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病毒」侵襲的2020年春節「超級假期」讓恐懼與無聊兩種心態同時出現在大部分人的主動隔離生活中。每日醒來,在床上摸起手機,顧不上戴近視鏡就頂著屏幕強光眯起眼睛查閱最新疫情數據。不斷攀升的感染人數與更新的傳播途徑逐漸使人們意識到情勢的危險性,事件初始那種對「周遭安全」的盲目自信蕩然無存。各地相繼啟動的公共事件一級響應也打消了敢於「鋌而走險」的極小部分人想出街聚餐娛樂的起心動念。
呆在家裡的人們通過朋友圈及短視頻展示花樣繁多的排解空虛無聊的新創意,從查數一天裡樹葉的擺動次數,到按著瓜子表麵條紋分類成堆,還有只用居家簡陋工具就相當成功的角色扮演。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大家似乎發現這些在社交平臺或者自媒體上的「表現輸出」只可以消磨小段時間,並沒有在「刷手機」獲得的短暫滿足感裡找到主題,無聊仍是這段日子的主旋律。勇敢、樂觀、歡笑從沒像現在這樣被盼求著。
所有家庭成員圍坐電視前一起看部都感興趣的劇目並實時自由分享觀賞樂趣已是逐漸被淡忘的春節假日裡的家庭場景。也許是因為觀看方式更加多樣,也可能是出品方把觀眾群精確細分做到極致,更大可能是粗製濫造的作品讓人們越來越不甘心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我始終堅信除了某些特定題材外,一部質量過硬的作品能讓各個年齡層的人們沉浸其中。演員的精彩表演,連貫合理的故事,複雜動人的感情糾葛會牢牢扼住觀眾。
《劉老根3》預告片一經放出,立即引起大量觀眾熱議,氣氛營造得非常到位。開頭趙本山的暢懷大笑和結尾處與範偉的相擁而泣為該劇鋪陳上「回歸」語境。勾出觀眾情緒的不是身份的回歸,亦不是情感上的和解,而是經過十七年時光淬鍊下的發生在這群人身上的故事與自己往昔回憶相互交織出的畫面,而這還是裹夾在喜劇元素之下。即使播出時間延後將近一個月,網絡上對該劇依然保持著極高聲量,網友的評論和留言都飽含苦等之狀態。與其說觀眾好奇這部時隔多年再次播出的長壽劇集會發展出什麼精彩情節,不如說大部分人期待原汁原味的「趙氏幽默」能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和某些傷感情緒。趙本山把東北人的樂觀、堅強、幽默、講事理等性格特徵完美地融入到表演之中,繼而在銀幕上演繹出一種中國獨有的幽默表現形式,這誠然是很高的藝術成就。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竄出 「本山元素」混剪和鬼畜類視頻,此類作品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滲透率明顯表現優於與其他元素拼接的作品。年前爆紅的《趙本山勸導小丑》就是代表作之一。這背後當然少不了原創作者的頭腦風暴,同時他們在素材的選擇上很好詮釋了這種藝術成就。「語言大師」、「小品王」、「二人轉傳承人」等等是趙本山的常見標籤,相較於語言人們似乎對他的表演關注甚少。趙本山輸出的表現力不可否認地建構於原生東北方言的幽默與腔調之上,其一班弟子也呈現給觀眾相同的表現形式,現實狀況是他們無論在市場號召力上還是藝術成就上還離他們師傅很遠。同樣的方法並沒有帶來一致性成果。
趙本山的成功更主要是依託作為一個演員的表演能力,至少在這個領域我認為他是當代最被低估的表演藝術家。無論劇中狀況多麼怪誕荒謬或是十萬火急,他都能通過可信的表演把觀眾「虹吸」入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裡產生共情效果,類似於黑洞效應。這是極少數演員能具備的能力,而且這少部分人裡面還大多數都依託氣氛和情節來施展,趙本山只需要他的一張充滿各種表情元素的臉就做到了。眾多選取「本山元素」的搞怪視頻觀感和諧不突兀,這也從側面說明這股不依託於劇情的表現方式的強大吸力——隨便在哥譚市製造火災和恐慌的小丑,卻炸不開本山大叔的心。
從春晚退下,趙本山近幾年逐漸淡出於人們視線。為數不多的出場裡,也鮮有人如範偉能和他完美呈現「一吸一吐」的夢幻表演,即使大家都明白跟他飆戲通常只會讓自己的銀幕形象更暗淡無光。
最頂級藝術家的作品也很難在所有地域衝破受制於習俗、語言、受教育程度等的藩籬,即使是音樂這種直接或者說很契合人類感知本質的傳播媒介也常常會因為人們難以調和的審美取向受到嘲諷。趙本山的幽默形式受到過撻伐,我更願意相信這更像是被網絡無限放大的情緒宣洩,因為表演成就如此之高藝術家理應得到更廣泛的尊重。
不談他藝術上的成就,「趙氏幽默」還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某些事詞的定義甚至觀眾的思維,從語言改變頭腦又是可以談很多的主題,另一個著名笑匠「周星馳」在這方面遜色很多。這方面也許很多人並沒意識到,因為不經過思考頭腦不會主動告訴你這些。好在趙本山的「自嘲似樂觀」是一種積極狀態,我並不擔心被他的「黑洞效應」吸進去。期待這次趙本山和《劉老根3》創造的歡樂世界能撫慰到當下受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