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科學來說,這是一件大事!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一)

對中國科學來說,這真的是一件大事!

我甚至覺得,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或許過10年、20年後,我們會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諾貝爾獎對世界的影響,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後,乃至於今天。

這就是中國「科學探索獎」的創立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在未來5年內,他們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頒發的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至於獎金用途,他們完全自由支配。

300萬,50個人,那就是1.5個億。

從總金額看,這已經遠遠超過了諾貝爾獎。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人的獎項,對象限於青年科學家。

以最近這50位獲獎科學家為例,平均年齡還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的有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其中,還有5位是女科學家。

今年是第二屆,放寬到了港澳地區。據悉,港澳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他們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

我相信,這個獎勵,不管是對內地科學家還是港澳科學家,都是他們人生歷程中無法忘卻的紀念。

從物質到精神,簡單而言。

1,他們還年輕,還沒有功成名就,多少還有些生活的壓力,但這筆不菲的獎金,可以讓他們擺脫經濟的壓力。

2,他們就可以心無旁騖,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們國家的機會和他們的才智,不排除在未來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這更是一種激勵,畢竟,這是中國科學界的一次大獎,將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開拓創新。

什麼是真公益?

我覺得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僅僅是個人,對中國科學、中國未來而言,也是功德無量。

(二)

中國科學家不容易。

甚至可以說,太不容易了。

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每當一位院士去世,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的新媒體,往往以「一個巨星隕落了」作為標題,編輯的唏噓,讀者的感慨,都盡在不言中。

人們對他們深深的懷念,是欽佩他們這一代人家國的情懷,對國家、民族的重大貢獻。

今天的物質條件,已經遠遠好於那個年代,但我們也不必諱言,我們也面臨著更複雜嚴峻的挑戰。

畢竟,我們這個國家還不算太富裕,我們在基礎科研、核心技術上還有不少短板。過去這幾年,我們就看到,一些西方政客就利用我們的短板,對中國各種抹黑、卡脖子,意圖遏制中國的發展。

怎麼辦?

那就必須把基礎打好,突破這些短板。

今年9月16日國新辦的記者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就立下誓言: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中科院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誰來做?

那就需要廣聚天下英才。

白春禮就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關鍵的基礎材料、關鍵核心的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這條路,再難,我們也必須去做。這也是中國崛起進程中無法迴避的一個挑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看今天的世界,英國的崛起,美國的強大,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共同點,就是科技上的進步。

蒸汽機是誰發明的?

飛機是誰發明的?

青黴素是誰發現的?

網際網路誰締造的……

雖然中國古代有輝煌的科學成就,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但必須承認,近現代這一系列的發明發現,主要還都是在西方國家。

這有歷史的原因,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和投入,民間對科學家的尊崇和獎勵,從而推動一批又一批科學家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創造劃時代的成果,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發展,也促進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哪怕是我們東鄰日本,從2001至2019年,19年間,19人拿了諾貝爾獎,很多都是基礎研究領域。這正是日本厚積薄發的結果,考慮到諾貝爾科學獎的滯後性,日本人拿諾獎,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要可持續發展,要攻破卡脖子項目,科研必須跟上,必須要有更多青年科學家,勇挑重擔走到第一線;必須要有更充分的保障,激勵科學家探索科研的「無人區」。

但這個過程,坦率地說,也不是容易的。

一方面,確實還需要不忘初心,青年科學家要講奉獻、有擔當。這需要精神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更認為,要創造讓青年科學家有奉獻、有擔當的氛圍。這就需要物質的保障。

國家肯定會有安排,近些年對基礎科研的重視,中科院對卡脖子清單的總攻令,就是信號。

但我總覺得,我們的很多挑戰,也不能是國家大包大攬,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支持科學家投身到這些科研。

(三)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一些有遠見者就站了出來。這其中,就包括馬化騰。

事實上,對於基礎研究,理工男的馬化騰,就有自己的看法。2018年5月的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馬化騰在談到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時,發出這樣的警告:

行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晶片和作業系統,競爭起來的話,你的實力也不夠。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要更加關注基礎學科的研究。過去,大家更關注實用主義,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們不能再抱有僥倖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

不得不說,隨後兩年的國際形勢,我們就見證了挑戰。

居安更必須思危,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更不能有僥倖心理,必須紮實做好基礎科學研究。

但最大的癥結在哪裡?

