鄰居們來打發時間。他就像電影觀眾,因為他也是靜止的觀察者。由於這部電影幾乎完全以他的視角拍攝,我們很快便和他一起成為了「窺視者」。在接下來的所有情節裡,我們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我們隨他一起慢慢熟悉了住在這個街區的人—雄心勃勃的作曲家、迷人的金髮女郎、「寂寞小姐」、新婚夫婦和託瓦爾特(雷蒙德·伯爾 飾演)。託瓦爾特是出差途經此地的推銷員,還帶著他臥病在床的妻子。然後那位臥床不起的女人一天晚上突然消失了,斯圖爾特逐漸堅信自己所目擊的是一場謀殺。但真的是嗎?他的管家、女友和偵探朋友都紛紛給出不同的猜測。然後新的信息出現了(託瓦爾特收到了一張明信片,很明顯是他在鄉下休養的妻子寄來的),這就對謀殺事件提出了質疑,也提供了某種解釋。更深入的觀察又為主角的懷疑提供了依據(當一條狗被發現死了的時候,託瓦爾特是街區裡唯一沒有跑到陽臺上看發生了什麼的人)。事情漸漸明了,傑弗裡斯是對的,的確發生了謀殺。但他並不是直接通過他看到的街對面發生的事情做出這樣的判斷的,他的判斷源自他所看到的和他對這件事情的解讀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由於傑弗裡斯所看到的以及我們觀眾隨他一起目睹的事情存在不確定性,戲劇張力由此而形成。並不是我們看不到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需要對我們所看到的事情進行解讀使之變得有意義。

