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納米世界路上的中國芯

2021-01-14 一生緣樂

小小的一顆晶片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結晶,在這個高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誰都不願意被人掐著脖子,但沒有核心技術,那真的很難受。

中國芯
荷蘭光刻機

荷蘭(ASML),全球光刻機的霸主。一說到晶片,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提到光刻機,很多人卻打了疑問號。其實,光刻機就是製造晶片的機器設備,沒有光刻機,晶片是沒有辦法生產出來的。有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是,在高端光刻機市場當中,荷蘭ASML市場佔有率竟然可以達到80%以上,而且目前ASML是全球唯一能夠達到7納米精度光刻機的提供商,同樣光刻機技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技術之一,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不但價格昂貴還供不應求,就像有的人說到,有錢你都不一定買得到。如此強大的實力,一切都源於大量的研發投入,以及美國和歐盟方面的支持,說它壟斷了高端晶片的整個行業,一點都不為過。

中美博弈

要知道,中國近些年來的迅猛發展,已經受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重點關注,尤其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美國始終掐著所有人的脖子。因為背後有美國的力量,所以ASML一直以來都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直到2018年這一情況才有所轉機,2018年ASML同意向中國出口兩臺7納米的高端光刻機,預計2019年交貨。但在這之後,美國多方幹預,使得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美國不僅限制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售高科技產品,還要求第三國企業向中國出售高科技產品時,只要這些產品中美國製造零部件的比重超過貨值的25%,都必須獲得美國的許可。為了阻止荷蘭把造晶片的光刻機賣給中國,美國可謂 「操碎了心」。

中國芯

沒辦法,中國只能選擇突出重圍。大家都知道,華為高端晶片的研發能力是很強的,但在晶片生產方面卻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臺積電。另外一家企業,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晶片企業的領頭羊,在2019年宣布14nm工藝晶片進入量產階段,雖然工藝上還稍顯落後,但14nm工藝的量產對我國晶片行業的發展來說卻意義重大。而且,更有一則好消息的是,中芯國際同時還在發展更新一代的N+1、N+2工藝,屆時就可以達到與7nm相似的工藝水平,這也是值得讓人期待和興奮的。認清當下,中國芯的工藝水平仍然與世界頂端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是隨著國家大力扶持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阿里巴巴達摩院

作為我國的企業巨頭,阿里巴巴也沒閒著。匯集各路高手的達摩院目前正在研究名為Ali-NPU的神經網絡晶片,也為國產晶片加油助力。Ali-NPU是一款神經網絡晶片,專門處理圖像和視頻識別,雲計算等AI推理運算問題,暫時無法代替CPU,GPU等傳統的通用晶片,但它對「中國芯」可以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樣,華為的5G晶片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發展的決心,中國有能力、有信心打破被壟斷的這一格局。

