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半脫位
又叫不整齊肩
在偏癱患者中很常見
一旦脫位
很難恢復
還我我靈活的雙臂!
早期保護、預防
非常關鍵和重要!
肩關節半脫位特徵性表現:
01
肩胛帶下降,肩關節向下傾斜,在肩峰與上肢肱骨指間出現凹陷,觸診可觸及凹陷
02
患側成翼狀肩
03
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側低
主要臨床表現:
肩關節半脫位並非偏癱後立即出現,多在病後幾周開始坐位等活動後才發現,早期患者可能沒有不適的感覺,部分患者患肢垂放時間較長可出現牽拉不適或疼痛,當患肢被支撐或抬起時,上述症狀減輕或消失,隨著時間的延長可出現較劇烈的肩痛。
如何預防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呢?
良肢位擺放
01
患側臥位:患側在前,健側在上,頭部墊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後,患側肩部儘可能前伸,以避免受壓和後縮,上臂旋後,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
02
健側臥位:患者頭部墊枕,患側上肢伸展位,使患側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展,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
03
仰臥位:患側肩胛和上肢下墊一長枕,上臂旋後,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個上肢平放於枕上。
04
坐位:患肢下方墊一軟枕,將患肢託起,避免自熱下垂
Bobath握手
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手指叉握,患手大拇指置於健手拇指之上,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做患肢被動運動,使雙側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前屈,並可上舉。此運動可防止或減輕患側上肢出現失用性肌萎縮,維持肩、肘關節活動度和抑制上肢痙攣。
手法糾正肩胛骨位置
患者頸部及軀幹伸展,護理人員一手握患肢的肩關節,另一手控制患側手,協助完成上肢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後、腕關節伸展、手指伸展等動作,此方法可擴大肩肱關節的活動範圍,誘發患側上肢出現選擇性運動,改善半脫位。
針灸、電針
對肌肉刺激可增加肌肉的興奮性,防止肌肉萎縮,起到保護肩關節穩定性的作用。
當偏癱患者臥位時,移動時請勿隨意拖拽患側上肢。儘量手伸在整個肩膀下託起平移。偏癱患者的體位變化,請儘量在專業的治療師及護士的指導下進行。
供稿:康復醫學科 李彤
圖片: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