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就一定為實嗎?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像你看見的那樣,原因有7點

2020-09-05 火山觀察員

肉眼所見,似乎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物質都真實不虛。尤其是近現代西方科學體系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教育唯物主義觀點的不斷普及,讓大眾以為只有肉眼可見的客觀物質方是真實存在。那麼,這個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靈魂能量、生命輪迴是否真實存在?本文將從「自然科學」層面出發,帶領大家深入探索世界、生命本質。

一、眼睛「看」 的本質是「掃描」

人產生視覺感受是由於光線經由眼球進入大腦, 是視網膜感光。我們「看到」 一樣物體, 是由於那樣物體反射( 或發射, 本身是光源) 的光體現了物體表面的凹凸特徵, 這種特徵信息由可見光為載體傳達給視網膜神經,大腦經過分析, 我們就「看」 到了物體。

類似的, 雷達觀測物體是通過電磁波, 雷達站發出電磁波掃描物體, 電磁波經由物體反射就攜帶了該物體形狀的信息, 雷達再接受反射電磁波從而得到物體的數據。雷達雖然不具備人眼的晶狀體結構, 不具備視網膜, 但是也「看」 到了物體。可見人眼和雷達「看」 物體的原理是相同的, 是「掃描」, 是一種信息的反射,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看」 的本質。

所以要「 看」 一件物體, 並不一定需要「人眼」 , 我們只要具備了「 掃描物體, 接受反射信息」 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就可以看到。那麼, 這個掃描物體的「 媒介」 可以是「可見光」 ( 人眼) , 可以是「無線電」 ( 雷達) ,也可以是某種粒子——「電子」 ( 電子顯微鏡) 。

那麼我們就能夠解釋一些人們難以理解的現象。經絡就是人體內能量的通道, 而穴位是能量的出入口。人體通過穴位發放能量「掃描」 物體, 能量經物體反射、 經過脈絡傳回大腦, 所以人就「看到」 了。由此看來, 那些修煉界所講「天目」 、 「透視」 等功能也許就不是迷信。

值得一提的是, 人眼所能識別的只有電磁波譜的390nm~780nm一段,我們稱之為「 可見光」 , 而在這狹窄波段之上或之下都是看不到的。

光( 電磁波) 的本質也是「 粒子」 ( 波粒二相性) , 那麼超越電磁波譜以外的粒子, 比如電子也會形成「 光」 。而只能由這些特殊的「光」 掃描(電子顯微鏡) 才可見的物體, 我們就不可能通過肉眼直接看到了。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 粒子」 所以, 人眼所見的世界只是有限的、 可見光波段的粒子所能反射出的世界。而其它波段, 到各種粒子所能反射的世界對人眼都是不可見的。光子雖然被叫做「 光子」 , 但是就粒子本身而言, 是否具有「 明」 或「 暗」 的概念的。它只是粒子, 明暗只是人腦帶給人的感受。

所以陽光下不一定真的「 明亮」 , 黑夜裡也不一定真的「黑暗」 , 這一切都是不同粒子的疏密給人帶來的感受。那麼, 對於用其它電磁波段來「看」 物體的生命而言, 或用某種粒子、 甚至用電磁波與多種粒子的組合來「 看」 物體的生命而言, 人類世界就可能別有一番景象。

其實這是人類空間生命認識能力的局限。所以, 有時具有感官缺陷的人有時反倒能客觀看待事物, 因為他承認自己「認識能力的局限」 , 會以謙卑的態度去接納未知事物, 不像健康人一樣會因「 能看」 「能聽」 而自傲、 而封閉住自己, 拒絕進一步探索真理。很多時候是人眼識別光譜的局限, 限制了人對空間的認識。人眼見並不一定為實。

