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昱言養老」
相信很多人又雙叕被一張酷似紅色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刷了屏。
刷屏效果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和這樣的:
這都是些什麼啊,完全跑偏了好嘛!!作為格子衫理工男的捍衛者,有必要給你們普及一下黑洞知識了!!先從「黑洞效應」開始吧!
呃,我也忘了,還好有百度:
「黑洞效應」是什麼
物理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一種天體現象,宇宙中的一些大質量天體發生坍塌時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點,進而通過自身強大引力形成黑洞。天體物理學研究黑洞得出的結論是,黑洞有超強大的吞噬能力,另外一方面黑洞還具有複製和自我強化的能力。
你以為今天的內容是物理?錯!今兒就給大家分析分析養老業的「黑洞效應」!先給幾個畫個重點:吞噬,複製,強化。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跟養老稍微有點關係了?
用隧道學中的「黑洞效應」來看養老
隧道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司機的視野錯覺:司機駛近隧道並從洞外看隧道內時,因隧道與其周圍的明暗度差異使得隧道像一個黑洞,以致發生辨認困難,難以發現障礙物。
養老呢,很多人將之稱為「朝陽」行業,原因呢,既有目前國內老齡化情況的加劇,也有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還有國外養老模式的成功所給予的經驗等等。這也是眾多地產、金融、保險等不差錢的大企業瘋狂湧入養老市場的原因。
「養老隧道學黑洞效應」(我編的),我覺得應該是指,跨界進軍養老的企業策略錯覺:金主們從國內大形勢及國外養老模式的成功看向國內養老市場時,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消費能力的差異等等原因,造成了其盲目擴張、沒有達到預期值的現象。
從某大型地產企業養老方面的收縮,到某大型連鎖社區驛站的經營不善,應該都有「養老隧道學黑洞效應」的影子。
有大咖曾說過,區別於美日,我們國內養老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複製的模式。換句話說,養老企業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所以每一步的決斷都是可以影響到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所以,避開「隧道學黑洞效應」至關重要。
養老人才的缺乏,養老機構的重心過於傾向適老化改造而非養老服務,市場未完全調研清楚時就開始擴張等等,這些都是養老業裡的「黑洞」。
不過,從18年開始,很多養老企業已經認識到這點,並開始重視內部造血功能的完善以及員工養老服務技能的提升。
2019年初,烏丹星老師做了一場題為《養老2.0時代的思考》的主題報告,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我不認為養老的春天已經到來!」
當頭一棒,讓很多頭腦發熱的人清醒了不少。
用經濟學中的「黑洞效應」來看養老
經濟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企業的一種自我強化效應,當一個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也會像一個黑洞一樣產生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複製能力,把它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源吸引過去,而這些資源使得企業更加強大,形成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
「養老經濟學黑洞效應」(還是我編的),我覺得應該是養老企業品牌的樹立及強化,當其養老品牌達到一定知名度後,再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擴張,利用模式的複製和品牌的影響力,使得大量的長者選擇到此家機構入住。從企業角度來看,品牌帶來的隱性效果就是更快的去化速度和更高的入住率。
前幾日寫的關於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入住親和源老年公寓並拍攝《我們的師父》,迅速建立起大眾對親和源品牌認知的文章,應該就是對「養老經濟學黑洞效應」的一個實例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文章。
點擊查看:牛犇節目帶火養老院?親和源品牌的成功非一劇之力
品牌的本質是對包括資本和人力、物力、政策,甚至人們感情在內所有對其有用的社會資源的吸引力。當這個引力場強到一定程度,它就形成市場黑洞。雖然政府為優化市場效率,考慮整體利益,會儘量想辦法避免這種黑洞產生,使社會資源的分配不至過度集中,可是從企業個體利益考慮,建立一個巨大市場黑洞卻幾乎是每個企業目標,每個企業都希望通過對品牌持有獲得強大的吸引力,以此得到更大社會資源及相應的社會財富。
「經濟學黑洞效應」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吞噬。當某一養老企業運營成功時候,大量的社會甚至國家資本就會向此家企業傾斜。例如儆堂集,其單一項目的改造成本就達到數千萬,而背後「金主」敢於壓寶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總經理傅力曾在某項目上的成功。
除資金上的引力,還有影響力方面。例如龍振養老,其創辦的三裡屯養老照料中心是北京(樓盤)市養老驛站的模板。目前已接待全國各地養老機構代表的參觀訪問,甚至民政相關領導也去調研過。這個影響力,已經由單一的驛站擴散到整個龍振養老品牌。昨天,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世傑等一行10人就去了龍振養老勁松西社區養老驛站調研了社區居家養老運營情況。
總的來說,養老行業的「黑洞效應」也是具有兩面性的。「隧道學黑洞效應」提醒企業要看透障眼法,避開「雷區」,穩健的走;「經濟學黑洞效應」提醒企業重視品牌的樹立及推廣,以便社會各種資源向自身傾斜,這有利於企業的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宋虹姍 HO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