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年前的今天,牛頓力學最輝煌的一天

2021-01-11 青兒說翡翠

174年前的今天,為牛頓加冕!

▲ 望向太空的天文臺。

174年前的今晚,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加勒在望遠鏡中如期與一顆行星相遇了,隨即,整個天文學界都為之歡呼雀躍,因為它是唯一一顆被人們算出來的太陽系行星:海王星。

這一天,也成為了牛頓力學最為輝煌的一天。

01 天王星的軌道出了問題?

1687年,牛頓撰寫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了,牛頓力學從此建立,無垠的星空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

牛頓力學有多厲害?到現在為止,以它為基礎的天文學的精度之高,是所有文理學科都無法匹敵的,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古書上出現的天象,來計算出準確的年代。

▲ 《竹書紀年》記載過:「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再旦就是天亮了兩次,這意味著發生了日全食,可以推算出日期是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自此之後,人們就一直熱衷於用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去驗證牛頓的假說。在那個年代,想要確認一顆行星很難,因為它們看起來和恆星、彗星一樣,都是一顆顆在天空中運動的亮點。

▲ 在牛頓之前,人們就發明瞭望遠鏡,圖為向威尼斯大侯爵介紹如何使用望遠鏡。

正因為如此,在1781年天王星被發現時,人們曾誤把它認成了一顆彗星。在反覆地觀測和計算,它的行星地位才被確認,在考慮了木星、土星等大行星對它的影響(天文學中稱為攝動)後,科學家給出了它的公轉軌道和周期。

▲ 天王星發現者,赫歇爾的天文望遠鏡。

但是,奇怪的事情隨後發生了,1800年後,天王星的運行速度先快後慢,逐漸偏離了人們預測的位置,到1845年時,它的偏離程度已經非常之大了——這對當時如日中天的牛頓力學,產生了不小的挑戰。

▲ 天王星。

雖然有人也因此懷疑過牛頓力學的普適性,但大多數科學家還是想通過加入其它影響因素的方法,來解釋這個「錯誤」。有人把這歸罪於彗星的撞擊,但彗星根本不可能對這顆質量是地球14倍的大行星軌道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也有人認為這是天王星有一顆巨大的衛星在影響它,可是人們一直沒能觀測到這顆隱藏的衛星。

▲ 天王星的確有多達27顆的衛星,但這些衛星都非常小,最大的一顆也沒有月亮的一半大。圖為天王星行星環中的衛星群。

在各種猜測中,未知行星的假說逐漸脫穎而出:會不會在天王星外面,還有一顆行星呢?加入了外圍行星的攝動,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但是,要發現這顆潛在行星的難度相當之大:它離太陽更遠,更黯淡,在那個恆星星圖尚不完善的年代,如果光靠望遠鏡在天空中尋找,估計幾十年都找不到,而且就算發現了,也很可能被誤認為是一顆恆星。

▲ 十七世紀末的一張星圖,在這張星圖誕生的時候,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尚未提出。

於是,人們又開始計劃通過攝動的效果反推出這個行星的位置,然後再觀察驗證。這種方法沒有固定的算法,它需要計算者不斷地進行假設,並根據觀察結果修訂假設,這個過程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登天還難,當時的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無法做到的。

或許正因為此,發現海王星的桂冠,最終由兩位年輕的「小字輩」摘得了。

02 險些被錯過的海王星

1846年的9月23日,柏林天文臺的約翰·加勒收到了一封來自於法國人勒威烈的來信,信中如此寫到:「把您的望遠鏡指向寶瓶座......在這個位置1度的範圍內,定能找到新的行星。」

加勒跟勒威烈關係很好,1年前,他還曾把自己的博士論文寄給勒威烈讓他幫忙審閱。由于勒威烈的信裡沒有寫計算過程,所以加勒對新行星的預測也將信將疑,不過看在朋友的份上,當天晚上他還是帶上正在天文臺讀博的德萊斯特,打開瞭望遠鏡開始觀測。

▲ 約翰·格弗裡恩·加勒,按照勒維烈的預測發現了海王星。

幸運的是,德萊斯特剛好完成了對於新行星出現區域天區的星圖繪製,兩個人一顆一顆地排查鏡頭中出現的星星,不過半個小時就在距離勒維烈預測位置區域0.6度的地方發現了一顆星圖上不存在的星星,但尚不能確認這是否是一顆行星。

▲ 用肉眼觀星,行星可能只是一個更亮的點,比如圖中心略微發紅的火星,但在望遠鏡裡,行星會呈現一個圓面,而恆星還是一個點。加勒在第一次觀測到海王星的時候,因為距離太遠,甚至沒有看出圓面,所以不能確定是否是行星。

第二天一入夜,兩人立刻又去觀測那片天區,發現這顆新星已經向西發生了微小的移動,毫無疑問,走得這麼快的,只可能是太陽系裡的新行星!