本文摘選[英] 克里斯多福·法爾宗著《電影院裡的哲學課》新華出版社出版。

《電影院裡的哲學課》

[英] 克里斯多福·法爾宗|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2791-4

定價:35.00元

相關焦點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眼睛看見的就一定是事實嗎?我們將帶你探秘「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現場驗證!創意展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東西呢?快來一睹為快!
  •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2020-06-24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覽 顛覆你的「眼界」
    6月30日起,嘉興博物館聯合青島海璟科普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其間還將開展「話說文物」等配套活動,這是嘉興博物館為青少年打造的首個益智類展覽,也是今年繼「古生物展」後為小朋友們送上的又一個暑期科普展。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 眼見不一定為實 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每個人到一個階段 就會有一個階段的想法 有些事情在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眼見不一定為實 不要看到的第一眼就去做決定,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多思考 不要讓這個社會蒙蔽了雙眼 保持清醒 人就是不斷的往前走 不斷的探索未知的領域 在生活的過程中多去換位思考 不要把事情想的太複雜,讓自己太累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前面講過,蘇格拉底認為如果要探討真理,獲得真正的知識,就應該由兩個有各自立場的人進行對話。他們一個代表正方,一個代表反方,談到最後變成「合」。「合」表示各自吸取了對方的優點,再往上提升。接著,再以其為「正」,尋找另一個「反」,繼續談下去。
  • 豆瓣8.9,用真相告訴你,什麼叫「眼見不一定為實」!
    BBC新劇《真相捕捉》,就講述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短小精悍,適合周末煲劇。《真相捕捉》都說眼見為實,監控就是證據,就是一切,但或許,監控中的所謂「真相」,也並不一定就是真的。深夜,兩名監控管理員在監察社區監控時,發現一對男女從纏綿親吻畫風突變為男人對女人一頓暴打,監控管理員看到情況緊急,立刻報了警。
  • 柏拉圖《斐德羅篇》:「理念論」與「唯心主義」的真實含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的「理念論」算不算是「唯心主義」?答案貌似很簡單:「理念論」肯定算是「唯心主義」,如果您把這個問題想得如此簡單,那麼就錯了。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接受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的柏拉圖主義者積極發掘柏拉圖對話中的相關內容,比如普魯塔克在《蒂邁歐》以下看到了範疇理論,還有人認為《泰阿泰德》以下也有,阿爾比努斯則認為在《巴門尼德》以下。而普羅提諾在《智者》以下看到了"最大的屬"可以與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論競爭,他將其解釋為"'是者'的屬"。
  • 亞特蘭蒂斯城真的存在嗎?柏拉圖留下手記,或能揭開這個謎團
    說到艾美伯的名字,你會感到非常陌生,但是說到美國DC科幻電影《海王》中的女主,不少人腦海中便會浮現出它的形象:一頭紅頭髮下是一張標準的歐洲人臉孔,緊身衣將她的完美身材凸現無遺。電影中她剛剛出現時,她的形象驚豔了很多觀眾。然而此事件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她的完美印象,網友們紛紛叫嚷要求《海王2》開除她。在去年關於家暴緋聞層出不窮,對於這些事件在此不做更多的深究。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眼睛看見的真的都是真的嗎耳朵聽見的都是虛的嗎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開頭是一個包租婆正在菜市場收錢,身後面跟著兩個男,包租婆走到一個買菜的菜攤前,收了錢還把買菜的稱給砸了,菜攤的菜主像她求饒,也無動於衷 ,每走到一個攤位就狠狠地把錢拿走。走到菜市場門口 門口有一個乞丐二話不說就把人家趕走了這一幕被人拍下來發在了網上,很快就火了都在罵她。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坤鵬論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柏拉圖的另一部早期著作——《克裡託篇》。一直到今天,人們都對蘇格拉底明明冤枉、也有機會潛逃卻選擇了從容赴死而感到疑惑不解,並有著種種猜測。這篇對話錄算是柏拉圖給出的官方正解。而且,它的更大價值在於,為以後政治哲學的公民服從原則指明了方向,甚至是畫了個圈子,後人只是註腳,無人能夠超越。一、為什麼沒有馬上對蘇格拉底行刑?
  • 柏拉圖的「三觀」
    柏拉圖出身於貴族家庭,青少年時曾隨蘇格拉底學習八年。他的政治觀念與蘇格拉底一致,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了一個學園,並在這裡講學達40年之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理想國》和《法律篇》中,而且柏拉圖的教育「觀點」也非常多,今天老師總結了柏拉圖的「三觀」,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柏拉圖的世界。一、學習觀-「學習即回憶」柏拉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原以為年齡越來越大,萬物好像會更清晰,事實是越來越模稜兩可。發現眼睛也會騙人,蒙蔽事實真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話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字面的含義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實的。所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我們先看耳聞的「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 知識論導論 我們能知道什麼
    超星慕課知識論導論我們能知道什麼爾雅答案題庫你了解「知識」嗎?1【單選題】知識論是關於(C)的學問。A、真理B、知識C、信念D、能力5【單選題】休謨的知識論以()為基礎。()9【判斷題】休謨的懷疑論否定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我們真的有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嗎?1【單選題】懷疑論的論證主要基於()。
  • 作為邏輯學家的柏拉圖
    可以這樣說,對柏拉圖這樣一位哲學史上的特殊人物而言,他本人在邏輯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於他做了什麼,但更重要的是他為即將誕生的邏輯學帶來了什麼,而這正是我們應探討的重點之所在。與亞里斯多德相比,柏拉圖「也許不喜歡形式邏輯有其為自己的目的的研究」,但他所創立的理念論哲學卻使邏輯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柏拉圖的邏輯思想鮮明地體現了他對所處時代哲學思想的批判性繼承。
  •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2018-01-05 13:45 來源: 科技日報而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研究視錯覺,則是因為視覺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為揭示該系統的組織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線索。齊虹進一步分析稱,當我們用眼睛觀察世界的時候,視覺感知系統會先一步調出腦中存儲的信息與眼前的事物進行對比並做出判斷,但是,由於自身的生理限制,有些人往往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應事物的本來面貌,會對於大小、長短、高低、色彩等物體形態產生視錯覺。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
  • 「眼見也未必為實」!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20處奇觀
    >不過是恰巧垂直於地面的風正好趕上雲層所造成的景象一個衝浪的人,一頭鯨魚竟然出現在同一張照片裡很多人看見了都覺得不信吧但其實你不應該不信而是應該感到驚悚因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一幕只能說這個衝浪的人太幸運他還活著這張被閃電擊中的飛機第一感覺應該是電影中的鏡頭
  • 眼見就一定為實嗎?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像你看見的那樣,原因有7點
    所以陽光下不一定真的「 明亮」 , 黑夜裡也不一定真的「黑暗」 , 這一切都是不同粒子的疏密給人帶來的感受。人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那麼這樣的生命看人類的電影, 他看到的就可能只是一組不斷變換的圖片。那麼, 原子便可以看作是一部每秒幀數極高的電影。人類可見的世界是由分子組成的, 分子由原子組成, 原子核外是電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