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將新冠病毒轉變成一種音樂作品,而出人意料的是,這種音樂作品具有鎮靜和冥想的效果。
這個項目是由音樂家兼教授Markus Buehler發起的,他與來自MIT-IBM Watson AI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合作,創建了一個機器學習工具,可以將病毒中的胺基酸轉換成樂譜。
研究小組重點研究了新冠病毒外表面的突刺,它包含三個不同蛋白質鏈的編織。
每個蛋白質鏈都由特定的胺基酸序列組成,它們以複雜的結構相互纏繞,機器學習工具將這些複雜的結構轉換成幾個不同樂器的音符,演奏時間超過1小時49分鐘。
Buehler最初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正在想辦法幫助公眾在不使用複雜化學物質的情況下將病毒概念化。
Buehler表示:「這些結構太小了,肉眼看不見,但它們可以被聽到。」
「我們的耳朵會識別出它的所有層次特徵:音調、音色、音量、旋律、節奏和和弦。」
「我們需要一臺高倍顯微鏡才能看到圖像中相同的細節,但我們不可能同時看到所有細節。」
奇怪的是,最終的音樂是平靜的,與該病毒在世界各地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的嚴重程度大相逕庭。
對於Buehler來說,這個悖論傳達了關於病毒自身欺騙性本質的一個潛在真相,他將其描述為「偽裝成友好訪客的入侵者」。
Buehler說:「這種病毒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它可以欺騙和利用宿主進行自身的繁殖。」
「它的基因組劫持了宿主細胞的蛋白質製造機制,迫使它複製病毒基因組,並產生病毒蛋白來製造新病毒。」
對於Buehler來說,能夠以一組聲音而不是一串抽象的文字和數字的形式出現在紙上,可以幫助人們對病毒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有一個新的認識。
他說:「通過音樂,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了解SARS-CoV-2,並認識到學習蛋白質語言的迫切需要。」
原文來源: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202373/MIT-researchers-translate-coronavirus-protein-structure-music-haunting-109-minute-scor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