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經過數十年的心理諮詢生涯,羅傑斯認為自己在幫助他人成長的同時也促使了自我的成長。他在《這就是我》的演講稿中這樣描述自己說:「我感到經過這麼多年我已經學會了更好地傾聽自我,換言之,我感到自己能夠更好地成為我。」他對自己在從事心理諮詢事業中所得到收穫的分析是富於啟發的,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卡爾·蘭塞姆·羅傑斯(1902-1987)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諮詢師,他創建的 」當事人中心」心理療法已成為心理諮詢方法中最有成效也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的一種方法,他開拓性地將有效人際溝通原則運用於解決團體衝突和國際衝突,將心理諮詢這一原本局限於精神病學和精神治療的方法擴展到所有助人的職業如教育、神職、社會工作等等之中,使得心理諮詢成為一種旨在幫助人更好地成長的職業。
一、「成為一個人」的中心理念
「成為一個人」(to become a person or becoming a person)是羅傑斯助人性質的心理諮詢事業中最中心的概念。在1951年出版的《當事人中心治療》一書的前言中,他用以下的一段文字來表現他對諮詢事業的理解:
「這本書是關於痛苦和希望、焦慮與滿足的,每個治療師的諮詢室裡都充滿著這些。……它是關於一個坐在我辦公室的桌子角落裡的當事人,他正努力要成為他自己,但是卻又非常害怕成為自己——奮力想看清經驗本身,希望成為該經驗,然而又對前景感到恐懼。這本書與我有關,當我與當事人坐在那兒、面對著他,儘可能深入而敏銳地參與到那種抗爭和努力中去時;它與我有關,當我試圖感受他的經驗以及他從該經驗中感受到的意義、情感和百般滋味時; 它與我有關,當我感嘆自己作為人類在理解當事人太容易犯錯時,感嘆偶爾不能看清他眼中的生活時,感嘆這些錯誤像從天而降的巨石穿過正在結成的複雜而精緻的成長之網時;它與我有關,當我為自己有幸成為新人格出生的助產士而歡欣鼓舞時——當我滿懷敬畏地站在一旁目睹著一個自我、一個人出現時,當我目睹著自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的一個出生過程時。 這本書它與當事人和我都有關,當我們好奇地看到在整個過程中顯而易見的法力和有序的力量時,這種力量似乎作為一個整體深深紮根於宇宙之中。我相信,這本書與生活相關,當生活在治療過程中生動地展現出其本身時,既用它盲目和巨大的力量進行摧毀,同時又用它失去平衡的推力促進其成長,如果提供了成長的機會的話。」
幫助人踏過泥濘,收穫經驗,穿越層層的阻滯,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這便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最感欣慰的成果。
1961年,羅傑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on》),該書一經出版,便成為行銷西方世界的暢銷書,引起廣泛的反響。在書中,他放入了回顧其個人事業發展經歷的演講文《這就是我》,仔細地梳理了他在心理諮詢事業中所得到的收穫與成長,談到了自己對於教育性質的認識以及展望,並用自己的哲學思想對世界進行了展望。
下面我們來看看羅傑斯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從這一事業中都收穫了一些什麼,這些收穫是否對我們成為一個人或者對於我們的事業有所啟發。
二、做心理諮詢師的11個收穫
第一個收穫:在與當事人的關係中要有進入一個真實的自己,他的表述實際上是一個否定的句子「在與當事人的有關係中我發現從長遠而言,扮演非真我的角色無益於治療。」
第二個收穫是:「我發現當我能夠以接納的態度傾聽自我、能夠做到真我時,我的工作就更效」,這顯然是第一個認識的結果。
第三個收穫是「我發現打開渠道使他人能夠與自己交流情感和私人知覺世界可以豐富我自己。」這個收穫說的是諮詢師在與他的客戶(即當事人)交流時最好能充分地讓對方敞開自己,這樣自己對情況也會更清晰。
第四個收穫是「我發現當我能接納他人時,就使人受益匪淺。」完全地接納一個與你不同的人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羅傑斯在他的諮詢工作中可能對此有所收穫,他認為「每一個人相對於他自己都是一座島嶼;只有當他首先願意成為自己並允許成為自己時他才能修築通往其他島嶼的橋梁。」而」當我能夠接納他人時,這意味著明確地接納作為他本人的真實而重要的一部分的那些情感、態度和信念,那麼我就在幫助他成為一個人:我認為這是極為意義的」。
第五個收穫是「我對真實自我和真實他人了解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不願匆忙得出『固定的結論』。」這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應當充分尊重人性和生活的複雜性。