柏林天文臺在9月23日發現新行星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勒威烈也就此名聲大噪,與此相對比的是,在此之前,勒威烈其實已經就新行星的預測向巴黎科學院發送了三篇論文,但全部石沉大海,這才把驗證預測的機會留給了德國,而不是法國。

▲奧本·尚·約瑟夫·勒維烈,作為海王星的發現者,他是名字被刻在艾菲爾鐵塔的七十二位法國科學家與工程師其中一位。

與此同時,人們才發現另一位年輕的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其實早在1845年的9月,就算出了這顆星的位置,但他的資歷太淺,沒有人願意認真對待這份預測,所以一直拖到第二年7月,才在沒有可靠星圖的情況下,零零碎碎地觀測了一個多月,結果一無所獲。

▲ 約翰·柯西·亞當斯,海王星的聯合發現者,他所在的劍橋大學還設立了亞當斯獎,用於表彰在數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英國數學家。

經過英法間一番關於「誰先發現新行星」的爭論後,天文學界最終認定是兩個人都是它的發現者,勒威烈為它起的名字「Neptune」(納普頓,希臘神話中的海神,中文譯名海王星)也一直沿用至今。

▲ 海王星。

我們現在知道,海王星是一顆非常漂亮的藍色星球,這是因為它大氣中所含的甲烷吸收了紅色光線。但人們在剛發現它的時候,還看不到它的顏色,所以海王的名字和它的顏色完全沒有關係。

1989年8月25日,人類的飛行器旅行者2號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飛躍海王星,我們才得以近距離一睹它的芳容。

▲ 藝術家筆下旅行者2號越過土星時的場景。

海王星上有著太陽系裡最猛烈的風暴,最高風速可達每小時2100千米,這幾乎是聲音傳播速度的兩倍,而且這些風吹得並不全是氣體,因為海王星大氣表層的溫度只有零下214多攝氏度,此時的甲烷,已經是固態的「冰」晶了。

▲ 旅行者2號拍攝到的海王星大黑斑和小黑斑,這些都是海王星上的巨型風暴,但這些風暴如今已經平息,只持續了幾十年,這與木星大紅斑幾百年的壽命無法比擬。

如此強大的風暴,光靠微弱的太陽光是驅動不了的,因此,人們認定海王星應該擁有一顆比地球略大的、由巖石和「冰」組成的炙熱核心。這裡的溫度高達5000度,幾乎和太陽表面一樣熱,壓力有700萬個大氣壓,在這種環境下的「冰」並不是固態水,而是處在一種氧原子組成晶格、氫原子在其中流動的,看上去是固態的超離子狀態。

▲ 海王星的結構:內層的「固態」核,水、氨、甲烷組成名為「水-氨大洋」的熱流體地幔,氫、氮和甲烷組成的大氣。

旅行者2號在經過海王星時,還發現了它的三個環,人們於是用「亞當斯」、「勒威烈」和「加勒」為它們命名,以紀念這三位海王星的發現功臣。

03 輝煌過後,是什麼?

牛頓力學的成名,在於它能夠預測未被觀測到的天體。牛頓的朋友哈雷經過精密的計算,在1705年的時候就預測一顆彗星會在1758年會回歸。當時哈雷已經49歲了,牛頓力學的反對者們因此嘲笑他說:「哈雷的年齡為他的預言保了險,請問53年後如果彗星不出現,我們上哪兒去詰問他本人呢?」

▲ 1986年回歸的哈雷彗星,它的下一次回歸是2061年。

最終,反對者都被現實打了臉,彗星於1758年如約而至,人們為了紀念哈雷發現了這顆彗星的周期性,而把它命名為哈雷彗星。

到了18世紀末,對於牛頓力學的質疑聲音已經很小了,天王星軌道的「危機」成為了反對者們最後的稻草,但事實卻書寫出牛頓力學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

▲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聖經。

不過,想參透宇宙運行的規律,才沒有那麼簡單,牛頓力學也不是一把萬能鑰匙。

勒威烈在成功發現了海王星後,又觀測到了水星軌道的異常——水星的近日點的位置按照牛頓力學計算,每百年會變化1°33'20''(科學名為進動值),但實際觀測結果卻是1°32'37'',這個43''的差距雖然很微小,但已經是無法被忽視的誤差了。

▲ 行星進動現象示意(現象被極度誇大)