二、「視覺」 的幻象

眾所周知, 電影是由一幀一幀的圖像連續播放而形成的, 對人眼而言,大於或等於每秒24幀圖像的播放就是連貫的動畫, 少於24幀就會有跳動感。所以「 每秒24幀」 就是人眼區別圖像與動畫的臨界, 這就是人類分辨圖像的極限。那麼想像一下, 是否有生命分辨圖像的臨界值大於每秒24幀?當然是有可能的。那麼這樣的生命看人類的電影, 他看到的就可能只是一組不斷變換的圖片。

那麼, 原子便可以看作是一部每秒幀數極高的電影。人類可見的世界是由分子組成的, 分子由原子組成, 原子核外是電子云。所以不難想像, 我們所能看到的、 摸到的一切, 無論是光滑的表面、 粗糙的表面, 各種顏色、 各種材質的表面通通都是由電子云構成的, 只是由於原子過於渺小, 所以我們看到的才是連貫的、 各式各樣的表面。

當然我們知道, 電子云被稱為「雲」,是由於電子在高速的繞核運轉, 幾乎是隨機快速出現核子周圍的任何一個地方, 因此哪怕是「氫」 ( 只有一個電子) 的原子, 看上去也是一個完整的球。由此我們可知, 這個世界其實是由像無數的電子, 以遠遠超過每秒24幀的頻率閃動而形成的動畫。

那麼又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假設電子的閃動頻率是1000次( 幀) 每秒(其實不止) , 那麼可能存在某些「 高能生命」 具有這樣的眼睛:每秒1500幀的圖像變換才算是動畫。那麼這個高能生命看到的原子表面就是「 鏤空」 的, 那麼他看到的人類世界也就是「 鏤空」 的。那麼在他的眼中, 原子只是緩慢運動的幾個點( 原子核及電子) , 那麼他所看到的人類世界就完全是空曠的, 僅有星星點點的粒子分布各處。

由此我們就要反思,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 是實物還是幻象?也許我們也只是一組可憐的玩具?在那幻象的背後是什麼, 是否存在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三、「觸覺」 的本質

再來看看我們的「觸覺」 , 當你和朋友握手時, 你是否有意識到你觸到的是什麼?肉?皮膚?皮膚的表面是什麼?是表皮細胞, 細胞壁……追查下去其實還是電子。準確的說, 我們是以電子「觸摸」 電子, 因為我們用來觸摸的皮膚表面也是電子。但這還不是最後, 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觸摸到任何東西, 因為電子是帶負電荷的, 兩個電子同性相斥, 我們所體會到的觸碰的感受, 實際上是帶負電的電子間相斥的電場力。

推而廣之, 物體相碰撞的相互作用力是電場力, 子彈撕裂蘋果是克服電場力, 只要是由分子構成的兩個物體相撞, 本質上幾乎都是電場力。

我們還知道, 原子之內是很空曠的, 原子核的直徑約為原子直徑的十萬分之一, 相當於標準足球場中心的一粒大豆, 電子相當於足球場外圍的幾粒沙子。所以如果忽略電子及原子核的電場力的影響, 兩個原子相互穿越是只有極小的概率產生碰撞。那麼設想, 如果全世界所有的電子、 原子核電性全部消失, 那會怎樣?——所有物體都會相互穿透。

由此我們就能夠解釋, 為什麼使用X射線可以透過皮肉看骨頭, 因為X光粒子沒有電性, 而且皮肉組織結構鬆散, X光粒子不必過多牽扯皮肉的分子就穿越了, 而骨頭組織結構密集且內含更多礦物質吸收光子能量, 也就阻礙了X光粒子。

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有一種生命, 他身體的組成粒子不與人類這個空間的粒子發生電磁力作用、 且不與可見光相糾葛( 可見光粒子直接穿越) , 那麼這樣的生命會不會與我們同時同地存在, 卻與我們穿身而過, 而且不會被我們看見呢?

