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月面高解析度照片。
    新華社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據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吳晶晶、餘曉潔)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嫦娥三號和玉兔月球車拍攝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解析度全彩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
    據介紹,這些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後首次獲得月球表面的最清晰照片,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真實景象和細節,玉兔月球車行駛留下的車轍痕跡清晰可見,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巖石、撞擊坑的細節展現無遺。
    照片包含了大量的科學信息。「根據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在月面陷入的程度,我們可以知道月壤的承重能力,這為以後設計新的月球著陸器提供了重要資料。根據車輪痕跡、深淺也可以推斷土壤的密度、孔隙、摩擦係數等性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說。
    月球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石塊也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小天體撞擊是月面最主要的風化過程。根據石塊形狀、分布密度,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的形成過程,比如大石塊多表明這一地區受撞擊的次數少,年代比較古老。」鄭永春說,「研究石塊分布規律對月球車在行進路線上安全規避也十分重要。」
    照片上可以看到,嫦娥三號著陸區周圍有很多小的撞擊坑。鄭永春表示,通過研究月球上的撞擊坑,可以推測出月球遭受撞擊的頻率,推測出小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概率。
    目前,嫦娥三號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它的「姐妹」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第一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計劃2017年前後實現「奔月―落月―採樣―返回地球」,中國科學家將用我們自主獲得的月球樣品開展深入研究。
    「通過照片深入了解月球表面地形地貌以及溫度、光照、輻射等環境參數,對改進著陸器和月球車設計,開展月表深入探測以及未來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鄭永春說。
    「除了照片,嫦娥三號上的其他科學儀器傳回了大量月球化學成分、礦物成分、空間環境等探測數據。」鄭永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