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自主研製APSOS:如何給大氣做CT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解讀中國自主研製APSOS:如何給大氣做CT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研製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多波段多大氣成分主被動綜合探測系統」(APSOS)日前得到專家組認可,將被運往青藏高原。

  這是全球首套全(中性)大氣層多成分、多要素的大型地基綜合探測系統。中新社記者11日採訪相關專家,解讀這套系統如何為大氣做CT。

  長啥樣?米字型

  APSOS包括5臺雷射雷達、1臺毫米波測雲雷達、1臺太赫茲超導輻射波譜儀和1臺組合望遠鏡。從空中俯瞰,以組合望遠鏡所在建築物為中心,裝有設備的貨櫃方艙與其相連,整個系統成「米」字型。

  這些儀器各有特色。比如多臺雷射雷達共用的光學望遠鏡,採用4塊1.2米直徑的鏡面拼接,使其等效口徑達到2米。「鏡面拼接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蔚琳說。

  再如,毫米波測雲雷達是中國首臺地基W波段測雲雷達,可以探測20千米以下的非降水雲分布。

  太赫茲波段是目前人類可開發利用的最後一個電磁波段。APSOS涵蓋從紫外到紅外、從太赫茲到毫米波的多波段探測技術,其總體構想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科學家們還建立了APSOS綜合集成與反演驗證平臺,集中管理儀器獲得的數據。「我們可以在北京的控制中心遠程操控,了解系統狀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一楠說。

  有啥用?多功能

  過去百年間,大氣科學進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大氣層的全球性長期監測,其中包括以自動站網為代表的「直接探測」和以雷達、衛星為代表的「遙感探測」。

  以挪威Alamor站、中國APSOS為代表的科學裝置走的是「第三條道路」,特點是在垂直方向上對大氣層的主要要素獲得高垂直解析度和高時間解析度的長期連續觀測資料。

  「APSOS可以同步獲取全中性大氣層多成分和多要素資料,包括溫度、風場、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氣溶膠等。」AP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說。

  呂達仁舉例說,APSOS可以連續觀測距地30千米至100千米的「大氣溫度垂直結構」,解析度達到百米量級;可以測量近地至距地12千米的水汽,研究讓人「又愛又恨」的雲雨霧。

  潘蔚琳解釋,在全中性大氣層範圍,雷射每秒鐘打出30個脈衝,就像一把把「劍」把大氣按每幾十米進行「切割」,由此精確獲取大氣氣溶膠信息,其中包括近年來人們最關心的PM2.5。

  怎樣用?通內外

  按計劃,APSOS將於今年年內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國際宇宙線觀測站全面建成。目前系統能否在自然環境嚴苛的青藏高原長時間穩定運行還要打一個問號。潘蔚琳談到,接下來在西藏調試設備時將重點關注高原散熱和雷射器維護。

  基於APSOS目前的表現,科學家們對其開展青藏高原大氣觀測研究充滿信心,也更關心後續使用問題。

  「我們歡迎國內外科學家共同來觀測和實驗,以後還將適時向國內外科學界發布APSOS取得的觀測數據。」呂達仁說。

  通過建造APSOS,中國科學家在系統集成、雷射發射、雷射接收等關鍵技術上均有突破,這也為後續自主研發星載大氣探測設備提供積累。

  呂達仁還希冀獲得支持,利用安徽淮南大氣科學研究院現有條件,再建一套APSOS,從不同位置為大氣做CT,讓中國在此領域「領跑全球」。(完)