四、宇宙本是信息的存在

宇宙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是分子嗎?是原子嗎?夸克嗎?人們還在用對撞機來搜索這些粒子之下更微小的粒子, 可是每當我們繼續分解下去, 總發現這一層粒子是由「 空間」 和「更微小的粒子」 所組成, 再深入, 而那個更小的粒子又是由「 空間」 和「更更微小的粒子」 組成的, 看不到盡頭。那麼這個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這個世界並不實在, 它只是一種信息的存在。

這就好比套娃玩具, 一層套一層, 各層粒子都只有一個所謂的「邊界」,追查下去卻找不到實質的「內容」 。我們會問, 那「 質量」 到哪裡去了?可以給出一種解答,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2) , 質量與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比如具有質量的一對正、 反粒子相碰發生「 湮滅」 , 質量會完全轉化為光子( 零質量) 輻射, 光是一種振動的存在, 所以依然是信息。

另一種解釋則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思維:「質量」 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概念。回憶一下我們是如何感受「質量」 答:當我們要移動一個物體我們會感到阻力, 移動「 重」 的物體比移動「 輕」 的物體要受到更大阻力。

所以這種理論認為, 所謂「質量」 實質上是更微觀粒子對物體的「粘性」 作用, 這種更微觀粒子遍布宇宙, 瀰漫在一切粒子的「 間隙」 中, 物質內粒子越密集( 如原子內質子中子越多, 元素越重) ,它所攜帶的「羈絆」 就越多, 所以就越難移動。

近日科學家聲稱發現的「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 「 玻色子」 是指充當相互作用的例子, 如引力子) 就是指上述起「粘性」 作用的微觀粒子,所以基於這種理論, 它又被解釋成為「質量之源」 , 其實準確的解釋應為「質量產生的原因」 , 因為這個發現實際上正是完全否定了「質量」 的存在。

五、一個「三維投影」 世界

有了上面認識的基礎, 我們就可以理解, 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層( 或多層) 由微觀粒子構成的世界, 它無處不在, 瀰漫在表面物質粒子之下, 是我們的物質世界更根本的組成, 但卻不與這個世界的物質相碰撞, 仿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幕後。

那我們這個人類空間算什麼呢?它是一個更高維度、 即更微觀物質的「三維投影」 , 以已知的各種粒子為「像素元」 組成的「立體影像」 。

我們已經論述過, 這個世界只是一種信息的存在。不同種類的原子( 不同的元素) 、 原子間的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物質, 這其實只是更微觀世界向我們這個世界傳遞的一種信息的表達。作個比喻, 那微觀世界就像是一塊磁鐵, 傳遞的信息就像磁場, 白紙上的鐵粉就是我們這個空間的各種粒子, 鐵粉瞬間排列出了磁場的形象, 為什麼呢?是因為受了下面磁鐵的影響。

人們不理解, 為什麼神話中神仙可以突然消失, 又突然出現?為什麼UFO可以來去無蹤?因為它們的意識存在於多維空間, 他們身體的消失只相當於「撤掉了磁鐵對鐵粉的作用」 , 鐵粉( 粒子) 不再組合成型, 我們肉眼也就看不到了。可是他並沒有死亡, 因為任何物質的本質是「信息」 , 由於信息沒有消散, 他隨時可以依照信息對表面物質重建, 即重新在三維空間裡「投影」,重現於這個物質世界。

而對普通人類來講, 他的意識, 他的思維方式都只存在於這個不實的「投影」 當中。就像網路遊戲, 你身在人類世界, 可是你的出生死亡、 得失苦痛、 喜怒哀樂卻都在遊戲的世界。忘記了生命本質存在的世界, 無法看透這個「遊戲世界」 , 所以無法理解更高維度空間的事情。

說人類今天發明的的東西很先進, 其實一點都不先進, 因為那只不過都是在表面物質粒子層面的「 排列組合」 , 能夠掌控微觀層面粒子的科學才是最先進的。人類發明的粒子武器可以說是人類所能達到最先進的了, 可是那只是野蠻的破壞, 其實並不先進。因為「 破壞」 總是很容易的, 只需把粒子從「有序」 變為「 無序」 , 而方法是任意多樣的。

可是「創造」 就很難, 因為你需要了解它, 才能進一步控制、 利用它。所以人類只有「裂變」 核電站, 而 沒有「 聚變」 核電站;可人類不但有了「原子彈」 ( 重核裂變) , 也有了「氫彈」 ( 輕核聚變) 。這種人類眼中的「先進技術」 ( 其實是將微觀空間的能量釋放到表面空間) , 實際上是一種野蠻的、 不負責任的對時空秩序的破壞。

六、什麼是「科學」?

