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木 木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經常騎車去圓明園玩。從月壇北街附近出發,走三裡河路,一直捅到頭就是西外大街,繞過首都體育館,順著白頤路一路往北,到了友誼賓館,就是人大、中關村,再往北,北大、清華就不遠了,然後拐個彎兒,就是圓明園的地界兒。

  那時候的白頤路,被路兩側高大的楊樹遮得嚴嚴實實,路中間的隔離帶也是同樣高大的楊樹,於是滿眼的綠色,地上是斑斑駁駁的陽光的影子,一路飛過去,連身畔掠過的風似乎都是綠色的,還混著青草的香……人生快意也莫過如此吧。

  那時候的圓明園還是個「野園子」———像這樣的野園子,北京當年多得是———不賣門票,因為似乎壓根就沒有什麼門兒,園裡園外,荒草碎石、冷灘亂徑,走半天也見不到幾個人。實在是一個很適合年輕人胡思亂想的好地方。

  不過,那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陳年舊事了。現在,整個北京城恐怕再也找不到那樣的路、那樣的園子、那樣的心情了。尤其最近這些年,北京的城市面貌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環路一圈圈地劃出去,高樓密匝匝地豎起來,人口也增加得格外快。現在別說在圓明園,即便你跑到通州、門頭溝去,也是滿眼的人、滿眼的車、滿眼的房。這一點,估計一號線地鐵的常客體會最深:在這樣一個火熱的季節,即使到了晚上7、8點鐘、即使是幸福地擠進一輛空調車,你也必須要享受貼在身前、背後年輕男女白領們那溫暖、溼漉而尷尬的關切;滿車廂無所措置、迷離的眼神,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的特徵吧。

  但許多人顯然是喜歡這樣的城市的,不是就有經濟學家曾經為此這樣論斷過嗎———擁擠是繁榮的象徵!於是,城市就宿命性地越做越大,人口自然也越聚越多。這倒很是符合物理學的有關理論———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質量大到極致,引力就強到極致;於是,黑洞誕生了,周圍的一切,包括光,都無所逃遁。

  像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顯然是存在黑洞效應的。1949年的時候,北京不過200多萬人口;到1990年,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到2000年,人口已經接近1500萬;而到了今年,據說常住人口已經2200萬了。人口的聚集速度明顯呈加快趨勢。同樣的現象,在其他核心城市也存在。究其原因,這固然要拜最近幾年加快推進城市化的政策所賜,但更重要的是,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自我強化、自我複製的能力已經實現質的跨越。

  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到底好不好,這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處當然很多:機會多啊,「文化業餘生活」豐富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完備啊,等等。尤其對地方政府而言,當然天生地希望攤子越大越好,稅收取之不盡啊,事權、財權總是好東西,似乎沒有人不喜歡的。

  不過,「黑洞」的壞處也能隨手就翻檢出一堆,比如環境資源壓力不堪重負,人文生存環境日趨非人性化,資源和人才等的巨大浪費,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黑洞」,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是存在致命缺陷的———各類精英資源的過度集中,使打擊、毀滅其的成本產生急劇衰減的趨向(無論這種力量來自天災還是人禍),這也等於從一定程度上變相鼓勵了這種力量發揮作用。這在歷史上是有前車之鑑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央推進「大三線」建設也是基於對此的擔憂。

  「黑洞」另外一個致命性缺陷是,其不可避免地將使外部空間趨向荒漠化,進一步加劇發展的失衡,使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削弱。不久前,中央電視臺就山東某地獎勵種糧狀元播發了新聞。從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狀元,還是榜眼、探花,無論是介紹經驗的,還是認真取經的,都是看上去已經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從始至終,我們從鏡頭裡看不到一個青年人的影子,滿眼都是「老弱病殘孕」。青壯勞力都跑到哪裡去了?都到城市裡當保安去了。

  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顯然並不利於國家的戰略安全和持續發展,要遏制其進一步膨脹,首先必須清楚其形成的原因。