勒威烈驚喜地認為,歷史又給了他一次發現行星的機會。有了海王星的經驗,他很快就計算出了一顆水星軌道內行星的位置,並將它命名為「火神星」。1877年3月22日,人們紛紛把望遠鏡對準了勒威烈給出的「火神星」將要出現的位置,卻什麼都沒有發現。

▲ 一張1846年太陽系示意圖上的火神星(VULCAN)。

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火神星一直都是牛頓力學上空一朵揮之不去的烏雲。根據廣義相對論,人們很輕鬆地計算出了與實際相符的水星進動值,這多出的43'',是太陽周圍空間彎曲所造成的。牛頓力學就此「跌」下王座,成為了廣義相對論的一種特例。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現象:右側藍色的環是一個遙遠的星系,由於巨大的前景發光紅色星系的強引力被放大並扭曲成幾乎完整的環。

如今位於神壇之上的廣義相對論,就是完美的麼?當然不是,無論是黑洞的中心奇點,還是宇宙大爆炸前的初始狀態,廣義相對論都無法解釋,因為它與描述微觀狀態的量子力學無法兼容。

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理論的輝煌時刻何時會到來,但它終會到來。

相關焦點

  • 牛頓力學
    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是科學形態上的重要變革,標誌著近代理論自然科學的誕生,並成為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的典範。經典力學建立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原因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得益於已有的科學成就。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笛卡爾等人在天文學、力學、光學、數學等方面的貢獻,為經典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伽利略與克卜勒對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伽利略通過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已經發現了慣性運動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勻加速運動,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 基於牛頓三定律構建的金融力學
    既然事物發展的慣性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選擇,人類歷史上對「自然」思考最早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大哲學家老子,「道法自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都是老子自然思想之精華,無為即自然。二百多年前經濟學泰鬥,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劃時代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 牛頓力學為什麼對粒子物理不適用?
    牛頓力學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所以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受限於這四個基本定理,像微觀和宏觀高速就不適用牛頓力學。在300年前,牛頓建立經典力學,統一了地面、天上的物體運動規律,從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地預言各大行星、衛星和彗星的行為,比如海王星就被稱作筆尖上發現的行星,因為最初天文學家是通過天王星的引力攝動現象,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然後推測出海王星的軌道並找到了海王星。
  • 為什麼牛頓力學還是純科學的核心?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亞裡斯多德和託勒密的物理學體系還不能成為第二次革命意義上的科學,但牛頓力學卻在很完善的意義上是。直到今天,我們在中學一開始學習物理學的時候,依然是在學習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在社會生活中應用的場合遠遠多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誰建造房子、高速公路、船舶、汽車、做飯......的時候會使用量子力學而不是牛頓力學的嗎?沒有。
  • 牛頓力學三定律
    如何評價這些偉大的先輩們,最省事、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給他們排個名(主要是看不懂他們的理論),雖然這很無聊,但閒著也是閒著,就我個人觀點而已,牛頓應該排在第一位,愛因斯坦排第二,麥克斯韋排第三,至於後面就沒有那麼重要了,當然這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 吉哥深夜食堂: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一)——牛頓與經典力學
    為什麼要先提牛頓呢?因為他是經典力學的創立者,經典力學是量子力學之前,最權威的物理學理論。牛頓曾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量子力學的誕生又何嘗不是站在牛頓的肩膀上呢?我們都知道牛頓很牛,他是第一個被封為爵士的科學家,也是第一個享受國葬的科學家(備極哀榮)。這一方面源於他極高天份,更是源於他對科學的執著。
  • 牛頓力學在預測水星軌道時存在偏差,是不是說明牛頓力學是錯誤的
    在預測水星運行軌道時,牛頓力學存在偏差,廣義相對論更加準確,是不是說明牛頓力學是錯誤的,應該推廣廣義相對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科學觀講起。我的科學觀:1、這個世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充滿各種不確定性2、這個世界也許並沒有真相,或者即使有真相但是太複雜,導致我們無法獲知真相3、科學從來沒有自大到認為科學方法可以獲得這個世界的真相,而只是接近真相4、科學方法也許有各種不足,但卻是我們已知的認知這個世界最有效手段
  • 能源瓶頸破解於牛頓力學
