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和事業很獨特:27年,始終在一個單位工作,人生是一條直線,執著前行;27年,始終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立志為發展我國熱作科技事業不懈地努力,並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27年,勇闖科研空白,開創了一個年產值數億元的熱帶香料飲料產業。
他把自己比喻為一粒種子,把根深深植入海南、植入熱帶農業科研這片沃土,不斷成長壯大,終成參天大樹。他就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熱帶農業專家王慶煌研究員。本報記者許欣通訊員鍾一鳴
人物資料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王慶煌主持過一大批國家科研項目,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內的各種獎勵20多項,發明專利10多項,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10多種稱號和榮譽,並當選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今年4月~5月,光明日報、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央視等中央級媒體對王慶煌和熱科院的專家們進行了集中連續報導,宣傳了熱科院專家們的「泥腿子精神」,在社會各界引起關注和反響,在光明日報和農業部共同舉辦的座談會上,王慶煌強調:「我個人只是大海的一滴水,只是在傳承老一代的事業中做了一點事情,熱科院的每一項成績都是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部的正確領導和全院廣大幹部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
頂烈日、冒風雨發明香草蘭人工授粉
1984年7月,年僅20歲的王慶煌從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在剛成立的香草蘭課題組任一名普通技術員。香草蘭是一種高級食品香料,早在1961年海南就從國外引進,但20多年的試種一直沒有成功。
為突破香草蘭在海南栽培、開花、結果各項難題,他同課題組人員經常泡在試驗田裡,白天頂烈日、冒風雨,晚上不顧蚊叮蟲咬,細緻觀察和研究香草蘭生長、發育、結果全過程。為了解決香草蘭人工授粉這一難題,1986~1988年3年的授粉季節,他都堅持每天晚上睡在試驗地裡,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香草蘭的開花情況。有一次,他冒雨騎車赴試驗地觀測,不小心滑倒在地,手腳多處擦傷,但他顧不上傷痛,一直堅持到觀察記錄完,才回醫院包紮。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首次發明了香草蘭人工授粉「指壓籤撥法」,授粉成功率達到95%以上,不僅攻克了開花結莢難題,而且幹莢畝產達到42公斤以上,超過了國外畝產20~27公斤的水平,為我國香草蘭產業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示範經驗。
王慶煌還帶領香飲所自力更生建成了年產8噸的香草蘭初加工中試工廠,填補了國內工廠化加工香草蘭空白,並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成果集成、物化,先後開發出香草蘭系列產品8個,胡椒、咖啡、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特色香辛飲料系列產品40多個,並創立了自主品牌,帶動農民參與熱帶香辛飲料作物的種植、加工,累計實現經濟效益2億多元,創造社會效益30多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清雜草、整路基創建興隆熱帶植物園
1995年,王慶煌被任命為香飲所所長。他和職工一樣同甘共苦,一樣義務清雜草、挖樹頭、平土地;與水泥工一道砌石塊、整路基、鋪草皮,在又髒又苦又累的工地上晝夜奮戰。有上級領導來視察,實在難以相信,眼前這個渾身上下是泥巴、褲腳高挽、戴著草帽、光著雙腳的人,竟然是一個國家科研所的所長。後來,熱科院的專家被農民形象地稱為「泥腿子專家」。
如今,一個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富有南國特色、植物資源完整的熱帶植物景觀已經展現,成為享譽中外的熱帶香辛飲料科技中心、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圃、海南熱帶生態農業示範園。興隆熱帶植物園從1997年對外開發至今,接待中外遊客1500多萬人次,成果轉化率達90%,年人均技術性收入20萬元以上,新增社會效益40多億元,為周邊地區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科研、開發、旅遊三位一體」的工程技術模式,不僅有效地促進了科技成果集成創新、示範推廣和轉化,延長了熱作產業鏈,拓展了農業新功能,而且有效的反哺了香飲所的科研創新工作。
領導單位,傳承創新連續四年獲國家級獎勵
2004年,王慶煌被任命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校長,作為香辛飲料專家,他一直沒放鬆過自己鍾愛的科研工作。作為一名年輕的院長,思考的是如何抓住機遇,傳承老一輩創業者精神,快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2007年以來,熱科院連續四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實現了「973」計劃項目突破。完成了3個木薯品種的基因組深度測序,綜合組裝獲得較完整的基因組草圖。在橡膠樹死皮機理、香蕉枯萎病重要致病菌基因組學、熱帶農產品加工與活性成分提取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充分發揮了聚集人才和協同攻關的作用,加快了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起到了引領和示範的作用。熱科院院與世界熱區60多個國家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合作關係,被科技部授予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南海網-南國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