  「黑洞」的形成,除了有自身的自我強化、自我複製的原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相關政策的長期性「偏心」。毋庸置疑,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對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精心照顧幾達無以復加的程度,尤其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要遠遠超出非核心地區。各類公共資源的過度投入,從客觀上起到了「打窩子」的效果,各色人等急速投奔而來,也實在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黑洞」的形成,還有一個很具中國特色的原因(國外是否也有這樣的特色,由於未曾考察,不敢斷言),即政治、文化氛圍的促進作用。像北京這樣極具文化包容性的城市性格,是很有蠱惑人心的能量的。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目前的老北京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但奇怪的是,包容性的特質倒能薪火傳承,而且如酵母般,能很快感染五湖四海的「客居者」,使之落地生根。另外,北京的官兒多,相互制約,不敢隨便造次,這也有足夠的人文吸引力。水深則魚大。在這樣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也就難怪年輕人寧可在「深水」裡優哉遊哉、無所事事地「保安」著,在地鐵裡溼熱地面面相覷著,也不願意回鄉種糧、種菜、養豬、養雞,發家致富了。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水深了雖然魚兒舒服,但所有魚都扎堆兒一個或幾個水塘的局面,卻對國家的持續發展害莫大焉。要消弭其不利影響,國家除了要持續加大對非核心地區的各類資源投入、做大做深實體水塘外,還要在這些地區的政治、文化建設上有所突破,拓廣、拓深精神、文化之水。從人類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言,「一手遮天」的政治、文化氛圍是最難以讓人忍受的。「小地方」的人都爭相往核心城市跑,不能不說有這方面的原因。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比銀河系還亮一萬倍的星體被發現,其核心卻是黑洞
    類星體才是所有單一天體中的亮度之王,這種天體其實是由黑洞和塔塔附近的吸積盤組成的,因為在天文學家們看到的類星體幾乎都是超大質量黑洞,由於具有極強的引力,它們將周圍大量的物質吸了過來,在黑洞附近形成了吸積盤,黑洞的強大引力將這些物質全部扯碎,在接近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的地方,
  • 灣芯黑洞效應乍現:破解「三高」新模式!
    雖然規劃尚未正式公布,「9+2」城的各自訴求多數已提前洩露,引擎和核心的落位基本會在市場預測範圍之內,即以前海中心為引擎、廣深創新走廊為核心發展軸的格局,將成為規劃中的扛鼎內容。  春江水暖鴨先知,著眼於國際第一灣區的規劃目標,灣芯區域已經提前萌生出「黑洞效應」,從經濟領域到人居事業,都將成為灣區規劃落地後的重要起爆點。
  • 黑洞邊緣真的可以建造城市嗎?
    黑洞邊緣真的可以建造城市嗎?如果有一天我們人類真的可以建造這樣的一個城市的話,我們們人類會不會展開一個新的紀元?在電影《星際穿越》中,科學家在黑洞邊緣發現了一顆行星,在這顆行星上,一小時相當於地球上的七年時間。
  • 曾鳴: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我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察角度——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為什麼會有黑洞效應? 黑洞意味著有巨大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是怎麼構成的? 第一、網絡效應 網絡協同本身天然就具備網絡效應,就有指數級擴張等網際網路的天然優勢。
  • 養老業裡的「黑洞效應」
    作為格子衫理工男的捍衛者,有必要給你們普及一下黑洞知識了!!先從「黑洞效應」開始吧!  呃,我也忘了,還好有百度:  「黑洞效應」是什麼  物理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一種天體現象,宇宙中的一些大質量天體發生坍塌時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點,進而通過自身強大引力形成黑洞。
  • 黑洞效應,在商業裡這麼厲害?
    黑洞黑洞,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它有著極強的引力,能夠將所有接近它的事物吞噬殆盡,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未來的智能商業有著像黑洞那樣無限大的潛力與空間,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數據甚至時間。黑洞而擁有「黑洞效應」的企業,可以搜集到無數的數據、信息,從而持續地高速發展。同時,因為越來越龐大的數據基礎,智能商業的發展也必將越走越遠,做到真正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激發黨組領導「黑洞效應」
    (4月16日《人民日報》)在經濟學中,黑洞效應是指企業的一種自我強化效應,是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作為我們黨組織體系的重要環節,黨組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激發自我強化的「黑洞效應」。把方向,抓住政治建設「牛鼻子」。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 中國三大黑洞城市誕生!杭州武漢成都滅掉一線,虹吸人才
    搶人才大戰階段性成果已出現,中國最具吸附力的黑洞城市誕生了!這就是:杭州武漢成都!樓市資本論研究院據BOSS直聘發布的《2019春招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春招旺季企業人才需求同比增長36%,杭州、武漢、成都成為求職者離開一線城市後首選的前三個城市。什麼是黑洞城市?
  • 《黑洞頻率》:「溫情版」蝴蝶效應