從某種程度上,錢似乎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發展到目前階段,各種教育和科研經費,還是比較充裕的。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就認為:「痛點還真不是缺少研究經費。我採訪的這批人確實在各自領域做得不錯,五年內基本上可以拿到1000萬左右的經費,支持他們做前沿的冒險研究。」

但很多青年科學家回國,還是有不少顧慮,而且,即便回國的,也存在「王立銘之問」——回國後,到底是什麼東西限制了你們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險的研究裡去?

答案就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

王立銘調查後的感慨是:

實際上一個非常真實的痛點是,安家在一線城市導致的生活壓力。我把每個人付了多少首付,拿到多少安家費統計了一下,算出來平均缺口大概在200萬元左右。尤其是面臨這三五年的房價,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特別大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跟科學研究是有矛盾的。如果你每天走進實驗室,跟學生聊的時候,腦子裡還在想這個月房貸怎麼還,或者小孩去哪裡上小學,這個本質上是無法甩開負擔去做前沿的、冒險的研究的。

尤其是基礎研究和前沿核心技術,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轉化為商業價值。對科學家來說,這既是智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較量。

必須讓科學家專心去做科學的事情。

馬化騰有觸動,更有行動。

所以,就有了這個「科學探索獎」。

作為一個鮮明特色,不獎項目,不獎成就,就是獎勵人,而且是青年科研工作者。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讓有能力、有興趣的人,心無旁騖地投入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究,助力中國未來科研發展。

(四)

每年50位科學家。

10年,就是500位科學家。

20年,就是1000位科學家。

請原諒我這樣列舉數字,畢竟,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數字,這些頂尖的中國青年科學家,哪怕其中只要少部分獲得成功,都將極大推動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我甚至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科學探索獎的重要意義,對中國人來講,甚至都不是遙遠的諾貝爾獎能夠比擬的。

當然,能否持久做下去,還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

科學探索獎,前輩科學家提名可以,但提名不能是當好好先生,這是在以自己的聲譽擔保。

還有,評選的時候,真正讓科學家說了算,而且是有良知的科學家說了算,要有專業的眼光,更要有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公心。

另外,獎勵就是獎勵,就是要鼓勵獲獎者自由支配,最好不要再捐獻出去。我們理解有些科學家的高尚情操,但你捐獻,可能就會給其他人無形的道德壓力。

你心安理得享受這筆錢,其價值不比你捐獻低多少。

當然,我更認為,馬化騰和科學界鼓勵年輕人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更希望獎項打破年齡的界限,畢竟,在科學面前,不應該有論資排輩,也不能有年齡劃界。

45歲以下,你就有機會獲得獎項;45歲以上,哪怕你更有潛力,你卻與獎項無緣,我總覺得,這是一件憾事,更對這些科學家不公平。

當然,騰訊還可以做得更多。但也期待更多的實業家,像馬化騰一樣,作出更多的貢獻。

畢竟,用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話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這是公益者的境界。這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需要國家的引導,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當然,最終需要中國科學家的才智和成果。

中國需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也需要更多的馬化騰。

過20年、50年後回看,我們或許會感慨,騰訊,改變了中國網際網路的面貌;但騰訊基金會的「科學探索獎」,影響其實更加深遠。

昨天

一路行走

看到一句話

學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成度己度人

感慨良多

我們凡人

達不到度己度人的境界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罷了

中國,還是好人多!

