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太陽做「CT」

2021-01-15 騰訊網

編者按:半個世紀光電情,披星戴月星辰明。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聯合開設「流光E彩」科普專欄,講述生活中的光電科普趣事,傳播最生動的光電知識,展示最前沿的光電進展。

2016年,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太陽高分辨力成像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當時世界上通道數最多的太陽大氣多波段層析成像系統,媒體報導說給太陽做 「CT」。但是為什麼可以給太陽做「CT」?具體怎麼做「CT」?讓我們從源頭開始,一起回顧一下這項技術的演進過程。

太陽光譜,從顏色到夫琅禾費線

本質上,太陽層析成像並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斷層掃描成像,而是利用不同波長的太陽光進行多光譜同時成像的過程。因此在開始介紹之前,我們得先補充一點有關太陽光譜的知識。

在太陽物理研究初期,科學家是從太陽的顏色研究入手的。最著名的要數牛頓的三稜鏡實驗。當一縷太陽光通過三角形稜鏡時,會按照波長不同被色散開來形成彩虹狀的各種顏色排列,就像下圖展示的那樣。也就是說,白色的太陽光是由彩虹般多重顏色的光組合而成的。這種色散後按照不同顏色(波長)的組合排列就是光譜。當然後來隨著科學對光的進一步理解(光是電磁波),光譜也用來描述所有電磁波的波長分布。

顏色和光譜(圖片來源於網絡)

顏色通常是部分波長的電磁波(可見光波段)被人類視覺系統感知後的產物。根據波長的不同,伽馬射線到無線電都是電磁波,只是絕大部分都是我們人類無法直接感知的,我們視覺系統可見的那很小一部分被稱為可見光。

在牛頓之後,英國化學家兼物理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在1802年研究各種透明物體的折射特性時,發現經過色散後的太陽光譜中存在一些暗線(沒有顏色),他當時以為這是不同顏色的分界線,並沒有進一步研究,錯過了開啟一個新學科的機會。十五年後,約瑟夫·馮·夫琅禾費(Joseph von Fraunhofer)基於衍射光柵發明了光譜儀,並獨立地再次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暗線,他發現有574條這樣的暗線,這就排除了沃拉斯頓關於顏色分界線猜想。然而當時夫琅禾費的興趣也不在太陽光譜,並沒有關心這些現象背後的理論,他基於光柵光譜儀精確測量了每條暗線對應的波長,只是使用它們來標校玻璃的折射率(他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玻璃製造商)。待後人搞清楚這些暗線的由來後,為了紀念這位「使我們更加接近星星」的人(夫琅禾費的墓志銘「He brought us closer to the stars」),這些太陽光譜上的暗線被稱為「夫琅禾費線」。

夫琅禾費線(圖片來源於網絡)

光譜分析,現代天文學的鑰匙

這些暗線的謎底一直到1859年才得以揭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不同的金屬或者金屬化合物(通常叫金屬鹽,比如食鹽是氯化鈉,又叫鈉鹽)可以改變火焰的焰色。並且已經觀察到鈉鉀鋰銅等金屬鹽的火焰顏色,這種金屬或金屬鹽在無色火焰中灼燒時使火焰呈現特殊顏色的反應就叫做焰色反應。1958年前後,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進行逆向思考,既然不同的物質會產生不同顏色的火焰,那麼是否可以用不同的火焰顏色來分析和區分元素呢?於是他發明了沒有火焰的「本生燈」,來測試各種金屬和金屬鹽的火焰。但是這種方式顏色分辨誤差大,並且無法測試一些金屬鹽的溶液。後來他的朋友,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基爾霍夫(Gustav Kirchhoff)建議採用光譜儀來替代簡單的顏色來區分元素。

本生和基爾霍夫基使用光譜儀進行化學分析的裝置(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過大量的實驗數據證實,他們證實了每個元素都會產生一組獨特的譜線,即在特定波長的位置表現為特定的亮線或者暗線(取決於照明方式),並且繪製了幾種常見物質的特徵譜線。基於這種方法他們還發現了兩種新的元素銣和銫。

