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煌香草蘭種植技術造福一方百姓

2020-12-06 騰訊網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用「金手指」,把粗糙的菠蘿葉「點化」成漂亮的服裝、把令人生怖的毒藥「點化」成治病的良藥……看看科學家們陸續推出的高科技成果,是否比看科幻片還要精彩? -本報記者許欣/文

  科學家「點石成金」

  幫助農民「拔窮根」

  香草蘭種植技術造福一方百姓

  把雙腳深深地扎在泥土裡,27年紮根農村不挪窩,為的是幫助農民「拔窮根」,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王慶煌及其科研團隊的故事在今年「五一」期間受到媒體的特別關注。

  王慶煌院長及其科研團隊的故事,要從香草蘭的種植和研發說起。

  香草蘭是名貴的熱帶香料植物,被譽為「食品香料之王」。上世紀80年代,國際市場上香草蘭商品幹豆莢每公斤價格高達100多美元,而國內對香草蘭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術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海南省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從斯裡蘭卡引進了香草蘭,但種了20多年,引進的香草蘭既不開花,也不結莢。1984年,剛剛走出校門的王慶煌,進入香草蘭栽培技術課題組。

  香草蘭花朵結構特殊,自然狀態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為弄清香草蘭人工授粉規律,王慶煌把被子抱到香草蘭基地,不分晝夜地觀察。他枕邊放個小鬧鐘,每隔一小時起來觀察一次,記錄不同時間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田地裡蚊蟲厲害,抹上避蚊油都不管事,隔著衣褲咬得他渾身流血水,久而久之,他渾身結滿了厚厚的痂,加上風吹日曬,一個年輕小夥子看上去老了20歲。

  經過3年的摸索,王慶煌終於發現了香草蘭人工授粉的最佳時間是每天上午6時半至11時,並且發明了簡易授粉方法籤撥手壓法,授粉成功率達95%以上。

  接下來,王慶煌奔波在基地和實驗室之間,潛心研發對香蘭草規模化引種試種及人工蔭棚栽培。整整六年,終於在1993年取得成功,當年香草蘭幹豆莢收穫達到639公斤/公頃,超過世界香草蘭主產國300—405公斤/公頃的水平。海南萬寧興隆鎮很多農民靠香草蘭一年能賺十萬元,他們蓋了小樓,命名「香草蘭樓」,有不少農民還買了小汽車。

王慶煌院長指導農民種植香草蘭。(本版圖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提供)

李開綿研製出了木薯新品種,增加了產量,樂壞了農民。

魏小弟研究員教膠農如何割膠

  用菠蘿葉提取纖維製作衣服

  從菠蘿葉中提取出優質植物纖維,經加工可製成襯衣、T恤、襪子等,具有吸溼透氣、爽滑柔軟、直挺不起皺、易幹不貼身和天然殺菌等優點。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機所就開始進行菠蘿葉纖維機械提取工藝技術與菠蘿葉綜合利用研究,先後承擔了科技部、農業部多項科研專項和中菲政府科技合作項目。近年來,通過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成功開發出菠蘿葉纖維麻條、麻絨等新型紡織材料和菠蘿葉纖維面料、襪子、T恤、襯衣等科技新產品。經國家農業部鑑定,其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關鍵設備獲兩項國家專利。利用這項技術,不僅可以從菠蘿葉中提取可用的纖維,還可以從甘蔗、香蕉莖杆中提取,適用的地域範圍更廣了。

  「我們先從菠蘿葉中提取出菠蘿葉原纖維,通過技術再提取出纖維麻條,原纖維粗糙比較硬,而這種纖維麻條已經很細也很柔軟,韌性也非常好,對纖維麻條進行加工,就製成了混紡布和純紡布,用這些混紡布或者純紡布就可以製成衣服、襪子等。」據農機所所長張勁介紹,菠蘿葉富含葉脈纖維,俗稱菠蘿麻,是一種純天然的優質熱帶植物纖維。菠蘿葉纖維生物組織內部特殊的超細微孔疏鬆結構,具有較一般麻更快速吸收和蒸發水分的性能,因此,菠蘿葉纖維又是一種天然保健紡織材料,經加工處理後,柔軟度好,強度比棉花還高。海南島菠蘿種植面積近百萬畝,菠蘿麻紡織產品研製成功,將為海南熱帶資源利用和農民增收創出一條新路。