相關焦點

  • 對中國科學來說,這是一件大事
    (一)對中國科學來說,這真的是一件大事!我覺得這才是真公益。受益的不僅僅是個人,對中國科學、中國未來而言,也是功德無量。對科學家來說,這既是智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較量。必須讓科學家專心去做科學的事情。馬化騰有觸動,更有行動。所以,就有了這個「科學探索獎」。
  •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科技出版十件大事暨2019年出版百種科技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促進科學發展和學術交流」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 川航的一件「大事」
    根據報導,主要有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9月9號,出席在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的民航科技創新示範區項目開工儀式。「大事」,9月9日,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在四川省成都市會見了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一行。 在廈航主基地廈門和海航主基地海口,相比其他基地航司(包括三大航),這兩家公司在時刻資源方面都是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
  • 中國科學界發生一件大事!50人獲獎1.5億,總金額已超過諾貝爾獎
    這不僅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科學研究歷史上一件幸事。  「科學探索獎」是由馬化騰作為發起人之一設立的,他早在18年舉辦的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發表了一些看法,他認為應該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不管手機支付等現代生活方式多麼的便捷,但是一旦沒有了手機終端、晶片等一系列的支持,那麼在競爭市場上,也會處於被動地位,對此中國也要多加投入在這一方面的研究。
  • 中國科學的下一件大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今年6月,在我訪問高能所時,他給我講解了這座雕塑的寓意: 「這尊雕塑其實是由中國的 『陰』 和 『陽』 符號組成,『陰』 『陽』則表示組成萬事萬物不可分割的對立面。」 所以,起初被我誤認為的 『眼睛』 其實是 『陰』 『陽』 符號的首端坐落在一起,而那些發散的頭髮則是符號的末端。董宇輝補充說,這一造型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非常契合。
  • 2020年地球上發生的4件大事:每一件都關乎生死存亡,你注意到了嗎
    文/行走天涯 2020年地球上發生的4件大事:每一件都關乎生死存亡,你注意到了嗎 2020年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都是充滿災難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許多人被迫困在了家中,而有些人更是永遠的留在了2020年。他們或許年紀輕輕,但是卻已經看不到明天了。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幾個星座小事大事一把抓,還能樣樣做得不差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事小事一把抓的這幾個星座,他們小事做得討巧,大事更是能力擔當。獅子座:王者之力,大事小事一個不差與獅子座相處過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們要麼不做,一旦做一件事情,必定是要得到掌聲的結果,所以無論是出於對小事,還是在處理大事方面,獅子座都會執著於能將其做到讓人稱讚的地步。
  • 這是一個漫長的黑夜,川普悄悄去幹了一件大事!
    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黑夜,他要悄悄去幹一件大事了。夜幕降臨後,他突然離開佛羅裡達的海湖莊園,鑽進了空軍一號。專機隨即起飛,開始了十多個小時的跨洋飛行。28日晚上8:33分左右,專機終於降落在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附近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川普親自去阿富汗勞軍了。3個半小時內,他和美國大兵握手,給他們籤名,向他們發表演講,和他們分享了火雞。
  •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70周年訪談
    早在1978年,他就曾在《中國科學》的中英文版上發表過文章。2007年國際巖石力學會50年會議的會標,就是石根華1978年論文中的赤平投影圖。時隔37年,他的文章能再次刊登在《中國科學》英文版,對於刊物和他本人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 3月23日,中美各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中美各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相當多中國人,終於有了一種輕鬆的感覺。因為中央最新的判斷,確實讓人大舒了一口氣。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這個最近碰頭最多的小組,當天又開了一次會,並說了這樣一句話:當前,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