「科學」本身不是真理,而是探索真理的一種手段。「科學」是一種猜想,科學家看到了身邊發生的種種現象,就提出各種「猜想」試圖去解釋這些現象。「猜想」或者叫「假說」(或一套「公式」,公式是闡述假說的另一種語言),如果一種「假說」能夠合理解釋一類現象,那我們就姑且承認它是正確的,但又會發現一些特例,所以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假說,使它能解釋可見的一切。可是如果發現了「特例」無法解釋,那就不得不推翻之前的假說,而另立一套假說。人類以此方式取得進步,一點點靠近真理。

愛因斯坦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愛因斯坦的認識是不是「唯心」呢?是不是「缺乏嚴謹」呢?不是。因為面對這個廣闊無垠的,蘊含著無限未知的宇宙,渺小的人類實在應該打開眼界,完全打開思維,只怕這還不夠。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有可能邁出「提出假設」這第一步,然後進一步實驗驗證,進而才有新的發現。那麼數學是什麼呢?數學是一種語言,人們想要用它去描述真理,當然能夠描述真理的語言也不只是數學一種的。而很多時候,數學又像是「花瓶」,當我們頭腦中已經有了答案,我們便用數學這種語言去盡力描繪這一答案。如果我們的語言功底很深,我們的話就會說得很漂亮、很動聽,人們便會信服。

可是這種語言的描述能力卻是有限的。比如數學無法描述「靈性」,可靈性卻是人類及其他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一種特徵。那麼設想,如果宇宙不單純是物質的存在,而又同時具有他「靈性」的一面,那我們又該如何用數學去描述他呢?那麼我們的科學如果建立在數學之上,科學又該如何去探索這樣一個宇宙呢?

「公式」也是一種語言,它也不是真理,儘管它也在努力想要描述真理。舉例來講,牛頓的經典力學適用於「宏觀低速」,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適用於「微觀高速」,其實嚴格的說,牛頓的力學及其公式就是錯誤的,而愛因斯坦的公式則是全適用的,儘管他的公式應用在地表計算時會顯得笨拙而複雜。

可是愛因斯坦就是絕對正確的嗎?也不是,科學家們又進一步發現了行為不遵循「相對論」的例子,那麼「相對論」也就會成為一個更完備(更複雜)的公式的一個「特例」,就如同它代替牛頓力學一樣。但是我們相信這宇宙中存在著一個「公式」,可以完美地解釋一切,他就描述了真理,但是他可能極為複雜,極為玄妙,甚至會超出「數學」這種語言所能描述的範圍。

七、科學的態度

同樣學習了科學,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態度。有些人學了科學,他認識到宇宙的無窮與奧妙,這樣的人是在求真。他知道可能存在這樣一位「造物之主」,是他設計了宇宙這部精妙的機器。

而學習了科學就不願再進一步探索,以已知否定未知的人,實際上只是「饑渴」。他只知道需要東西來填補未知的空白,至於那是否是真理、能否圓滿解釋一切,這並不重要。這樣的人不是在尋求真理,他只是在尋求情感的滿足。

科學存在的目的,不是讓人掌握了一點雕蟲小技,就變得狂傲自大,盲目的否定一切。而是讓我們知道,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未知是無窮盡的,從而明白自己感知與認識能力的局限,學會寬容、謙卑與尊重其他生命。只有這樣的科學才是能夠發現真理的,才是健康的、持久的,真正對人類有益的。