  據介紹,採用菠蘿葉這種熱帶農業的廢棄物作為原料製成的衣物的通風透氣性比棉織品更好一些,穿起來柔軟舒適,而且成本很低。並且在生產過程中,用剩的葉渣可以製成飼料、有機肥,還可以利用葉渣發酵生成沼氣,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很好地發展了循環經濟。

  橡膠林裡的「丟腰刀革命」

  魏小弟、羅世巧等橡膠專家多年來致力於橡膠割膠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為海南許多膠農所熟知,他們被膠農視為老朋友。為指導農民,有時候專家們會順著大梯子爬到20多米高的橡膠樹頂端。

  「看到農民因為不懂新技術,把膠樹割壞、割死,我們太心疼了!」除了常年在農村開設培訓班以外,由橡膠專家組成的小分隊還在農村培養科技示範戶,通過示範戶帶動全村農民學科技。

  他們研究出了橡膠樹的氣刺微割技術。割膠時,在上方設置一個密封著乙烯利的氣室,在下方用一根膠管插在橡膠樹上,乳白色的膠乳就從管中涓涓流進塑膠袋中。

  魏小弟說:「如果這項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那麼將掀起『丟腰刀革命』,工人再也用不著挑膠燈早起割膠了。」為了讓這個夢想早日實現,每天凌晨三四點,小分隊隊員就與膠工一起出工,採集測量數據,膠林裡,他們頭頂著點點昏黃的膠燈越走越遠,天色也漸漸變亮。

  據橡膠研究所研究員羅世巧介紹,這一技術已經在雲南省2萬畝的膠林推廣,那裡的樹木高大,耗工較多,每個樹位一般要割8、9個小時才能割完,而推廣這項技術後,2個小時就可以割完。海南農墾系統今年有望在50萬株膠林中實施「丟腰刀革命」,推廣這一技術。

  見血封喉汁液有抗癌新用途

  見血封喉為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樹種之一。在古代,黎族人民打獵時用其汁液製作箭毒。而今,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戴好富博士的研究組,發現見血封喉汁液的提取物具有強抗腫瘤活性。

  接著,他們在活性篩選指導下,從見血封喉汁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鑑定了13個強心苷類化合物,其中的10個化合物對慢性髓原性白血病細胞、人胃癌細胞、人肝癌細胞和人子宮頸癌細胞的增殖均顯示了較強的生長抑制活性,他們對這一研究結果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這一研究結果將為見血封喉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針對海南省豐富的熱帶藥用植物資源,戴好富博士帶領其研究組對分布於海南的熱帶藥用植物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抗腫瘤活性篩選,迄今為止,已發現十餘種具有強抗腫瘤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並先後對4種紅樹林植物、見血封喉、牛角瓜、沉香、海南龍血樹和檳榔等植物中的抗腫瘤活性天然產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兩種海南紅樹植物滷蕨和瓶花木的抗腫瘤活性成分研究」這一成果獲得2008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此外,他們還先後從牛角瓜枝條中發現2個新的強抗腫瘤活性的強心苷,從海南龍血樹莖中發現抗腫瘤活性的查耳酮,還從檳榔果中發現了抗腫瘤活性的物質。上述研究結果共申報國家發明專利5項,這對於合理利用海南熱帶藥用植物,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癌新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

  木薯杆成為農民最愛的禮物

  木薯是世界上5億以上人口賴以生存的食糧,同時也是工業原料和動物飼料的來源。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木薯品種較為單一,而且退化嚴重,大量木薯需要進口。為了提高木薯的產量,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木薯科研工作者做出了艱苦的努力。

  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黨組書記、國家木薯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開綿風趣地說,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木薯二傳手,二十年來,他幹的就是研製木薯新品種、教農民種木薯的二傳手活兒。「這活我越幹越起勁,因為隨著木薯新品種的開發,木薯產量越來越高。20年前,木薯產量為每畝1噸,而現在,大田木薯畝產量高達6.2噸,平均產量2噸多。農民腰包越來越鼓,我們科技工作者也沒白費勁,越來越牛。」

