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業裡的「黑洞效應」

2021-01-09 和訊網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昱言養老」

 

相信很多人又雙叕被一張酷似紅色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刷了屏。

刷屏效果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和這樣的:

  這都是些什麼啊,完全跑偏了好嘛!!作為格子衫理工男的捍衛者,有必要給你們普及一下黑洞知識了!!先從「黑洞效應」開始吧!

  呃,我也忘了,還好有百度:

  「黑洞效應」是什麼

  物理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一種天體現象,宇宙中的一些大質量天體發生坍塌時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點,進而通過自身強大引力形成黑洞。天體物理學研究黑洞得出的結論是,黑洞有超強大的吞噬能力,另外一方面黑洞還具有複製和自我強化的能力。

  你以為今天的內容是物理?錯!今兒就給大家分析分析養老業的「黑洞效應」!先給幾個畫個重點:吞噬,複製,強化。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跟養老稍微有點關係了?

  用隧道學中的「黑洞效應」來看養老

  隧道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司機的視野錯覺:司機駛近隧道並從洞外看隧道內時,因隧道與其周圍的明暗度差異使得隧道像一個黑洞,以致發生辨認困難,難以發現障礙物。

  養老呢,很多人將之稱為「朝陽」行業,原因呢,既有目前國內老齡化情況的加劇,也有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還有國外養老模式的成功所給予的經驗等等。這也是眾多地產、金融、保險等不差錢的大企業瘋狂湧入養老市場的原因。

  「養老隧道學黑洞效應」(我編的),我覺得應該是指,跨界進軍養老的企業策略錯覺:金主們從國內大形勢及國外養老模式的成功看向國內養老市場時,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消費能力的差異等等原因,造成了其盲目擴張、沒有達到預期值的現象。

  從某大型地產企業養老方面的收縮,到某大型連鎖社區驛站的經營不善,應該都有「養老隧道學黑洞效應」的影子。

  有大咖曾說過,區別於美日,我們國內養老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複製的模式。換句話說,養老企業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所以每一步的決斷都是可以影響到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所以,避開「隧道學黑洞效應」至關重要。

  養老人才的缺乏,養老機構的重心過於傾向適老化改造而非養老服務,市場未完全調研清楚時就開始擴張等等,這些都是養老業裡的「黑洞」。

  不過,從18年開始,很多養老企業已經認識到這點,並開始重視內部造血功能的完善以及員工養老服務技能的提升。

  2019年初,烏丹星老師做了一場題為《養老2.0時代的思考》的主題報告,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我不認為養老的春天已經到來!」

  當頭一棒,讓很多頭腦發熱的人清醒了不少。

  用經濟學中的「黑洞效應」來看養老

  經濟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企業的一種自我強化效應,當一個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也會像一個黑洞一樣產生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複製能力,把它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源吸引過去,而這些資源使得企業更加強大,形成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

  「養老經濟學黑洞效應」(還是我編的),我覺得應該是養老企業品牌的樹立及強化,當其養老品牌達到一定知名度後,再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擴張,利用模式的複製和品牌的影響力,使得大量的長者選擇到此家機構入住。從企業角度來看,品牌帶來的隱性效果就是更快的去化速度和更高的入住率。

  前幾日寫的關於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入住親和源老年公寓並拍攝《我們的師父》,迅速建立起大眾對親和源品牌認知的文章,應該就是對「養老經濟學黑洞效應」的一個實例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文章。

  點擊查看:牛犇節目帶火養老院?親和源品牌的成功非一劇之力

  品牌的本質是對包括資本和人力、物力、政策,甚至人們感情在內所有對其有用的社會資源的吸引力。當這個引力場強到一定程度,它就形成市場黑洞。雖然政府為優化市場效率,考慮整體利益,會儘量想辦法避免這種黑洞產生,使社會資源的分配不至過度集中,可是從企業個體利益考慮,建立一個巨大市場黑洞卻幾乎是每個企業目標,每個企業都希望通過對品牌持有獲得強大的吸引力,以此得到更大社會資源及相應的社會財富。

  「經濟學黑洞效應」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吞噬。當某一養老企業運營成功時候,大量的社會甚至國家資本就會向此家企業傾斜。例如儆堂集,其單一項目的改造成本就達到數千萬,而背後「金主」敢於壓寶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總經理傅力曾在某項目上的成功。

  除資金上的引力,還有影響力方面。例如龍振養老,其創辦的三裡屯養老照料中心是北京(樓盤)市養老驛站的模板。目前已接待全國各地養老機構代表的參觀訪問,甚至民政相關領導也去調研過。這個影響力,已經由單一的驛站擴散到整個龍振養老品牌。昨天,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世傑等一行10人就去了龍振養老勁松西社區養老驛站調研了社區居家養老運營情況。