    經研究發現,是能源科技替代能量科技原因,而牛頓力學漏洞不但證偽了根源所在,並且證實了能量科技有望實現人類進入對能量和動力利用的自由王國,本文描述了牛頓力學漏洞本質,重大物理突破點,展望與結論。關鍵詞:力學漏洞;能源突破。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伽利略作為一個距離牛頓力學最近的科學家,他是第一個將實驗和力學結合起來。通過嚴密的數學邏輯推理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他改變了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許多錯誤的力學結論和通過觀察總結的研究方法。但是,伽利略所處的時代依然是封閉的中世紀,強大的教會依然在打擊著新的科學思想,這也是伽利略的不幸。
  • 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為何一直排在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
    如果按偉大程度給物理學家排位次,大多數情況下是牛頓佔據第一的位置,愛因斯坦有時候也能坐第一把交椅,他們二位能夠穩居前兩位。牛頓是經典力學的主要創建者,在天文學、光學領域也有基礎性的貢獻,另外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參與建立了量子力學。
  • 如果牛頓還活著,他能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牛頓是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最偉大物理學家,也是有史以來的三大數學家之一。如果牛頓能夠穿越到今天,以他的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他也許仍然會選擇做一名物理學家,不過他在莘莘物理學家中很可能不再出人頭地。最偉大並不意味著他是萬能的,牛頓也有沒有成功解決的問題。
  • 假如牛頓的壽命足夠長,他能建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牛頓稱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自己一人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傑出的成就。如果將他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比作是星星,那麼牛頓就相當於天上的太陽,光芒能夠將繁星黯淡下去。就像蒲柏在那句詩中描寫的那樣:自然和自然的法則在黑夜中隱藏,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切都被照亮。站在今天回望歷史,牛頓照亮的只能是他那個時代的黑夜,在牛頓之後物理學還有幾次重大理論的建立,其意義不亞於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如果牛頓的壽命足夠長,他能否提出相對論呢?牛頓固然聰明偉大,但我並不認為相對論會由他去發現。
  • 經典力學——牛頓三大定律
    經典力學——牛頓三大定律牛頓三大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經典力學的基礎
  • 牛頓是如何統一力學江湖,發現萬有引力的?
    所以大家明白牛頓的偉大沒?牛頓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為他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而是發現當時環境下萬事萬物的運動遵守一個規律「萬有引力」,貢獻在於「萬有」兩個字(這裡說明下,牛頓的時代還沒有進入微觀世界的研究,所以量子力學還沒發展起來,因為萬有引力並不適用於量子力學)。
  • 為了科技,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牛頓的輝煌故事
    因為懶得走路所以發明了汽車,而汽車也在不斷的更新,追求更高更好的性能,所以很多時候的變通也都是被逼迫出來的,但是能夠進行各種發明的人,是細心和自己本身的能力,再通過不斷的研究和琢磨,才會有今天的結果,那麼作為曾經叱吒科技領域的大神,那些曾經在細節裡發現與眾不同的科學家們,都是怎麼產生的呢?
  • 細說牛頓物理學的興起,了解牛頓如何辨別時間
    牛頓了解運動的意義,從行星繞日的軌道到箭矢射中目標的徑跡,他都搞通了。在大瘟疫盛行的時日,他發展了包括時間在內的,對宇宙的第一個主要的數學描述,其中融合了哥白尼、克卜勒的天文學思想和伽利略的新運動理論。許多人把1666年稱為他的奇蹟年,正是因為他這一年在數學、光學和天體力學各方面邁出了巨大步伐。其實1665年也同樣是奇蹟年。
  • 牛頓建立了宏偉的力學體系,奠定科學理論的基礎,是最有影響力的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
  • 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 牛頓與量子論的關係
    這是我們進入量子世界的第一課,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量子論和量子力學呢?這些名詞聽起來都是很高大上的,通常你翻開所有的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你總是在第一課裡面就能看到弗蘭克做錯什麼事情、愛因斯坦做了什麼事情、波爾又做了什麼事情,所有的教科書都是按照歷史的順序來講兩者的,我就得這麼講呢應該是很違反邏輯的,但是量子論確實是這麼來發現的。
  • 自重健身運動學——淺談牛頓力學三定律
    本文將給大家帶來的是《PCC手冊》中關於自重力學的探索分析,將牛頓最負盛名的三大定律分析自重健身中的運動力學,希望對大家理解自重健身有所幫助。「力學」研究的是動作,因此,它是物理學的傳統分支。但是在體育和自重訓練中,力學得到了巨大的應用,所以說它具有另一個名稱——「運動學」。
  • 為啥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都不適用於微觀世界?
    前面我寫了狹義相對論相關文章,也介紹了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各種的適用範圍,但是這兩個理論都有一個特點,不太適用於微觀世界,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不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因為牛頓力學必須是在宏觀低速情況下才是正確的,一旦運動物體速度超過0.1倍的光速後,必須用狹義相對論來計算才正確,所以狹義相對論更加接近事實真相,但是這兩個理論的適用範圍都是「宏觀世界」,一旦到了微觀世界,兩個理論都馬上歇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