相關焦點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眼睛看見的就一定是事實嗎?我們將帶你探秘「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現場驗證!創意展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東西呢?快來一睹為快!
  • 豆瓣8.9,用真相告訴你,什麼叫「眼見不一定為實」!
    BBC新劇《真相捕捉》,就講述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短小精悍,適合周末煲劇。《真相捕捉》都說眼見為實,監控就是證據,就是一切,但或許,監控中的所謂「真相」,也並不一定就是真的。深夜,兩名監控管理員在監察社區監控時,發現一對男女從纏綿親吻畫風突變為男人對女人一頓暴打,監控管理員看到情況緊急,立刻報了警。
  •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2020-06-24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眼睛能讓我我們看見事物的面貌,能讓我們看見有趣的東西,好看的風景。讓我們看見一切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睛看見的真的都是真的嗎耳朵聽見的都是虛的嗎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開頭是一個包租婆正在菜市場收錢,身後面跟著兩個男,包租婆走到一個買菜的菜攤前,收了錢還把買菜的稱給砸了,菜攤的菜主像她求饒,也無動於衷 ,每走到一個攤位就狠狠地把錢拿走。走到菜市場門口 門口有一個乞丐二話不說就把人家趕走了這一幕被人拍下來發在了網上,很快就火了都在罵她。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原以為年齡越來越大,萬物好像會更清晰,事實是越來越模稜兩可。發現眼睛也會騙人,蒙蔽事實真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話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字面的含義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實的。所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我們先看耳聞的「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 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 眼見不一定為實 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每個人到一個階段 就會有一個階段的想法 有些事情在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眼見不一定為實 不要看到的第一眼就去做決定,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多思考 不要讓這個社會蒙蔽了雙眼 保持清醒 人就是不斷的往前走 不斷的探索未知的領域 在生活的過程中多去換位思考 不要把事情想的太複雜,讓自己太累
  •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
    眼見不一定為實!你們只需要睜大眼睛看就完事了歡迎來到奇妙的幻覺世界感受「眼見不為實」的奇特體驗第一部分 幻覺裝置看傻眼這張房間錯覺>無論你在哪個方向它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哦這個的原理其實和我們小時候覺得月亮在跟著我們走是一樣的設置這個畫之前有錄播一段從左至右環視的視線路徑
  •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2018-01-05 13:45 來源: 科技日報有時我們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會受光、形、色、位置等知覺因素的幹擾,在大腦中產生錯覺。眼睛不同於照相機,不是對客體的簡單機械複製,是一種再加工的心路歷程。眼睛所見,在很多情況下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吻合,但在某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眼睛所見會導致錯誤,形成所謂的視錯覺。在現實生活中,視錯覺的現象客觀存在。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覽 顛覆你的「眼界」
    6月30日起,嘉興博物館聯合青島海璟科普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其間還將開展「話說文物」等配套活動,這是嘉興博物館為青少年打造的首個益智類展覽,也是今年繼「古生物展」後為小朋友們送上的又一個暑期科普展。