  總的來說,養老行業的「黑洞效應」也是具有兩面性的。「隧道學黑洞效應」提醒企業要看透障眼法,避開「雷區」,穩健的走;「經濟學黑洞效應」提醒企業重視品牌的樹立及推廣,以便社會各種資源向自身傾斜,這有利於企業的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宋虹姍 HO031)

相關焦點

  • 《黑洞頻率》:「溫情版」蝴蝶效應
    最近英國版《黑洞頻率》熱播,由出演過《黑金血淚》和《閃電俠》的佩頓利斯特主演。其實這部電視劇早在很多年就拍成電影了,你們還在坐等《黑洞頻率》電視劇更新的同時不如去看一下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劇情都是差不多的,而且電影版的《黑洞頻率》的劇情更加緊湊些,劇情發展也非常的迅速,不像電視劇用大量的篇幅鋪設劇情。
  • 木木: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
    這倒很是符合物理學的有關理論———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質量大到極致,引力就強到極致;於是,黑洞誕生了,周圍的一切,包括光,都無所逃遁。  像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顯然是存在黑洞效應的。1949年的時候,北京不過200多萬人口;到1990年,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到2000年,人口已經接近1500萬;而到了今年,據說常住人口已經2200萬了。人口的聚集速度明顯呈加快趨勢。
  • 黑洞效應,在商業裡這麼厲害?
    黑洞黑洞,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它有著極強的引力,能夠將所有接近它的事物吞噬殆盡,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未來的智能商業有著像黑洞那樣無限大的潛力與空間,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數據甚至時間。黑洞而擁有「黑洞效應」的企業,可以搜集到無數的數據、信息,從而持續地高速發展。同時,因為越來越龐大的數據基礎,智能商業的發展也必將越走越遠,做到真正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智能商業勝出的秘密——黑洞效應
    今天看《智能商業》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詞——黑洞。黑洞,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它有著極強的吸力,甚至將所有接近它的事物吞噬殆盡。未來的智能商業有著像黑洞那樣無限大的潛力與空間,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數據、甚至時間。
  • 黑洞裡面有什麼?為什麼掉進黑洞裡就終結了?
    黑洞在各種科幻小說、電影裡多次出現,最為著名的就是《星際穿越》了。《三體3——死神永生》中描述了這樣一個黑暗森林宇宙,宇宙級文明把自己的生存作為第一要務,甚至不惜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其他宇宙文明,這樣的猜疑鏈戰爭不斷升級,它們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存空間,將宇宙不斷「降維」。
  • 夏天陽光強高速進隧道,謹防黑洞效應
    這起事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隧道「黑洞效應」有關。  所謂「黑洞效應」,是指司機開車經過隧道,忽然從亮的地方到暗的地方,隧道洞口最初是一個黑黑的洞。而從隧道內出來時候則剛好相反,人眼看到的是一個白亮的洞口,被稱為「白洞效應」。「白洞」和「黑洞」嚴重情況下會產生「驟盲」,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 趙本山的「黑洞效應」
    呆在家裡的人們通過朋友圈及短視頻展示花樣繁多的排解空虛無聊的新創意,從查數一天裡樹葉的擺動次數,到按著瓜子表麵條紋分類成堆,還有只用居家簡陋工具就相當成功的角色扮演。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大家似乎發現這些在社交平臺或者自媒體上的「表現輸出」只可以消磨小段時間,並沒有在「刷手機」獲得的短暫滿足感裡找到主題,無聊仍是這段日子的主旋律。勇敢、樂觀、歡笑從沒像現在這樣被盼求著。
  • 黑洞的形成與吸引力波的作用效應
    近代,黑洞一詞在科學界已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那麼,關於黑洞理論是由淮最先提出的呢?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劍橋大學牧師約翰.米歇爾(J0hn MjcheIⅠ)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推測了太陽引力對其輻射光線的影響。
  • 曾鳴: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我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察角度——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為什麼會有黑洞效應? 黑洞意味著有巨大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是怎麼構成的? 第一、網絡效應 網絡協同本身天然就具備網絡效應,就有指數級擴張等網際網路的天然優勢。
  • 科幻片《星際穿越》裡的黑洞,與實際黑洞圖片為什麼有點不一樣?
    這就要從40年前人類第一張黑洞圖像說起。下圖為1979年,法國天文學家讓-皮爾.盧米涅利用計算機數值模擬,繪製的黑洞圖:對比一下《星際穿越》中的黑洞,那麼問題來了:片中黑洞圖像是對稱的,而計算機數值模擬黑洞圖像並不是對稱的。為什麼兩張圖有些不一樣呢?
