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三一自主研製核心零部件,讓世界聆聽「中國芯跳」!

2020-11-24 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圖丨位於18號廠房的三一配件展示區

  大家都知道,三一有一個「網紅」車間,就是面積達到十萬平方米的18號車間。在這個車間裡,花園般的環境,先進的設備生產線,自動化的物流系統,讓每一個來到三一的人都被它們吸引。

  但內行的人往往會更關注一個展示臺,這裡展示了三一自主研製的十多種核心零部件。從歷史上第一個集流閥核心部件專利到「中國芯」的自主研製,從受制於人到世界領先,這裡,展示的是一家製造企業的底氣。

  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廣泛適用全集團

圖丨三一自主研發的柴油發動機

  作為展示臺上最大的零部件,三一發動機格外顯眼。

  三一發動機由崑山三一動力研發生產,以前一直為集團內供貨,一直到了2014年上海寶馬展才首次亮相公眾面前。當時,觀眾們都非常感興趣,他們也發現三一發動機的水平位於行業前列。

  現在,三一動力非道路T4發動機和道路車機D13國六發動機已成為了新一代明星產品。它們動力強、適用廣、高可靠、壽命長、低油耗,3000米海拔也不掉功率。

  「我們2011年5月開始立項,研發出了多款發動機,廣泛適用全集團的主機產品動力需求。」三一動力總經理胡育宏說,無論是挖機、攪拌車、起重機、路機、港機、礦車,還是各類泵送設備,都有三一動力所製造的發動機可應用。

  胡育宏還說,三一發動機有著獨特的競爭力,走的是「定製開發」路線。從研發準備階段開始,就會有針對性地對主機設備進行數據採集。「從使用工況、運轉時間、油耗等多方面採集的數據,讓我們的產品開發十分具有針對性。」這樣研發出來的發動機適用性非常強,如配備了三一發動機的攪拌車的低速帶載能力會大大超過其它同類產品,並且油耗低於國內主流發動機廠家。

  全球最大的油缸基地產出全系列油缸

圖丨三一中興研製的主油缸

  在發動機下面一層是三一中興所生產的主油缸和輸送缸。

  湖南婁底,在這個發家之地,三一將全球最大的油缸生產基地放在這裡。自2005年成立以來,三一中興所製造的主油缸、臂架油缸、輸送缸、支腿油缸、擺閥油缸等多種產品,跟隨著三一各類設備奔向世界各地。當三一產品創造各項金氏世界紀錄時,也是使用的中興油缸。

  混凝土泵送系列油缸外觀大氣,塗層平滑光亮,不僅好看,而且更環保。油缸採用的高強鋼,相同設計負荷情況下,比其他品牌輕10%。首創的自動退砼活塞技術,可以實現快速維修和更換主油缸杆密封件和砼活塞。每次亮相展會,都會引起高度關注,還有國外客戶當即表態加大在華的油缸採購業務。

  而在1.5-40噸挖掘機上,則可以看到三一中興自主研製的高性能緩衝油缸,這也是中國唯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油缸。斷面貼合式緩衝裝置,大幅提升了油缸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僅此一項,就獲得授權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

  同時,通過建立緩衝結構尺寸和緩衝性能關係資料庫,最大程度實現了油缸工作的平穩性,降低緩衝衝擊引起的振動的噪音,提高了油缸使用壽命。

圖丨輸送缸

  此外,三一中興生產的油缸還應用到了在路面機械、港口機械、汽車起重機、樁機、煤機、風機、盾構機、溼噴機、裝甲車等設備中。據了解,三一中興油缸最大缸徑450mm,最小32mm,最長13米。

  「三一中興的使命就是,締造世界一流品質的油缸,引領行業國際標準。」三一中興總經理談波說,除了加強技術創新,公司還擁有強大的油缸實驗體系,保證產品的高品質。

  對於三一中興油缸,市場認可度也越來越高,銷售額飛速增長,2018年已經超過了17億元。

  物聯網的核心,超過20萬臺設備都有它

圖丨三一SYMC控制器

  說起SYMC控制器,大家可能覺得很陌生,但是說到三一設備上的「黑匣子」,大家就知道了。這就是被包裹在黑匣子裡面的核心。它來自三一智能控制設備有限公司。

  三一智能總經理譚凌群介紹說,SYMC控制器是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程機械專用控制器,也是行業運算最快的控制器,速度可達每秒兩百萬次。

  這還是一臺「聰明」的控制器,智能化程度高,在負載驅動、埠保護與故障自診斷、實時數據處理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圖丨三一設備在上海中心大廈施工

  也正是因為這個小小的SYMC控制器,讓成千上萬的工程機械邁入「大數據」時代。

  這些數據可用於指導企業服務提升、研發創新,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海量數據也形成了業內著名的三一「挖掘機指數」,為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走勢提供判斷依據。

  另外,基於大數據建立的樹根互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是中國三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之一,為國家、為中小企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走在了「工業4.0」的前端。