實驗中基爾霍夫發現,當太陽光和納元素火焰一起進入光譜儀時,原本出現的明亮發射譜線變成了暗線。於是他又使用當時被認為是連續光譜的石灰光進行照明,依舊發現光譜中來的亮線位置變成了暗線。後來經過一些列驗證之後,他們終於得出結論,原來某些物質本身加熱後的光譜表現為亮線(發射譜線),而這些物質的氣體分子或原子被連續光譜照明時,則表現為暗線(吸收譜線)。他們進而想到太陽光譜中的夫琅和費線,認為因為太陽輻射從內往外傳輸的過程中,被太陽表面大氣中的鈉元素吸收後導致的(後來研究表明還有一部分暗線是地球大氣中某些元素吸收所致)。結合他們手頭的工作,既然光譜可以分析化學的成分,他們立刻想到,那也可以通過對這些暗線進行研究,來判定太陽的物質組成!時隔一百多年,我似乎還能感受到他們得出這一結論時的狂喜與興奮。要知道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這對於研究遙遠的太陽和星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從此開啟了天體光譜學領域的大門。根據光譜分析法,他們先後發現了太陽上還有氫鈉鐵鈣鎳等元素。後來經過多年後研究,人們發現,太陽的化學成分與地球類似,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鈉元素特徵譜線,上圖為吸收譜線,下圖為發射譜線。(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到這裡,有個很有趣的插曲,我們知道化學元素氦元素又叫做太陽元素,它的英文名稱Helium來自於希臘神話中太陽神Helios。那是因為早在1895年地球上發現氦氣的27年前,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朱爾·塞薩爾·讓森(Pierre Jules César Janssen)和英國科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就已經獨立地通過觀察太陽光譜發現了這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且進行了命名。

簡單地梳理一下,牛頓基於顏色的研究開啟了光譜學的大門。隨後在19世紀初,沃拉斯頓和夫琅禾費發現了這些連續的太陽光譜中存在一些吸收線。另一方面,化學研究中開始基於焰色反應——不同元素的火焰的顏色——來確定元素,而物理學家基爾霍夫終於建立起元素髮射線和太陽光譜吸收線之間的關係,並且最終推開了基於光譜來對天體進行物質分析的大門。

太陽大氣的分層結構與「CT」成像

經過兩百年的發展,人們終於搞清楚了太陽光譜以及夫琅禾費線,並且發展出基於光譜分析的天體光譜學,來對浩瀚的宇宙進行精確的觀測。光譜學除了用在鑑定太陽和其他天體的物質組成外,還可以測量天體的轉動速度(都卜勒效應)、溫度、密度。以及進一步反推能量來源及傳遞機制等等。如今這種技術已經成為我們研究太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過光譜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太陽大氣的物質組成,要是能夠直接看到太陽表面的圖像豈不是更好?這對於研究太陽能量傳遞和物質演化過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是太陽物理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工具——高分辨力成像。而決定解析度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望遠鏡的口徑,這也是天文望遠鏡口徑越來越大的原因。

但是光有大口徑的望遠鏡似乎還不夠。我們知道,太陽大氣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其中光球和色球層的厚度就達到2500公裡。我們通常觀測到的太陽表面結構,主要來自光球層,比如太陽米粒、太陽黑子等等。

太陽大氣層狀結構

前面我們介紹過,連續譜的太陽光在由內向外輻射的過程中,穿過太陽大氣時會被某些元素吸收形成夫琅禾費吸收譜線。於是科學家就想,如果可以研製出透射波長的帶寬非常窄的濾光器,只針對這條譜線進行成像,是不是就可以拍攝出對應元素所在位置的太陽表面圖像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理解起來似乎有點困難,你不是說太陽大氣中的元素把對應波長的光譜都吸收了嗎?怎麼還會有圖像呢?為什麼這個譜線的圖像就是元素所在位置的圖像呢?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下圖,圖中我們以氫元素層的吸收為例來說明問題。雖然太陽輻射是呈360°的發散狀輻射,但是考慮到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地球上只能接收到很小角度過來的太陽光,我們這裡假定是只有一個方向的輻射可以到達地球(平行光)。

基於太陽大氣吸收線分層觀測的原理

原本從太陽光球發射出來很多光子,若是沒有太陽大氣中的吸收層,那麼朝向地球的光就會被望遠鏡收集得到光球層的像;但是太陽大氣色球層中有一層氫元素。從光球層發出的光到達氫元素層時,其中656.281nm波長的太陽光就會被氫原子吸收掉,只是吸收了太陽光的氫元素並不穩定,會在很短的時間能再將吸收的光子釋放掉。然而再發射出來的光子方向是隨機的,這就導致經過「吸收—發射」這一過程後,很多原本朝向地球的光子被改變了傳播方向,從而沒法進入地球上的望遠鏡。這就是為什麼在太陽光譜中,在氫元素譜線對應的波長位置(656.281nm)呈現暗線(注意只是能量相對其他波段有所減弱,並不是完全沒有)。由於這些光子都是從氫原子層發射出來的,如果對這個波段成像,自然可以得到氫元素層的圖像。為此我們通過觀測Ha(氫元素吸收線,中心波長656.281nm)波段圖像,就可以得到太陽大氣色球層的圖像。