  • 眼見不一定為實!15個神奇的視覺錯覺,你肯定會被騙!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也不一定都是真相,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只要利用各種視覺原理,就能輕鬆的混淆人們的大腦,從而造成錯覺。7.扭曲的房間這個房間其實是來自藝術家奧地利藝術家Peter Kogler創造的視覺迷宮,看似扭曲的房間其實和也是普通的房子,不過他利用了一些迷幻的線條來裝飾牆壁、地面,天花板,讓整個房間變得就像扭曲、活動起來了。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顏回在孔子心裡的好印象倒塌了。孔子對顏回很失望,顏回是他最喜歡的弟子,平日裡那麼忠厚老實,沒想到竟然是裝的。等米飯蒸熟時,顏回端上米飯請老師孔子吃。孔子裝作沒有看到顏回偷吃米飯的事,對顏回說:「我昨夜夢到我的先人了,我想先用飯祭祀先人,再自己吃。」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家暴這個話題,著實不缺話題,不缺關注度,隨便一搜,就出來一大片,正看的入神,突然耳邊響起這樣的話,「咦,你還看這樣的東西」,「你怎麼看這樣的東西」,「怎麼就不看點美好的東西」。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同事過來,打算問點東西,剛好看到我在刷家暴熱點。看著他一臉嚴肅的樣子,「提前預防嘛」,我打趣到,緊接著他又說,「如果你找了個這樣的,你敢嫁給他嗎?
  • 柏拉圖的電影:知識論|眼見真的為實嗎?
    我們直接體驗到的東西怎麼會有問題呢?經驗是被賦予我們的,並且我們可以完全藉助它來證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至少,經驗主義者是這樣認為的。當然,我們有時會產生錯覺、夢幻或幻覺,而那正是由於我們的經驗誤導所致。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經驗還是可靠的。它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問題是,是否真的有這種直接的基礎。許多評論者認為在我們獲得認知之前並沒有可供我們藉助的基本經驗。
  • 生活中25張「零重力」的圖片,眼見不一定為實!
    這個世界可能會令人困惑,以至於有時我們不得不兩次看待事物,因為我們無法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當然,我們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都是幻覺,在欺騙我們。看到物體漂浮或明顯有誤導性的其他事物並不常見,但是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我們已經找到了證明。 1.
  • 有些人,第一眼見就很特別,你有這種感覺嗎?
    天空跟大地整天深情注視著,從不間歇,他們看到彼此的第一眼,就知道命中注定要為萬物支撐整個自然,所以他們互相依偎,默默地肩負著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在某個特定的場所,我們會碰到一個似乎已經相遇很久的人然後相知,著迷,發展一段甜甜的戀愛,組建家庭,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樣。又或許你們會因不知名的原因而錯過,但是,請相信,這絕對是生命最好的旅程。有些人,第一眼見就很特別,你有這種感覺嗎?
  • 眼見不為實:2016年度視錯覺獎
    眼見不一定為實,觸覺也會騙人!2016年度錯覺大獎已經揭曉,一起來欣賞欺騙感官的精彩錯覺作品吧。第一名:轉動的方框視頻中的方框和圓點其實保持著靜止,但我們卻總會感覺它動了起來。這是因為,組成它們的黑白條紋一直處於滾動狀態。這個錯覺體驗是靠人類兩個基本的認知習慣構成的。
  • 「眼見也未必為實」!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20處奇觀
    中國有句老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這句話放在大自然的奇觀裡根本不值一提比如以下這20處世界奇觀看完絕對會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蓮花」裡流去如此神秘的「破洞」曾有人覺得這一定是大自然又一未解之謎但其實這次不是大自然的傑作而是人類建造的水壩只不過這個水壩歷史久遠葡萄牙人早已忘了此處有個水壩所以他們第一眼看到這個景觀時曾以為這是外星人留下的外來文明看到這層層疊疊的雲朵很多人覺得這一定是
  •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可能是大腦「錯覺」,眼見也不一定是真!
    眼見不一定為實,眼睛看到的事物,很有可能是大腦「錯亂」導致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句話「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代表眼見不一定是真實的,有可能是我們的大腦和自己開了一個「玩笑」。科學家一直不斷研究發現,這一切都是大腦「混亂」導致,我們眼中的視網膜只能呈現二維世界的平面。當橡皮彈出去的一瞬間,或許和二維空間有較大的差異,這時候只能通過大腦不斷腦補,給我們反映現象,當我們注意力一直在橡皮的時候,它在彈出去的一瞬間,我們是不會發現的。
  • 我的世界:六張「欺騙」眼睛的圖,正常人看不懂,老MC方能理解
    眼見就一定為實嗎?我想並不一定,很多時候眼見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現實風景如此,遊戲也不例外。紀念碑谷就是一款尋找視覺差發現其中奧妙的遊戲,而在《我的世界》當中也有著許多能夠「欺騙」你眼睛的東西。6張來自網絡的MC視覺差圖,正常人看不懂,只有老MC能理解!圖一:沒玩MC之前我還是相信我的眼睛的,但是玩了MC之後發現,原來眼見都不定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