  它們的高度支起了「泵王」的高度

圖丨三一泵車五代直管

  如果有人問,中陽公司每年生產多少混凝土泵車管道?答案是,把中陽公司每年生產的泵車管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眾多零配件中,一系列的管道並不算顯眼。但正是這些具備極強抗壓、耐磨的混凝土輸送管道,撐起了「泵王」的高度。

  展示區展示的是一根五代直管。它採用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內控淬火工藝和雙層複合結構,硬度達到60HRC,耐壓15MPa,平均壽命5萬方以上,高於同行3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實際上,由中陽全新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第六代泵車管也已經投向市場,成了爆款產品,供不應求,年需求量超過20萬件。第六代泵車管性能全面升級,內管硬度提升至HRC65,耐壓17Mpa,成套配管使用,壽命可達8萬方。

  一旁的等徑鉸鏈彎管和複合彎管,採用了三一獨特的耐磨技術和雙層結構,平均使用壽命為傳統彎管的3倍,確保了混凝土泵送的連續性和超高效率。

  「三一中陽的願景是成為全球領先的混凝土易損件製造商。」三一中陽總經理歐耀輝說。中陽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更優質、安全的產品和服務,為在世界各地施工的三一泵車保駕護航。

  遙控器

  自主開發無線互聯通訊裝置,採用自動調頻設計理念,抗電磁抗幹擾能力強。操控功能擴展便捷,控制靈活,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高,全面應用於混凝土機械及起重機械。

  201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工程機械智能化核心基礎部件與關鍵技術及其互物聯網系統」核心部件。

  迴轉軸承

  工程機械旋轉用大型重載軸承,採用先進的環鍛工藝和高精密齒輪加工技術,同規格承載能力較國外品牌大15%。全面應用於混凝土機械、挖掘機械、超重機械等。

  型動力分動箱

  自主研發的新型發動機切換裝置,鋁鎂合金殼體,高精度齒輪,閉環安全反饋系統。較德國品牌分動箱噪聲低2db、傳動效率高3%。已全面用於混凝土、起重機械。

  分體式液壓換向閥

  三一分段分體式閥芯、閥套專利結構的液壓換向閥。額定流量達1200L/min,且壓力損失僅0.5MPa,較傳統換向閥流量提升20%,壓力損失降低60%。

  產品應用於混凝土、挖掘機械、起重機械,榮獲「2013湖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液壓軸向柱塞馬達

  具有結構緊湊、功率重量比大、抗汙染能力強等特點,是用於中、高壓開式或閉式系統的靜壓驅動。

  砼活塞

  混凝土輸送活塞。採用獨特配方的聚氨酯原材料和自動澆注成型工藝,解決了業態聚氨酯潤滑改性的難題。

  產品具有極佳的耐磨性和自潤滑性,平均壽命2萬方,高於同類產品25%左右。

  眼鏡板、切割環

  眼鏡板、切割環是混凝土分配閥核心部件。傳統工藝生產的眼鏡板、切割環極易發生合金崩塊早期故障,導致施工中斷、堵管,給客戶造成重大損失。

  這款由三一中陽全新自主研發的眼鏡板、切割環,採用了具有專利技術的耐磨材料和獨創的分體式合金結構,由最先進的眼鏡板、切割環自動化生產線製造,使用壽命超過行業水平25%以上,重樹行業標杆。

  2012年至今,已裝機超過12萬臺/次,早期故障率為0%,為客戶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國外客戶也讚不絕口。

  如今,「中國製造」已不再是「低端製造」的代名詞,我們正用一款款優秀的產品,書寫「中國質造」,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關鍵零配件自主研發,擺脫「卡脖子」的困境,讓世界聆聽「中國芯」跳動節奏。