更進一步研究發現,一些元素主要分布在太陽大氣的不同高度,並且不同吸收線還能研究特定的太陽物理問題。比如前面說的氫元素吸收線Ha 線,就位於色球層中部;鈣元素的一條吸收線 Ca II IR線(854.21nm)主要集中在色球層底部;而氦元素吸收線He I 線(1083.0nm)則主要位於色球層頂部;至於鐵元素吸收線Fe I 線(1565.29nm)則主要集中在光球層。

說到這裡,那麼給太陽大氣照CT的想法也就不言自明了。若是同時對上述吸收譜線進行高分辨成像,那就相當於對太陽大氣進行切片掃描,同時得到太陽大氣不同層高的物質結構及形態圖像。

這個想法是有了,但是實現起來還是很有難度,比如說為了精準定位到某一種元素所在高度,就必須只針對他的特徵譜線進行成像觀測,也就是說,需要對成像的波長進行極窄帶的濾波,來撇開其他層的太陽光對圖像的影響。要想得到特定層的圖像,用於成像的波長寬度通常只有幾十個皮米,也就是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的寬度。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極窄帶濾光器的研製以及極窄帶成像帶來的能量不足的問題。如果還要多波段同時成像,這些都是工程實踐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好在天道酬勤,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和科研攻關,光電所太陽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成功研製7波段太陽層析成像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波段數最多的多波段層析成像系統,其探測波長對應的太陽高度涵蓋光球層、色球層底部、色球層中部和色球層頂部,為監測太陽活動提供技術支撐。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底,光電所在太陽高分辨力觀測領域再創佳績,成功研製了中國首套2米級太陽望遠鏡。配上通道數最多的太陽「CT」設備,不得不說,我國的太陽物理研究,未來可期。