  李開綿說,想起剛推廣新品種木薯那會兒,可費勁了,去村裡推廣的時候,不懂普通話的老人說技術員們都是騙子,拿不好的木薯來騙他們的。技術員們磨破了嘴皮,拿出肥料給村民免費試用,付給他們試驗工錢,讓他們試種,說了半天,才有幾個農民願意種,但是誰都不敢多種,最多種一兩分地。到了木薯收穫的季節,新品種的產量大出乎村民的意料。本地木薯個頭小,產量也少,新品種個大了,產量也高。對比如此鮮明,新品種一夜之間紅了起來。2002年,薯種一時走俏,農民爭搶新品種。那時候,農民朋友走親戚串門,最受歡迎的禮物竟然是木薯杆。當時白沙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木薯杆。」

  農民種木薯掙了錢,發了財,請李開綿去當「木薯老闆」,他搖搖頭說「我的心在科研上。」他主持的木薯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集成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木薯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應用獲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育成了華南5號、華南6號等多個優秀木薯新品種,在海南、廣東、雲南、廣西等地成功推廣。

  (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許欣)

相關焦點

  • 海南「泥腿子專家」王慶煌成功種植香草蘭
    他就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熱帶農業專家王慶煌研究員。  頂烈日、冒風雨發明香草蘭人工授粉  1984年7月,年僅20歲的王慶煌從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在剛成立的香草蘭課題組任一名普通技術員。香草蘭是一種高級食品香料,早在1961年海南就從國外引進,但20多年的試種一直沒有成功。
  • 吳鑫:當好扶貧幹部 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來,村民在駐村工作隊的扶持下,陸續開始產業轉型,調減低效農作物種植,探索養蜂、林下種植等高效產業。當好一方扶貧幹部,造福一方百姓。」這是吳鑫的使命,更是初心。(張強)
  • 香草蘭莖腐病怎麼辦?介紹幾種好的防治方法
    香草蘭,屬蘭科攀緣藤本,其肉質而脆,上面長有氣生不定根,用以攀緣於其它植物的枝柱上,葉片橢圓形,互生,肉質,花淡黃綠色,著生於腋生的花序上,長約3釐米,一個花序約有花20~30朵,3~4月開花,蒴果呈三角形,三室,種子極細小,黑色。
  • 這片葉子,又富一方百姓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十多年後,安吉將茶苗送到中西部地區。這片葉子,又富了一方百姓。黃杜村黨員賈偉是村裡著名的「茶二代」,也是第一批捐獻茶苗的茶農,「除了捐苗,我們還主動前往各受捐地,為當地的茶農提供技術支持。」兩年多來,安吉派出的像賈偉一樣奔赴各地的「技術專家」共計61批411人次,他們現場解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採摘加工等種植技術問題。
  • 海南香草蘭產業年產值近2億元
    9月21日,技術人員正在晾曬香草蘭豆莢自1984年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經過20多年的科技攻關,目前已掌握了香草蘭產業化發展中的產前、產中、產後等關鍵技術,在海南萬寧、瓊海、定安等市縣建立示範基地,並陸續開發出香草蘭綠茶、香草蘭天然香水、香草蘭精油等一系列產品,開創出一個年產值近2億元的香草蘭產業。香草蘭是高級食用香料植物,被稱為「食用香料之王」。
  • 第三屆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國際研討會—香草蘭加工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張彥軍副研究員
    以香草蘭、糯米香、菠蘿蜜等特色熱帶香料和木本糧食作物為研究對象,開展產品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和品質變化及調控技術研究。-溶解法提取天然香蘭素技術研究」分別發表於《Food Hydrocolloids》與《Molecules》,研究提出高純度菠蘿蜜種子澱粉提取技術並揭示其理化性質,以及生物酶結合預凍-溶解法提取天然香蘭素的高效、環保技術,為我國香草蘭、菠蘿蜜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 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
    受訪者供圖通訊: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中新網赤峰10月30日電 題: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作者 張瑋 福榮「目前,蒙醫銅罐療法已申請科技成果轉化,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廣。」近年來,隨著蒙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蒙醫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一些瀕臨消亡的傳統療法被保護和挖掘,同時在一些蒙醫學者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下,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並造福於百姓。張全研究蒙醫銅罐療法多年,2014年,他與鄂爾多斯杭錦旗企業合作,重新申請專利,將銅罐設置為超大、大號、中號、小號等指標,大幅改變了臨床應用方法,並將該療法納入系統性、可行性、科學性研究。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作者: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寡婦」橋,建造者造福百姓卻被「剝皮抽筋」,真是落井下石!