    最近英國版《黑洞頻率》熱播,由出演過《黑金血淚》和《閃電俠》的佩頓利斯特主演。其實這部電視劇早在很多年就拍成電影了,你們還在坐等《黑洞頻率》電視劇更新的同時不如去看一下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劇情都是差不多的,而且電影版的《黑洞頻率》的劇情更加緊湊些,劇情發展也非常的迅速,不像電視劇用大量的篇幅鋪設劇情。
  • 智能商業勝出的秘密——黑洞效應
    今天看《智能商業》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詞——黑洞。黑洞,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它有著極強的吸力,甚至將所有接近它的事物吞噬殆盡。未來的智能商業有著像黑洞那樣無限大的潛力與空間,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數據、甚至時間。
  • 一個黑洞吞噬城市的遊戲叫什麼?手機黑洞吞噬城市遊戲介紹[多圖]
    抖音上的一個黑洞吞噬城市的遊戲叫什麼?抖音上帶火了很多小遊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遊戲都很好玩,這個遊戲也是非常魔性的一款小遊戲,玩家們根據自己的判斷為這款遊戲起了很多名字,但是到底哪一個才是這款遊戲的名字呢?不知道遊戲真正的名字想要下載可就難了,下面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 回力棒效應:從黑洞逃逸的光線會再次被拉回黑洞
    最新觀測一些X射線並未直接逃逸黑洞,而是通過吸積盤反射光線被拉向黑洞幾十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從黑洞周圍逃逸的光線會像回飛棒一樣再次被吸附回來
  • 夏天陽光強高速進隧道,謹防黑洞效應
    這起事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隧道「黑洞效應」有關。  所謂「黑洞效應」,是指司機開車經過隧道,忽然從亮的地方到暗的地方,隧道洞口最初是一個黑黑的洞。而從隧道內出來時候則剛好相反,人眼看到的是一個白亮的洞口,被稱為「白洞效應」。「白洞」和「黑洞」嚴重情況下會產生「驟盲」,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 騰訊創業訓練營:如何玩「黑洞效應」?
    創業導師、「零號線」CEO吳皓分享了形成創業黑洞效應「三度理論」。騰訊投資相關負責人則從融資的角度為創業者提供指導。 成功的營銷需要「三度」 身為80後的吳皓,大學畢業工作三年選擇赴澳大利亞留學。回國即創辦「零號線」。這一風靡上海、南京、蘇州的外賣平臺,深受投資者青睞,得到騰訊的B輪投資。 在吳皓看來,在市場不斷細分的情況下,創業成功需要形成「黑洞效應」。
  • 都卜勒效應可能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類從未見過的黑洞
    黑洞是天體物理學家理解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對銀河系中的所有黑洞進行普查。但新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搜尋可能錯過了一整類他們不知道的黑洞。10月31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並表明有可能存在一類比宇宙中已知的最小黑洞還要小的黑洞。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託德·湯普森:「我們的發現表明,在尋找黑洞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種類的黑洞有待我們去探索。」
  • 黑洞的形成與吸引力波的作用效應
    近代,黑洞一詞在科學界已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那麼,關於黑洞理論是由淮最先提出的呢?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劍橋大學牧師約翰.米歇爾(J0hn MjcheIⅠ)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推測了太陽引力對其輻射光線的影響。
  • 《寶可夢》圖鑑722:七代最受歡迎的可愛型飛行系——木木梟
    ,小智就擁有一隻木木梟,而且在動畫表現十分出彩,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它是怎樣的一隻寶可夢吧。草羽寶可夢——木木梟(屬性:草/飛行)可能是因為羽毛類似草的形狀,或者是因為配色的問題,木木梟被分類為草羽寶可夢(依然是莫名其妙的名詞),屬性是草系和飛行系的組合;在外觀上,木木梟是圓鳥形的寶可夢,面部呈白色,形狀類似於橫著的數字8,木木梟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除了尾部羽毛為綠色
  • 趙本山的「黑洞效應」
    無論劇中狀況多麼怪誕荒謬或是十萬火急,他都能通過可信的表演把觀眾「虹吸」入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裡產生共情效果,類似於黑洞效應。這是極少數演員能具備的能力,而且這少部分人裡面還大多數都依託氣氛和情節來施展,趙本山只需要他的一張充滿各種表情元素的臉就做到了。
  • 黑洞效應引發的「血案」,最後歸於平靜,還是爆發
    黑洞效應引發的「血案」,最後歸於平靜還是爆發。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揭曉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照片的主角是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這張歷史性的照片拍攝動用了全球8臺望遠鏡,「衝洗」過程就花了2年,就在該事件爆發以後,網絡掀起一股黑洞效應,首先是視覺中國的版權問題。他碰瓷黑洞照片,說只要使用該照片都屬於侵權行為,最後被該照片的科研部門出來「打臉」,有網友說,這吃相太醜。當然此事並沒有簡單的結束,網站關閉整改,股票跌停,各路大v,官媒轉發。此處不配圖,怕侵權。
  • 國際木文化協會專訪—治木木作何海文
    導讀:國際木文化協會有幸採訪到治木木作創始人何海文先生,聽他與木的故事。記者:您從事木材行業已經三十多年,當初是怎麼入行的?出於喜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記者:在浙江省,歐林如海地板可以說是一個老品牌了,您為什麼決定二次創業,創立了治木木作這個整體木作新領域的全新品牌?何海文:現在,客戶的需求在變化,市場的環境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