中國新一代2米級太陽望遠鏡——1.8米中國大太陽望遠鏡

來源: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如何給太陽做「CT」?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2016年,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太陽高分辨力成像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當時世界上通道數最多的太陽大氣多波段層析成像系統,媒體報導說給太陽做 「CT」。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因為去年年中被查出肺部有纖維灶,所以做了3次CT,聽人說,多次做會致癌,是真的嗎?「 「本人身體體質很差,體檢要求做CT,可是我擔心輻射會致癌,怎麼辦?」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知道ct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也因此有很多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直接拒絕,生怕她對身體有什麼傷害。但其實,如果需要做ct檢查,就要進行,而且ct檢查雖然有危害,但是有些卻不是傷害特別明顯的。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隨著近些年環境的變化、菸民增多、大氣汙染、霧霾等多個原因的影響,患肺部疾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而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肺部檢查就是ct。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ct,它也是臨床普及度較高、且相對簡單的影響血檢查方式,其檢查價格相對合理,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 CT檢查會致癌?哪些人不能做?你恐怕不知道
    做一次ct致癌概率大嗎?雖然說做ct會加大癌症的風險,但久久一次的ct並不會對健康有太大的影響,一般也不會因為做了一次CT就患癌症,大家不用太擔心。但也不能經常做ct檢查,因為研究證實,暴露在X射線下會導致多種腫瘤發生,包括白血病、甲狀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等,還有可能導致唾液腺、胃、結腸、膀胱、卵巢、中樞神經系統和皮膚的腫瘤。
  •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是真的嗎?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個調查結果是來自於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的披露。 一發到網站之後,很多人看到感覺觸目驚心,感覺很害怕,造成了心理上很多的困擾和擔心。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醫生來告訴你!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是認為CT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在問診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病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突然很猶豫或者直接拒絕,生怕這對身體有什麼傷害。那麼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呢?
  • 【影像科普】做一次CT 輻射有多大?
    很多人都認為ct掃描的輻射太強,做ct次數多了容易導致癌症發生。CT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什麼是CT檢查?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所以一些老年人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就想著去做個全身ct呀或者核磁共振,感覺這樣自己才能夠放心,才覺得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樣就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的人出現,自己要求醫生幫他開檢查單的情況,而有的人覺得任何有放射性的檢查都不想做,對身體有損害,年輕人就很抗拒做這些檢查,有時候還會跟醫生發生爭執。那麼做這個檢查真的好嗎?
  • 中國科學家對太陽做「CT」 首獲7波段層析成像
    據中新網2月21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對太陽做了一次「CT」檢查,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太陽大氣可見至近紅外7波段同時層析高分辨力圖像。7波段太陽層析成像系統與雲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以及151單元太陽自適應光學系統對接,並開展對太陽活動區觀測獲得的成像結果。
  •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它在ⅹ線管點焦點、真空傳播的條件下成立2.物質衰減:在診斷ⅹ線能量範圍內,ⅹ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形式主要是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X線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衰減,反映出來的是物質吸收x線能量的差異,是X線影像形成的基砒考點二、連續X線在物質中的減弱特點(熟悉)連續ⅹ線波長範圍廣,是一束包含各種能量光子的混合射線。
  • 做胸部CT查出陰影,是癌症嗎?哪些疾病會導致肺部陰影
    1、及時檢查和進一步治療體檢時發現肺部陰影,一定要到呼吸科過後檢查,如果不能明確診斷,還需要完善三維ct等高清的影像學檢查,明確病變部位和周圍正常肺組織的粘連程度,如果考慮是肺部的早期腫瘤及早的手術切除,可以避免後續的併發症以及腫瘤的擴散。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那麼,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做ct能檢查出什麼?ct掃描有危害嗎?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沒有什麼檢查手段是萬能的。CT檢測對於血流方面是不錯,增強掃描可以提高解析度,檢查出疾病的機會提高。但是CT是射線檢測原理,需要權衡後開展。肺部檢查手段多,需要針對性的開展。
  • 肺病科孫雪松:CT提示肺部高密度結節是什麼意思
    需要不斷的定期複查ct,觀察其變化的大小。如果迅速增大或者長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通過增強ct判斷其良惡性。  孫雪松主任介紹:炎性假瘤、肺部腫瘤、錯構瘤、炎性結節等都會導致肺部結節性的高密度影。由於疾病不同,症狀也不一樣。一般炎性結節,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需要進行ct檢查,必要時要做氣管鏡檢查。如果是腫瘤,需要及時進行幹預,進行手術切除。
  • 做一次腦CT對身體有傷害嗎?必須要了解的?
    如果患者經常性的頭痛、眩暈,發射性的嘔吐,必須要去醫院做腦部CT,這樣可以查看大腦是否出現了腫瘤,做一次腦CT對身體有哪些傷害呢。 做一次腦CT對身體有哪些傷害?
  • 為什麼去醫院拔智齒要拍CT,還得做血檢,這有必要嗎?
    比如牙根彎曲用力就要注意不能過大否則容易斷根,軟組織阻力大就要做牙齦切口避免牙齦撕裂、斷根,距離神經管近的甚至要拍CBCT通過三維的方式確認具體情況,避免手術是損傷下牙槽神經造成永久性傷害等等。 如果阻生智齒的拔除通常簡單的X光片可能都還不行,很多情況下都需要拍CBCT來判斷牙齒拔除的策略和風險。
  • ct.DNA甲基化腫瘤風險指數和免疫能力檢測
    ct.DNA甲基化通過國際癌症和腫瘤基因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TCGA)資料庫分析,針對 485,000 個腫瘤甲基化位點,已篩選設計併合成能對22 種不同腫瘤進行特異識別的 3000餘個生物探針,腫瘤風險預測準確率超過85% 。
  • 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
    有時候孩子生病了,特別是好長一段時間都沒辦法痊癒,尋求醫生幫助時只想儘快讓孩子好起來,但是一聽到醫生說要做CT、X光、核磁共振等等檢查時,家長們又會猶豫了,生怕這些檢查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影響。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比如檢查內臟器官常用到的就是ct,比如篩查肺部疾病、骨骼病變等,都會使用ct檢查。除此外,近些年還有一種名為「核磁共振」的檢查手段。ct和核磁共振之間,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呢?但是,ct檢查有一個輻射問題,雖然輻射量遠達不到傷害人體的程度,不過輻射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雖說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但和ct比起來,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價格:ct之所以應用廣泛,除了和檢查速度快有關係外,還有一點就是價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