相關焦點

  • 如何給太陽做「CT」
    2016年,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太陽高分辨力成像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當時世界上通道數最多的太陽大氣多波段層析成像系統,媒體報導說給太陽做 「CT」。但是為什麼可以給太陽做「CT」?具體怎麼做「CT」?讓我們從源頭開始,一起回顧一下這項技術的演進過程。
  • 三一自主研製核心零部件,讓世界聆聽「中國芯跳」!
    但內行的人往往會更關注一個展示臺,這裡展示了三一自主研製的十多種核心零部件。從歷史上第一個集流閥核心部件專利到「中國芯」的自主研製,從受制於人到世界領先,這裡,展示的是一家製造企業的底氣。  混凝土泵送系列油缸外觀大氣,塗層平滑光亮,不僅好看,而且更環保。油缸採用的高強鋼,相同設計負荷情況下,比其他品牌輕10%。首創的自動退砼活塞技術,可以實現快速維修和更換主油缸杆密封件和砼活塞。每次亮相展會,都會引起高度關注,還有國外客戶當即表態加大在華的油缸採購業務。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隨著近些年環境的變化、菸民增多、大氣汙染、霧霾等多個原因的影響,患肺部疾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而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肺部檢查就是ct。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ct,它也是臨床普及度較高、且相對簡單的影響血檢查方式,其檢查價格相對合理,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 專家解讀:中國自主研發光學系統助力天舟一號「牽手」天宮
    中新社長春4月20日電 (李彥國 金喬)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20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之後這位「太空快遞員」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在此過程中,中國自主研發的「光學成像敏感器」是二者太空精準「牽手」的關鍵設備。
  • 中國自主研製光電倍增管 探索微觀粒子不再受制於人
    探索微觀粒子的「放大鏡」不再受制於人  ——我自主研製光電倍增管成功用於多項大科學工程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張 曄 實習生 呂 迪  四川稻城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我國自主研製的2270隻高時間解析度的光電倍增管將在該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  與此同時,千裡之外的江門中微子測試基地也迎來了10000隻國產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其探測效率均值達到30%以上,成功超越國外同類產品水平。  光電倍增管是高能物理實驗的關鍵通用部件,被稱作中微子實驗中技術含量最高、最關鍵的器件之一。
  • 中國預計2020年自主探測火星 困難重重?
    10月1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微博首次公開中國火星探測器「真容」照片。NASA的Mars2020探測器、歐空局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的ExoMars2020照片一堆一堆的,相關進展及時在網上公布,我們也發了一張照片,不容易啊!
  • 如何給太陽做「CT」?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2016年,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太陽高分辨力成像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當時世界上通道數最多的太陽大氣多波段層析成像系統,媒體報導說給太陽做 「CT」。
  • 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9月16日電 (鄭瑩瑩)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國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由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15日至19日在上海舉行。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牌」航天製造受到關注。
  • 他帶隊打造了大氣「超級CT」,國外科學家想不通:怎麼做得比我們快
    就是這樣一位「土博士」,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為大氣拍「CT」。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氣象數據,現在中國的衛星數據成了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的。他沒有換過工作,也沒有過跳槽的念頭。正如他30年來只執著於一件事情——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實幹見物。
  • 中國自主研製關鍵通用部件光電倍增管,解決 「卡脖子」問題
    我國自主研製的2270隻高時間解析度的光電倍增管將在該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千裡之外的江門中微子測試基地也迎來了10000隻國產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其探測效率均值達到30%以上,成功超越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光電倍增管是高能物理實驗的關鍵通用部件,被稱作中微子實驗中技術含量最高、最關鍵的器件之一。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格蘭仕自主研製磁控管
    2020年C-BPI(中國品牌力指數China Brand Power Index,簡稱:C-BPI)研究成果權威發布,以「國民家電品質生活」為品牌理念的格蘭仕再次位列微波爐行業品牌力指數榜首。今年是C-BPI研究指數發布的第10年,格蘭仕第10次榮登微波爐行業品牌影響力榜首,同時位列2020年中國顧客推薦度指數SM(C-NPS)微波爐推薦度排行榜第一名、2020年中國顧客滿意度指數SM(C-CSI)微波爐滿意度排行榜第一名。1998年,當格蘭仕做到產銷世界第一之時,稱為微波爐「心臟」的核心部件磁控管技術卻還被發達國家廠商牢牢控制。
  •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
  • 30年專注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丁雷帶領團隊為大氣拍「超級CT」
    就是這樣一位「土博士」,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為大氣拍「CT」。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氣象數據,現在中國的衛星數據成了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的。歐洲平原多,而中國山地多,臨時災害也多,有許多局部小氣象,這就要求不僅光學載荷解析度要高,還要系統響應快。瞄準中國需求,做最需要的科研,這是丁雷從科研起步階段就銘記在心的。
  • 我國形成船舶燃油系統自主研製能力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船舶重慶紅江」)自主研製的LC520A型船用低速機高壓共軌燃油系統,在中船動力(集團)位於上海臨港的船用動力試驗中心成功進行了首次配機試驗。
  •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因為去年年中被查出肺部有纖維灶,所以做了3次CT,聽人說,多次做會致癌,是真的嗎?「 「本人身體體質很差,體檢要求做CT,可是我擔心輻射會致癌,怎麼辦?」
  • 我國自主研製超導回旋加速器達設計指標
    原標題:我國自主研製超導回旋加速器達設計指標記者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回旋加速器研究中心獲悉,日前(9月21日),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超導回旋加速器質子束能量首次達到230MeV(兆電子伏特),達到預期設計指標,成為目前國內質子束能量最高的回旋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