  • 這7個地方 要幹一件大事
    視頻網站「B站」跳出來表示,這顆衛星是自己的。 人們開始驚嘆:連一家視頻網站,都開始發射自己的衛星了! 2020年7月,財經界都知道一件大事——衛星北鬥錘死了獐子島造假事件。經歷了5個十年, 我國衛星研製、發射能力步入世界前列。
  • 中國幹成一件大事,美國NASA第一時間回應,卻沒有一句祝賀的話
    作者:樂宇近日,有一件大事的發生,刷爆了世界各國的朋友圈,那就是中國的這是距美國和蘇聯從月球帶回月壤之後,時隔四十多年,再次有國家實現這一壯舉。這個消息一經發布,美國的航空航天局(NASA)第一時間就在其官方推特上進行了回應,不過卻沒有一句祝賀的話,只是稱中國開始加入美國和蘇聯的行列,並且還希望中國與全球共享探月數據。
  •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20年第2期出版「北京理工大學 方秦, 陳小偉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50(2), 024601 (2020) 爆炸荷載作用下建築結構連續倒塌分析與防連續倒塌設計研究進展 師燕超, 李忠獻 中國科學
  • 12月26日,兩岸共同辦了一件大事,祖國大陸距臺灣又「近」一步
    當兩岸共同辦了這一件大事後,讓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又「近」了一步。據相關報導,坐在最新開通的由平潭駛向福州的列車上,平潭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政言最大的感受是,「平潭真的跟其他城市『接軌』了!對臺商來說,待在平潭正迎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他表示,協會的很多臺商都非常期待福平鐵路的開通。對從事觀光業的臺商來講,福平鐵路將帶來更多客流。
  • The Next Big Thing 下一件大事: Heidi Cao
    對於我來說,UNC的學費更加負擔得起,而且它還坐落在我的家鄉,因此我可以離爸爸和姐姐近些,我的姐姐也在這所學校就讀。 What do you plan to study there?在十年級的生物課上,我會花大量時間研究每個項目,我對此並不介意,因為我發現這很有趣。此外,我對自己的生物課作業質量要求異常嚴格。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我修讀了AP生物學、AP化學和IB體育科學課程。此外,我還開始觀看解剖學等方面的YouTube視頻,我覺得這很好玩。
  • 黎樂民:《中國科學》要成為展示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的窗口
    1996~2002年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聯合編委會編委,2002~2007年任《中國科學B輯:化學》執行副主編,2008~2012年擔任《中國科學:化學》主編。比如評選院士時,不再只重視論文數量及其發表刊物IF高低,只要求提交10篇能代表候選人水平的文章就可以,這對於期刊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另外,直到現在,英文刊還是需要跟Springer等合作,其實國內期刊何嘗不想自己辦,但確實困難較大。其中,構建刊物平臺十分關鍵。構建一個平臺的架子容易,但是要想把平臺做好,要讓大家用起來方便,是一個精雕細刻的大工程,企業需要巨大的投入才行。
  • 專家解讀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些團隊的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謝在庫研究員解讀「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    開創煤制烯烴的新捷徑這項進展發表在2016年3月4日的《科學》雜誌上,應該說這是包信和及潘秀蓮老師這個團隊長期堅持研究的結果,也是我國催化劑研究領域一件重大的事情。
  • 中國科學做對了什麼?-虎嗅網
    下面,本文分別探討國際化、人才吸引、科研管理幾個方面對中國科學四十年來發展的影響,這也包括檢討我們在這些方面做錯了什麼。上面列舉的另一個大方面——科研產業化——則由「中國創新做對了什麼」這一姊妹篇來解讀。1.
  • 《復聯4》刪減劇情:在穿越到2023年之前,滅霸幹了一件大事
    他為什麼急切想要殺死2023年的這群復仇者聯盟?想必看過《復聯4》的影迷們都清楚,因為滅霸從星雲的記憶中看到自己未來的命運,雖然他在未來集齊了6顆無限寶石,打了那個響指,但是倖存下來的人們並不覺得這是好事,他們怨恨滅霸,對過去耿耿於懷。這和滅霸想像中的世界有很大偏差,他以為只要從宏觀上解決整個宇宙的資源和人口問題,一切都將回歸正軌。
  • 中國人在非洲又幹成一件大事,意義超出你想像!
    中國人在非洲又幹成了一件大事。最近,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種植的水稻取得巨大成功。抽樣測產數據顯示,在當地種植的5公頃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8噸。而當地一般水稻產量只有每公頃3噸。3倍多的差距是怎麼實現的?難度有多大?對非洲國家影響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