華為5G

中國芯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核心科技受制於人的時代,即將要過去了。

相關焦點

  • 22納米中國芯強化國際競爭力
    記者昨天獲悉,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北鬥星通發布了代表目前國內衛星定位晶片最高水平的中國芯,22納米級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其定位精度已可達到釐米級
  • 華為使用中芯國際14納米晶片了,為何不優先使用臺積電7納米呢?
    據報導,從2020年開始華為將加強、加大和中芯國際的合作,已經將之前給臺積電的訂單陸續轉單給中芯國際。我們都知道,當前中芯國際晶片代加工使用的還是14納米工藝,而臺積電已經達到了5納米,那為何不優先使用臺積電的呢?
  • 繼7納米技術突破後,光刻膠也被攻克,中國「芯」真的來了!
    不過隨著華為事件的持續發酵,讓整個中國逐漸意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晶片國產化迫在眉睫於是國家便開始大力投資,大大小小的企業都致力於晶片的研發之中去。華為事件讓整個中國徹底覺醒,太過於依賴國外,有朝一日總會收到牽制。尤其是現在,由半導體主宰的這個時代的發展。實現晶片的自主化以及國產化更是迫在眉睫。
  • 中芯國際新工藝亮相,正式取代7納米光刻機,多久後完全自主?
    ,據悉,中芯國際此次新研發了N+1工藝,該工藝將正式取代7納米光刻機,使用該工藝製造的N+1晶片在性能上相比14納米晶片,有較大的提升,那麼多久後中國晶片能夠迎來自主發展呢?看到這一幕,估計這個時間點已經快了,對此,網友驚呼張召忠語言果然成真,因為張召忠此前預言3年後滿大街都是中國芯,如今在中芯國際推出N+1晶片後,這一預言即將成真,而美國企業現在只能紛紛大鬧白宮來解恨。
  • 國產7納米晶片大邁進!中芯國際喜訊不斷,14納米良品率突破大關
    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據管理部門透露,目前中芯國際14nm工藝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行業標準,這意味著其生產的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95%。迄今為止,14 nm工藝是晶片製造領域的一個分水嶺,掌握14 nm工藝節點的只有臺灣臺積電、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良品率已經達到了業界的生產水平,在全球代工廠的規模上僅次於臺積電。
  • 美國進一步「施壓」中芯國際,難道要「夢斷」7納米嗎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在今年的12月18日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壟斷,又進一步地加大了制裁,還將其列入實體名單,意思就是在未經美國商務部的許可,是無法向中芯國際提供技術與產品,美國還特別指出10納米及以下半導體晶片生產所需的特定技術與設備更是拒絕出口,用以防止此類關鍵的技術用於中國的軍民融合。
  • 「中國芯」突圍利器!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彭練矛深知貧乏知識與蒼白思維,根本無法推動中國科研巨輪行進,為了讓中國走出科研被動挨打的局面,彭練矛格外珍惜,在北京大學學習的機會,他立志要將自己全部青春年華,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 中芯國際和 Virage Logic 拓展夥伴關係至40納米低漏電工藝
    -- 夥伴關係將為中芯國際更多的製作工藝提供具高度差異的系統級晶片 IP 加利福尼亞州弗裡蒙特和上海2010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備受半導體產業信賴的 IP 供應商 Virage Logic 公司 (NASDAQ:VIRL) 和中國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中芯國際,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代碼
  • 從0.35微米到28納米 中芯國際未來都有哪些布局?
    但中國28nm製程服務市場仍存在17.2萬片/年需求缺口。此外,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看,28納米在較長時間內是主流工藝平臺,中芯國際目前28納米製程佔比不到10%,提升空間巨大,預計中芯國際在製程良率突破後,28納米有望佔據30%左右的收入比重。
  • 世界首創!中科院實現技術突破,2納米晶片迎來曙光
    據悉,技術的全稱為「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簡單來說,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實際上就是集成電路2納米及以下技術代的主要候選器件。值得一提的是,該項技術完全是由我國中科院院士自主研發,獲取了多項專利,不但為我國研發2納米晶片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還可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2納米晶片的國家。
  • 5納米!中國芯再突破!華為轉機來了!
    所幸的是,華為已經開始自己動手,從根源上治療「芯」病! 近日,據媒體報導,華為海思正在轉型,將在上海組建自己的晶片加工廠。據悉,華為晶片加工廠的初期工藝為45nm,明年年底突破到28nm,後年晶片製造工藝達到20nm。
  • 中芯的8英寸晶圓產能是世界最高的而臺積電的12英寸產能是最高的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世界上最強的晶片代工廠,贏得了世界晶片代工廠訂單的55%+。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製造技術5nm。另一方面,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全球份額只有5%左右,但也是世界第五,製造技術14nm。
  • 中國芯利好!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聯手任正非,為麒麟晶片做後盾
    因此,中芯國際堪稱中國內地版臺積電。臺積電作為行業大牛,近十年在製程工藝遠遠引領行業,其7納米與5納米等製程更領先三星半年以上量產。2019年,臺積電營收346.3億美元。全球超過60%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值得一提是,中芯國際創辦人、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還與臺積電張忠謀有過一段公案。雙方多次對簿公堂,張汝京是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時的上級。
  • 華為暫時鬆口氣,中芯國際再獲160億資金扶持,加速7納米晶片製程
    第二次是2019年5月,美國禁止各大科技公司與華為合作,直接點名剔除華為,但華為的專利和對5G技術的貢獻,讓世界傻眼,華為依然強大。今年是第三次了,禁止華為使用所有帶有美國技術的產品,一點餘地也沒留,華為依然背靠中國龐大的市場基礎及技術積累,在苦苦抗爭著。
  • 天數智芯成功點亮7納米製程GPGPU雲端訓練晶片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李喬宇2021年1月15日,上海天數智芯半導體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旗艦7納米通用並行(GPGPU)雲端計算晶片BI已於近日成功「點亮」。這是國內第一款全自研、真正基於GPU架構下的7納米製程GPGPU訓練晶片,量產後將廣泛應用於AI訓練、高性能計算(HPC)等場景,服務於教育、網際網路、金融、自動駕駛、醫療、安防等各相關行業,賦能AI智能社會。據天數智芯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鄭金山介紹,BI產品於2020年5月流片、11月回片並於當年12月成功「點亮」。
  • 不用頂尖光刻機,中芯國際一樣能製造7納米晶片,臺積電已實現
    中芯國際的光刻機到底怎麼樣?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龍頭,說起它的發展,也很不容易。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先生放棄掉所有臺積電的股份,帶領自己的好兄弟,跑到上海張江創辦中芯國際。
  • 媒體:國產22納米光刻機治不了中國的"芯"病
    (原標題:國產22納米光刻機治不了咱們的「芯」病!)頂尖光刻機用波長13.5納米的極紫外光源,好刻10納米以下的線條。但穩定的、大功率的極紫外光源很難造,一個得3000萬元人民幣。要求工作環境嚴苛,配合的光學和機械部件又極端精密,所以荷蘭的ASML公司獨家壟斷極紫外光刻機,創造了「一臺賣一億美金」的神話。十幾年前,國際上開始對表面等離子體(surface plasma,SP)光刻法感興趣。
  •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互眾所周知,近日有一則消息傳出讓大家興奮不已。那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
  • 中芯國際7納米晶片新進展,國產晶片技術有突破?繞過EUV光刻機
    近日中芯國際傳來消息,據去年14納米晶片成功量產之後,可以媲美7納米的N+1晶片已經開始試產了。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工藝最為先進的一個代工廠,可以說是全村的希望,一舉一動都受到市場的關注。在晶片代工領域,14納米工藝是一個分水嶺,全球掌握這一工藝的只有少數那麼幾家,包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
  • 中芯國際CEO邱慈雲:中國企業可以做好晶圓製造
    「中國Foundry企業在過去幾年中體現出的持續盈利能力,表明Foundry在中國無法存活的說法已不攻自破。我們歡迎新從業者的加入。但是,過度狂熱的資本投入並非產業健康發展之福,光伏、LED都是前車之鑑。希望中國集成電路業能夠理性投資,避免過熱。」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CEO邱慈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