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木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經常騎車去圓明園玩。從月壇北街附近出發,走三裡河路,一直捅到頭就是西外大街,繞過首都體育館,順著白頤路一路往北,到了友誼賓館,就是人大、中關村,再往北,北大、清華就不遠了,然後拐個彎兒,就是圓明園的地界兒。
那時候的白頤路,被路兩側高大的楊樹遮得嚴嚴實實,路中間的隔離帶也是同樣高大的楊樹,於是滿眼的綠色,地上是斑斑駁駁的陽光的影子,一路飛過去,連身畔掠過的風似乎都是綠色的,還混著青草的香……人生快意也莫過如此吧。
那時候的圓明園還是個「野園子」———像這樣的野園子,北京當年多得是———不賣門票,因為似乎壓根就沒有什麼門兒,園裡園外,荒草碎石、冷灘亂徑,走半天也見不到幾個人。實在是一個很適合年輕人胡思亂想的好地方。
不過,那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陳年舊事了。現在,整個北京城恐怕再也找不到那樣的路、那樣的園子、那樣的心情了。尤其最近這些年,北京的城市面貌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環路一圈圈地劃出去,高樓密匝匝地豎起來,人口也增加得格外快。現在別說在圓明園,即便你跑到通州、門頭溝去,也是滿眼的人、滿眼的車、滿眼的房。這一點,估計一號線地鐵的常客體會最深:在這樣一個火熱的季節,即使到了晚上7、8點鐘、即使是幸福地擠進一輛空調車,你也必須要享受貼在身前、背後年輕男女白領們那溫暖、溼漉而尷尬的關切;滿車廂無所措置、迷離的眼神,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的特徵吧。
但許多人顯然是喜歡這樣的城市的,不是就有經濟學家曾經為此這樣論斷過嗎———擁擠是繁榮的象徵!於是,城市就宿命性地越做越大,人口自然也越聚越多。這倒很是符合物理學的有關理論———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質量大到極致,引力就強到極致;於是,黑洞誕生了,周圍的一切,包括光,都無所逃遁。
像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顯然是存在黑洞效應的。1949年的時候,北京不過200多萬人口;到1990年,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到2000年,人口已經接近1500萬;而到了今年,據說常住人口已經2200萬了。人口的聚集速度明顯呈加快趨勢。同樣的現象,在其他核心城市也存在。究其原因,這固然要拜最近幾年加快推進城市化的政策所賜,但更重要的是,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自我強化、自我複製的能力已經實現質的跨越。
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到底好不好,這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處當然很多:機會多啊,「文化業餘生活」豐富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完備啊,等等。尤其對地方政府而言,當然天生地希望攤子越大越好,稅收取之不盡啊,事權、財權總是好東西,似乎沒有人不喜歡的。
不過,「黑洞」的壞處也能隨手就翻檢出一堆,比如環境資源壓力不堪重負,人文生存環境日趨非人性化,資源和人才等的巨大浪費,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黑洞」,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是存在致命缺陷的———各類精英資源的過度集中,使打擊、毀滅其的成本產生急劇衰減的趨向(無論這種力量來自天災還是人禍),這也等於從一定程度上變相鼓勵了這種力量發揮作用。這在歷史上是有前車之鑑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央推進「大三線」建設也是基於對此的擔憂。
「黑洞」另外一個致命性缺陷是,其不可避免地將使外部空間趨向荒漠化,進一步加劇發展的失衡,使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削弱。不久前,中央電視臺就山東某地獎勵種糧狀元播發了新聞。從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狀元,還是榜眼、探花,無論是介紹經驗的,還是認真取經的,都是看上去已經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從始至終,我們從鏡頭裡看不到一個青年人的影子,滿眼都是「老弱病殘孕」。青壯勞力都跑到哪裡去了?都到城市裡當保安去了。
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顯然並不利於國家的戰略安全和持續發展,要遏制其進一步膨脹,首先必須清楚其形成的原因。
「黑洞」的形成,除了有自身的自我強化、自我複製的原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相關政策的長期性「偏心」。毋庸置疑,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對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精心照顧幾達無以復加的程度,尤其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要遠遠超出非核心地區。各類公共資源的過度投入,從客觀上起到了「打窩子」的效果,各色人等急速投奔而來,也實在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黑洞」的形成,還有一個很具中國特色的原因(國外是否也有這樣的特色,由於未曾考察,不敢斷言),即政治、文化氛圍的促進作用。像北京這樣極具文化包容性的城市性格,是很有蠱惑人心的能量的。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目前的老北京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但奇怪的是,包容性的特質倒能薪火傳承,而且如酵母般,能很快感染五湖四海的「客居者」,使之落地生根。另外,北京的官兒多,相互制約,不敢隨便造次,這也有足夠的人文吸引力。水深則魚大。在這樣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也就難怪年輕人寧可在「深水」裡優哉遊哉、無所事事地「保安」著,在地鐵裡溼熱地面面相覷著,也不願意回鄉種糧、種菜、養豬、養雞,發家致富了。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水深了雖然魚兒舒服,但所有魚都扎堆兒一個或幾個水塘的局面,卻對國家的持續發展害莫大焉。要消弭其不利影響,國家除了要持續加大對非核心地區的各類資源投入、做大做深實體水塘外,還要在這些地區的政治、文化建設上有所突破,拓廣、拓深精神、文化之水。從人類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言,「一手遮天」的政治、文化氛圍是最難以讓人忍受的。「小地方」的人都爭相往核心城市跑,不能不說有這方面的原因。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