    "寡婦"橋,建造者造福百姓卻被「剝皮抽筋」,真是落井下石!眾所周知,我們的國家一直是外國人的眼睛中「基礎建設狂魔」的形象了,外國人也確實我們的國家的基礎建設方面的成果,例如體會港珠澳大橋、三峽大壩等所有他們的口碑成為了「傳奇」。
  • 同質化醫療造福百姓 上海探出多層次專科醫聯體
    [看東方]上海:探索多層次專科醫聯體 以同質化醫療造福百姓上海不僅在全國最早建起跨區域醫療聯合體,如今又率先發起跨省市專科聯盟,通過醫療質量同質化建設,造福全國更多患者。在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婦科門診,醫生在為孕婦趙女士解讀她的檢查結論時,說道:「你目前感染的這個病毒,不會影響你繼續妊娠,也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趙女士聽到紅房子專家給出的檢查結論後,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 把最好的藥以最便宜的價格帶回來 醫保局專家的靈魂砍價造福百姓
    把最好的藥以 的價格帶回來 醫保局專家的靈魂砍價造福百姓時間:2019-11-29 12:13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把最好的藥以 的價格帶回來 醫保局專家的靈魂砍價造福百姓 今天(28日) 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公布 有70個藥品通過談判
  • 白芨種植基地白芨的栽培技術免費提供
    杭州中澤宜康生態種植有限公司專業培育蘭科植物及種植,野生白芨,鐵皮石斛,金線蓮,靈芝,重樓的採集及研究。公司通過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浙江中藥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於白芨、鐵皮石斛、金線蓮,靈芝,蘭花等名貴、稀缺經濟植物的選育、種植、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及科技成果技術轉化工作。
  • 世界三大調水工程,兩個造福一方,另一個竟適得其反,成生態災難
    近代以來,隨著世界人口數量的暴增,人類對土地和水資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各類調水工程也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大量出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調水工程當中,有的獲得了良好的收效,造福了一方,有的卻適得其反,成為生態災難。
  • 通訊:致富「金疙瘩」——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造福當地
    新華社雅加達10月2日電 通訊:致富「金疙瘩」——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造福當地  新華社記者餘謙梁 鄭世波  印度尼西亞加裡曼丹島陽光明媚,草木蔥蘢。雙方從2014年開始合作,聚龍為當地百姓提供棕櫚樹苗和技術支持,當地老百姓負責種植,聚龍再根據市價回收棕櫚果。  「這一粒粒紅珍珠似的棕櫚果,如今是我們村民致富的金疙瘩。」蘇吉安託說。從山坡向下看去,一片片棕櫚樹整齊排列,微風拂過,綠浪翩翩。  目前,聚龍在印尼的合作種植園面積已達2萬公頃,覆蓋9000多戶家庭,近五萬人從中受益。
  • 孫德春:讓「量子醫學」造福百姓
    量子力學不僅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有關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也得到廣泛應用。正因如此,量子科學被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僅在2008年,就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量子領域。「在老家,患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人很多,幾乎成了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即使應用最先進、最完善的治療手段,仍有50%以上腦血管意外倖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 科學時報 陳曉亞:轉基因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重要體現
    隨著技術進步,其作用必將愈來愈大。他表示,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轉基因技術是越來越被廣泛應用的一項新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的重要體現。從基因到轉基因陳曉亞首先回顧了150年來,基因理論與技術的起步與發展。基因是一種遺傳因子,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 開發火星月球不如建設大美新疆,有限資源應該造福百姓!
    大家要知道外太空高科技的技術引領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都是殖民國家,現在的地球文明和一戰二戰的時候已經是今非昔比了,就算使用戰爭手段他們也不可能再像一戰二戰的時候那樣隨便的掠奪他國土地了,所以地球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了,把手伸向外太空去開發和掠奪那些無主的外太空星球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