相關焦點

  • 「湖南小夥」自主研發,讓世界用上「中國芯」!
    他曾領銜攻關「高速重載工程機械大流量液壓系統核心部件」項目,成功研製出液壓系統核心部件端面貼合式新型緩衝油缸、分體式大流量多功能集成液壓閥組並實施應用;曾主持軍工級「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項目的研製工作,成功研製出的第一代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該產品的技術封鎖。
  • 三一「王道435」,真香嗎?
    據悉,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規劃了重卡產業核、國際動力芯(道依茨發動機)、活力研發谷、其他核心產業鏈和生活配套區六大功能區域項目達產後,園區可實現30萬輛智聯重卡、60萬臺柴油發動機、以及其他核心產業鏈和新一代工程機械的規模生產。 值得關注的是,三一重工通過與道依茨的強強聯合,將共同致力於高端發動機的研製。三一重工方面介紹稱,道依茨柴油機高端零部件項目,將以強鏈、補鏈為目標,推動中國製造產業鏈由低端邁向高端,致力於打造中國乃至世界具有競爭力的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
  • 這些三一「世界之最」!你知道多少?
    這些三一「世界之最」!你知道多少? 今天,是金氏世界紀錄日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三一多次創造並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一起來細數那些三一的「世界之最」吧!
  • 海外華僑萬宏輝和他的核心基因「中國芯」
    首頁 » 人物 » 海外華僑萬宏輝和他的核心基因「中國芯」 海外華僑萬宏輝和他的核心基因「中國芯」 來源:江蘇新聞網 2007
  • 2020不曾虛度、2021續寫新章,六大核心零部件行業整裝待發
    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吸引了眾多國際車企及核心材料、零部件企業投身布局。豐田聯合億華通、北汽、一汽、東風及廣汽成立了燃料電池研發中心,主要業務為開展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工作。博世與中國慶鈴汽車(集團)在重慶籤署合資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銷售燃料電池解決方案。產業的發展前景更帶來了資本的青睞。
  • 行進在納米世界路上的中國芯
    中國芯因為背後有美國的力量,所以ASML一直以來都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直到2018年這一情況才有所轉機,2018年ASML同意向中國出口兩臺7納米的高端光刻機,預計2019年交貨。但在這之後,美國多方幹預,使得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美國不僅限制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售高科技產品,還要求第三國企業向中國出售高科技產品時,只要這些產品中美國製造零部件的比重超過貨值的25%,都必須獲得美國的許可。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研製出第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41歲當選院士,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確立了以數字多媒體晶片為突破口、實現核心技術產業化、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芯」打入國際市場的戰略目標。
  • 首獲德國天文臺認證 國產手錶有了強大「中國芯」
    中國鐘錶協會召開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作為國產手錶的驕傲,山城牌手錶獲得德國天文臺認證。     如今身為重慶市鐘錶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黎衍橋告訴記者,自己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能看到中國表裝上中國「芯」,打進世界高端手錶市場。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中國「芯」它來了!國產晶片離子注入機,實現去美化突破
    最近美國可以說沒少鬧事,其中就有針對於華為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中由於華為可能會動搖其在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所以便要求使用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中芯國際)不能採用美國公司的工具生產華為所用零部件。眾所周知,關於晶片的研發製造中國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很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要知道一顆看似很小的晶片卻需要諸多複雜的製作工藝方能夠完成。比如:對晶圓進行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化學機械研磨等等過程。所以中國一直沒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晶片!
  • 吳曼青院士:中國電科形成從芯到雲自主安全完整解決方案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總經理吳曼青院士透露,中國電科已形成從芯到雲的自主安全完整解決方案,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市場商用化領域也取得一些突破。
  • 從中國色譜「芯」崛起看中國電子「芯」的希望
    這些經歷和感受深深地刺痛了我,因此我希望回國堅持做一個創新型企業,來證明中國的企業也有創新和技術引領能力,也會推動世界技術進步。雖然公司創業初期有很多機會做短平快的項目,也有不少投資人跟我說,他們非常看中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只要我們願意做低端一點的產品,他們就願意給我投資。但是投資人並不看好我們做色譜芯,認為與中國大環境不相匹配,風險太大。一是技術風險。
  • 格蘭仕自主研製磁控管
    2020年C-BPI(中國品牌力指數China Brand Power Index,簡稱:C-BPI)研究成果權威發布,以「國民家電品質生活」為品牌理念的格蘭仕再次位列微波爐行業品牌力指數榜首。今年是C-BPI研究指數發布的第10年,格蘭仕第10次榮登微波爐行業品牌影響力榜首,同時位列2020年中國顧客推薦度指數SM(C-NPS)微波爐推薦度排行榜第一名、2020年中國顧客滿意度指數SM(C-CSI)微波爐滿意度排行榜第一名。1998年,當格蘭仕做到產銷世界第一之時,稱為微波爐「心臟」的核心部件磁控管技術卻還被發達國家廠商牢牢控制。
  • 中國電科深度解析:軍工電子國家隊,自主可控核心力量
    中國電科是電子信息行業的核心科技力量,主營包括軍民用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的工程建設,重大電子裝備、軟體、基礎元器件和功能材料等研製生產。2019 年《財富》世界 500 強中中國電科位列第 370 位,較 2018 年上升 18 位。
  • 中國成功研製世界最高磁場超導磁體,向科技文明創造者們致敬
    從人民日報發的官方微博中我們了解到,中國在科技領域又有了突破性進展,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王秋良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一個中心磁場高達32.35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並且自主研發了高溫內插磁體技術,該技術的出現,打破了2017年12月由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創造的32.0特斯拉超導體的世界紀錄,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高場內插磁體技術研究領域的引領者。
  • 放棄百萬年薪,只為「中國芯」!這些科學家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之後,她和她的團隊連續工作了13年,終於為中國開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磨料液,一舉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最讓他驕傲的是,中國星微自主研發的晶片技術和產品也得到了應用。在興奮的同時,他似乎也感受到了閃亮的「中國芯」。
  • 院士驕傲!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有微電子和半導體產業20多年資深經驗,在歐洲香港長期工作,曾任世界200強企業華潤集團微電子公司高管職位。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感謝川普,喚起中國的民族覺醒
    回顧中國的近代史,有幾次讓國人驕傲的事件。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中國依然進行研究。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最後終於成功了,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讓全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想起中國研製原子彈的那個時期,像極了如今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處處打壓的場景。為了打擊中國研製5G、阻止5G的發展,川普動用了一切手段,造成了華為公司面臨著無芯的地步。可是,我覺得,川普的出現反而給了中國一個機會。
  • 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中國芯」誕生
    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中國芯」11日在北京發布,標誌著中國二維碼識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