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中國科學來說,這真的是一件大事!
我甚至覺得,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或許過10年、20年後,我們會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諾貝爾獎對世界的影響,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後,乃至於今天。
這就是中國「科學探索獎」的創立。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在未來5年內,他們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頒發的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至於獎金用途,他們完全自由支配。
300萬,50個人,那就是1.5個億。
從總金額看,這已經遠遠超過了諾貝爾獎。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人的獎項,對象限於青年科學家。
以最近這50位獲獎科學家為例,平均年齡還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的有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其中,還有5位是女科學家。
今年是第二屆,放寬到了港澳地區。據悉,港澳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他們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
我相信,這個獎勵,不管是對內地科學家還是港澳科學家,都是他們人生歷程中無法忘卻的紀念。
從物質到精神,簡單而言。
1,他們還年輕,還沒有功成名就,多少還有些生活的壓力,但這筆不菲的獎金,可以讓他們擺脫經濟的壓力。
2,他們就可以心無旁騖,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們國家的機會和他們的才智,不排除在未來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這更是一種激勵,畢竟,這是中國科學界的一次大獎,將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開拓創新。
什麼是真公益?
我覺得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僅僅是個人,對中國科學、中國未來而言,也是功德無量。
(二)
中國科學家不容易。
甚至可以說,太不容易了。
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每當一位院士去世,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的新媒體,往往以「一個巨星隕落了」作為標題,編輯的唏噓,讀者的感慨,都盡在不言中。
人們對他們深深的懷念,是欽佩他們這一代人家國的情懷,對國家、民族的重大貢獻。
今天的物質條件,已經遠遠好於那個年代,但我們也不必諱言,我們也面臨著更複雜嚴峻的挑戰。
畢竟,我們這個國家還不算太富裕,我們在基礎科研、核心技術上還有不少短板。過去這幾年,我們就看到,一些西方政客就利用我們的短板,對中國各種抹黑、卡脖子,意圖遏制中國的發展。
怎麼辦?
那就必須把基礎打好,突破這些短板。
今年9月16日國新辦的記者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就立下誓言: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中科院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誰來做?
那就需要廣聚天下英才。
白春禮就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關鍵的基礎材料、關鍵核心的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這條路,再難,我們也必須去做。這也是中國崛起進程中無法迴避的一個挑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看今天的世界,英國的崛起,美國的強大,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共同點,就是科技上的進步。
蒸汽機是誰發明的?
飛機是誰發明的?
青黴素是誰發現的?
網際網路誰締造的……
雖然中國古代有輝煌的科學成就,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但必須承認,近現代這一系列的發明發現,主要還都是在西方國家。
這有歷史的原因,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和投入,民間對科學家的尊崇和獎勵,從而推動一批又一批科學家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創造劃時代的成果,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發展,也促進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哪怕是我們東鄰日本,從2001至2019年,19年間,19人拿了諾貝爾獎,很多都是基礎研究領域。這正是日本厚積薄發的結果,考慮到諾貝爾科學獎的滯後性,日本人拿諾獎,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要可持續發展,要攻破卡脖子項目,科研必須跟上,必須要有更多青年科學家,勇挑重擔走到第一線;必須要有更充分的保障,激勵科學家探索科研的「無人區」。
但這個過程,坦率地說,也不是容易的。
一方面,確實還需要不忘初心,青年科學家要講奉獻、有擔當。這需要精神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更認為,要創造讓青年科學家有奉獻、有擔當的氛圍。這就需要物質的保障。
國家肯定會有安排,近些年對基礎科研的重視,中科院對卡脖子清單的總攻令,就是信號。
但我總覺得,我們的很多挑戰,也不能是國家大包大攬,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支持科學家投身到這些科研。
(三)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一些有遠見者就站了出來。這其中,就包括馬化騰。
事實上,對於基礎研究,理工男的馬化騰,就有自己的看法。2018年5月的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馬化騰在談到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時,發出這樣的警告:
行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晶片和作業系統,競爭起來的話,你的實力也不夠。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要更加關注基礎學科的研究。過去,大家更關注實用主義,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們不能再抱有僥倖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
不得不說,隨後兩年的國際形勢,我們就見證了挑戰。
居安更必須思危,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更不能有僥倖心理,必須紮實做好基礎科學研究。
但最大的癥結在哪裡?
從某種程度上,錢似乎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發展到目前階段,各種教育和科研經費,還是比較充裕的。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就認為:「痛點還真不是缺少研究經費。我採訪的這批人確實在各自領域做得不錯,五年內基本上可以拿到1000萬左右的經費,支持他們做前沿的冒險研究。」
但很多青年科學家回國,還是有不少顧慮,而且,即便回國的,也存在「王立銘之問」——回國後,到底是什麼東西限制了你們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險的研究裡去?
答案就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
王立銘調查後的感慨是:
實際上一個非常真實的痛點是,安家在一線城市導致的生活壓力。我把每個人付了多少首付,拿到多少安家費統計了一下,算出來平均缺口大概在200萬元左右。尤其是面臨這三五年的房價,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特別大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跟科學研究是有矛盾的。如果你每天走進實驗室,跟學生聊的時候,腦子裡還在想這個月房貸怎麼還,或者小孩去哪裡上小學,這個本質上是無法甩開負擔去做前沿的、冒險的研究的。
尤其是基礎研究和前沿核心技術,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轉化為商業價值。對科學家來說,這既是智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較量。
必須讓科學家專心去做科學的事情。
馬化騰有觸動,更有行動。
所以,就有了這個「科學探索獎」。
作為一個鮮明特色,不獎項目,不獎成就,就是獎勵人,而且是青年科研工作者。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讓有能力、有興趣的人,心無旁騖地投入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究,助力中國未來科研發展。
(四)
每年50位科學家。
10年,就是500位科學家。
20年,就是1000位科學家。
請原諒我這樣列舉數字,畢竟,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數字,這些頂尖的中國青年科學家,哪怕其中只要少部分獲得成功,都將極大推動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我甚至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科學探索獎的重要意義,對中國人來講,甚至都不是遙遠的諾貝爾獎能夠比擬的。
當然,能否持久做下去,還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
科學探索獎,前輩科學家提名可以,但提名不能是當好好先生,這是在以自己的聲譽擔保。
還有,評選的時候,真正讓科學家說了算,而且是有良知的科學家說了算,要有專業的眼光,更要有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公心。
另外,獎勵就是獎勵,就是要鼓勵獲獎者自由支配,最好不要再捐獻出去。我們理解有些科學家的高尚情操,但你捐獻,可能就會給其他人無形的道德壓力。
你心安理得享受這筆錢,其價值不比你捐獻低多少。
當然,我更認為,馬化騰和科學界鼓勵年輕人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更希望獎項打破年齡的界限,畢竟,在科學面前,不應該有論資排輩,也不能有年齡劃界。
45歲以下,你就有機會獲得獎項;45歲以上,哪怕你更有潛力,你卻與獎項無緣,我總覺得,這是一件憾事,更對這些科學家不公平。
當然,騰訊還可以做得更多。但也期待更多的實業家,像馬化騰一樣,作出更多的貢獻。
畢竟,用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話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這是公益者的境界。這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需要國家的引導,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當然,最終需要中國科學家的才智和成果。
中國需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也需要更多的馬化騰。
過20年、50年後回看,我們或許會感慨,騰訊,改變了中國網際網路的面貌;但騰訊基金會的「科學探索獎」,影響其實更加深遠。
昨天
一路行走
看到一句話
學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成度己度人
感慨良多
我們凡人
達不到度己度人的境界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罷了
中國,還是好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