第六個收穫是「我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在這一點上,他認為他在長期工作中所形成的直覺和感覺更重要於一種理性的智力。所以,他甚至這樣說 「在我看來,經驗就是最高權威。有效性的試金石就是我自身的經驗。」「《聖經》或預言,弗洛伊德或科學研究,上帝的啟示或人類都沒有我自己的直接經驗重要。」所以,他覺得完全可以憑此而行動:「當我感到某行動似乎是有意義的或值得去做時,它就值得去做。」
第七個收穫是」 我喜歡去發現經驗中的秩序。」所謂秩序也即規律或普遍性。這一收穫是說他在長期的治療中總是情不自禁地要在任何重大的經驗中尋找意義、秩序或法則,從而建構起心理諮詢的理論,指導其工作。「研究就是持續地、訓練有素地努力從主觀經驗的現象中尋找意義和秩序。」」從事科學活動只有一個正當理由,那就是滿足我內心尋求意義的需要。」
第八個收穫:「另一個我付出了許多代價才認識到的收穫可以用四個字來描述——事實是友善的(The facts are friendly)。」害怕事實對自己的治療或理論不支持,所以諮詢師可能會拒絕對自己的治療進行科學調查,但羅傑斯相信唯有在任何領域獲得的每一點證據才能使人更接近真理,所以,即使科學調查可能對自己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不支持也有助於理論和方法的改善,所以,要相信事實是友善的,而不是敵對的。他說「所以儘管我仍然痛恨修正自己的思想,放棄原有的知覺和概念建構方式,但是在某種更深層次上,我已經深深地認識到這些痛苦的再組織就是學習,雖然它是痛苦的,但它總是會導向一種令人更滿意的、更準確地看待生活的方式。「
第九個收穫,「最個人化的也是最普遍化的「。對此,他的表述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身上最個人化最獨特的東西如果被分享或表達出來,就是與他人進行最深層談話的要素。它使我認識到藝術家和詩人都是勇於表達自身獨特性的人。「其實這一點是基於人類深層情感相同與相通的事實,即人性的普遍性事實。人,所有的人,不外乎是同一個族類在自然環境中不斷進化的產物。無論是弗洛伊德的深層無意識,還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其實都是祖輩遺傳給我們的結果。
第十個收穫。羅傑斯認為這個收穫是以上一切收穫的基礎。它的基本表述是「根據我的經驗,人們具有一種基本的積極導向。「 即使當事人的行為是最反社會的,他的情感是最病態的,但是當諮詢師能敏銳地理解他們表達的情感時、接納他們時,他們都會趨向於朝某些積極的、建設性、自我實現的、成熟的、社會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羅傑斯的深信,」我感到個體被理解和接納得越充分,他就趨向於擺脫自己以前生活中曾經有過的錯誤,趨向於選擇向前的方向。「然而,這裡羅傑斯又表達了另一種對人性的看法,他說他對此是並不樂觀的。他說「我十分清楚,出於防禦和內心的恐懼,個體能夠而且也的確在行為上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殘酷、可怕的破壞性、不成熟、攻擊性、反社會性和傷害性。」
最後一個收穫,「最佳的生活狀態是一種流動的、變化的、其中任何事物都非固定不變的過程。」因為作者認為,不論是當事人,還是心理諮詢師,當他們發現生活是最豐富、最有收穫的情況時,實則是一種流動的過程。這個時候,對於經驗不斷變化的理解和解釋將引導人們的生活,既不存在封閉的信仰系統的壓制,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體系的束縛。作者寫道:「我發現當自己能讓經驗載著我朝著似乎在前進的方向、朝著我模模糊糊意識到的方向流動時,我處在了最佳狀態。」
尊重人之本身的感悟,尊重生命的真實感知狀況,似乎成為羅傑斯的一種信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信仰與規則。「我相信,現在很清楚的是,為何沒有一種哲學、信仰或規則體系讓我可以鼓勵或說服他人去堅持。我只能依據我對自身經驗的當前意義的解釋來生活,並且允許他人有自由去發展其自身內存的自由,以及他們對其自身經驗有意義的解釋。」
從1928年羅傑斯開始涉足心理諮詢到1961年,他已經在心理治療的臨床前線戰鬥了33年。他不是一個學院派諮詢師,而是一個不斷地在自己理論方法的指導下以各種方式對他人進行心理醫療的不懈的實踐者。他有很多的讚揚者、追隨者、感謝人,但他同時也有非常多的貶低者和批評者。他的理論和實踐在大多數學院派那裡並未得到高度的評價和尊重,但根據一項美國在心理諮詢領域的調查(1982年),他仍然位列「十位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之首。他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曾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首屆傑出科學貢獻獎,擁有許多機構頭銜和編輯頭銜,世界各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學位、客座教授稱號和其他各種榮譽更是難以計數。
文章寫於2020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