  • 用「潮汐瓦解事件」可分析黑洞引力效應
    原標題:用「潮汐瓦解事件」可分析黑洞引力效應   英國《自然》期刊上22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宇宙學論文,報告了一個通常處於休眠狀態的超質量黑洞(SMBH)撕碎了一顆臨近的恆星。該研究分析了收集到的X射線數據,這些數據來源於這顆恆星經歷的「潮汐瓦解事件」和被吸入超質量黑洞的過程。
  • 回力棒效應:從黑洞逃逸的光線會再次被拉回黑洞
    最新觀測一些X射線並未直接逃逸黑洞,而是通過吸積盤反射光線被拉向黑洞幾十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從黑洞周圍逃逸的光線會像回飛棒一樣再次被吸附回來
  • 黑洞效應引發的「血案」,最後歸於平靜,還是爆發
    黑洞效應引發的「血案」,最後歸於平靜還是爆發。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揭曉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照片的主角是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這張歷史性的照片拍攝動用了全球8臺望遠鏡,「衝洗」過程就花了2年,就在該事件爆發以後,網絡掀起一股黑洞效應,首先是視覺中國的版權問題。他碰瓷黑洞照片,說只要使用該照片都屬於侵權行為,最後被該照片的科研部門出來「打臉」,有網友說,這吃相太醜。當然此事並沒有簡單的結束,網站關閉整改,股票跌停,各路大v,官媒轉發。此處不配圖,怕侵權。
  • 激發黨組領導「黑洞效應」
    (4月16日《人民日報》)在經濟學中,黑洞效應是指企業的一種自我強化效應,是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作為我們黨組織體系的重要環節,黨組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激發自我強化的「黑洞效應」。把方向,抓住政治建設「牛鼻子」。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 恆星圍繞銀河系裡的黑洞運動,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剛剛通過了一場黑洞測試。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軌道上,一顆恆星的運動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完全吻合。這一著名的效應——首次在水星圍繞太陽的軌道上被發現——是支持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據,一百年後,我們現在已經在圍繞緻密射電源人馬座a *的運動中發現了同樣的效應,」Genzel補充道。「這一觀測上的突破加強了人馬座A*一定是一個質量是太陽4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 安全通過隧道,萬萬不可忽視「黑洞效應」
    「黑洞效應」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即便是在有路燈照明的隧道內行駛,也不可忽視黑洞效應帶來的危害。隧道內的橫向空間受到嚴格的限制,往往是車輛連環追尾的多發路段。在大客車、大貨車與小轎車、微型麵包車混合的連環事故中,小轎車和微型麵包車的後果更慘。
  • 太陽系的「後院」裡有黑洞嗎?
    編者按: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銀河系中存在黑洞,那麼,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有黑洞嗎?第九大行星會是黑洞嗎?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近?本文作者Dennis Overbye,原標題為" Is There a Black Hole in Our Backyard?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圍繞黑洞旋轉的物質會越來越快,為何不見彈弓效應彈出些物質?
    事實上,在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主角一行人正式通過引力彈弓效應完成了飛船的加速,逃出了黑洞的視界範圍。(當然,進入到黑洞視界內理論上是無法逃出黑洞的,電影中這一點有所疏漏)什麼是引力彈弓效應行星的引力助推作用能夠改變飛行器相對於太陽的速度,但由於必須遵守能量守恆定律,所以它和行星間的相對速度並沒有改變。在飛行器第一次從遠距離接近行星時,產生的運動效果就像該飛行器被行星反彈開了。
  • 老婆餅裡沒有老婆,黑洞它也不是洞!
    什麼是黑洞?那場直播,全球網友一起見證了歷史,網友們更是把黑洞的這張照片起名為「甜甜圈」。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橘紅色光圈上,認為那就是黑洞,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由於黑洞的巨大引力,視界以內人類沒有觀測手段,我們根本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的真實面貌。橘紅色光圈只是黑洞的「事件視界」,也被稱之為「視界面」,黑色區域才是真正的黑洞。
  • 一個有吞光效應,一個不與光相互作用,黑洞與暗物質可能同質?
    在當代宇宙學中,黑洞作為一種特殊的天體,從理論到實際觀測都已經確證其真實存在,而它的外在表徵就是「吞光效應」。所謂「吞光效應」,說白了,就是因為其自身的引力場太過強大,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當然在可見光波段和其他電磁波段也就不可見,黑洞的「黑」字大致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