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從識別方式來看可以分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聲音識別、虹膜識別與靜脈識別等。其中,指紋識別應用已經極為廣泛,人臉識別應用正在興起,但是指紋可以複製,人臉可以偽裝,在安全和解鎖上依然有風險。數據顯示指紋識別的誤識率約為0.8%,人臉識別約為2%。虹膜識別作為「終極BOSS」具有個體唯一性、一致性、防偽性等優勢,其誤識率可低至百萬分之一,因此逐漸應用於對安全等級有高要求的場景中,比如醫療、社保、信用、金融等領域。
虹膜識別其實蘊含巨大的市場潛力,並將在未來10-15年佔據全球生物特徵識別市場份額的16%,產品的總產值將達到35億美元。除了工業領域應用,已有多家公司將這項黑科技浸入消費領域。富士通、三星、聯想均推出了具有虹膜識別功能的智慧型手機,華為也一直在傳會在Mate 9上加持虹膜識別技術。
成都星雲虹貝科技有限公司是也專注於虹膜識別相關的軟硬體研究,星雲虹貝創始人劉霽中告訴36氪會有一些手機廠商會使用自己研發識別算法,比如三星。但是自行研發存在技術難度高、工藝風險大等問題,因此會和工業領域的應用情況類似,生產廠商依然會從技術供應商那裡購買算法授權。
現在國內比較成熟,並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算法供應商僅有2、3家,包括中科虹霸、聚虹光電、釋碼大華等。這些廠商會提供一套額外的紅外線虹膜掃描識別專用模組,因為對黑/棕眼球進行虹膜檢測,紅外光效果更好。這套模組包括紅外線LED燈、專用紅外圖像採集攝像頭以及識別算法。
星雲虹貝與這些成熟的技術商應用的紅外光掃描技術不同,它旨在使用可見光LED燈以及普通的前置攝像頭採集彩色虹膜,然後配合自研的識別算法完成對身份的驗證。這就避免了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外觀設計問題。
劉霽中告訴36氪,使用普通可見光作為採集光會獲得彩色虹膜圖像,想要對這種圖像進行分析和識別,需要另一種算法體系。他們於兩年前開始進行彩色虹膜識別算法的研發,完成了IMAS虹膜鎖和虹膜考勤系統產品樣機的研發,經過中規模的驗證(對幾百人進行了虹膜圖像採集,每人採集了幾十張),識別效果可達到紅外掃描虹膜識別同等水平。
想要將針對固定設備開發的虹膜識別技術應用在手機端需要進行軟體方面的調整,包括手機端和伺服器端軟體設計開發、算法的移植以及百萬級算法測試。至於硬體方面,則是在普通的前置攝像頭上加持一個LED燈。
劉霽中表示未來將採用技術和專利授權或是模組向廠家直銷的模式進行盈利,技術和專利授權費會佔比較大的比重,根據國際上通用的收費標準,每個產品將收取3美元左右的授權費。整套模組的售價大概是在50元左右。劉霽中預期2017年完成手機產品原型系統的研發,並建立起與手機品牌商的模組供貨關係,2018年搭載其技術的手機達到200萬臺。
劉霽中告訴36氪,中科院和華為也正在進行使用可見光進行虹膜識別的相關研究,但尚沒有產品面世,他們希望可以在同類產品尚未出現的時候快速佔領市場先機,之後會不斷進行技術迭代保持領先地位。星雲虹貝已完成了核心技術的研發,現在正在尋求800萬元的融資進行100臺左右的測試樣機生產以及市場初期推廣,願出讓8%的股權。
公司創始人劉霽中,以及首席專家劉學明是彩色虹膜識別技術的核心專利發明人,核心算法擁有人。劉霽中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先後在UT斯達康,愛立信(北京,成都)從事技術研究, 參與十餘項大中項目及新產品的研發,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多篇專業論文。劉學明是高級工程師,資深軟體專家,久遠銀海(已上市)公司創始人之一。在多家高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副總裁等職。主持過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的大型信息系統設計和開發(被世界銀行評為樣板工程),擁有多項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