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播回顧 | 國外都在用虹膜黑科技?這位20年從業者和你聊聊這項...

2020-11-26 雷鋒網


AI研習社AI職通車按:虹膜被認作是除DNA外「最可靠的生物特徵」之一,非接觸、高精度、獨一無二、終身穩定,在偵破刑事案件、打擊非法出境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流、物流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僅憑身份證、護照等證件資料難以精準地確定人員身份,用科技手段進行公民身份的精準認證是今後治安工作的重要方向,國外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收集出入境旅客的虹膜生物特徵信息,開展相關測試研究。在本次公開課中,講者將深度分享現代虹膜識別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在安防等領域的行業應用。

公開課回放連結:http://www.mooc.ai/open/course/681


雷鋒網AI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

大家好,非常感謝AI研習社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能夠和大家分享現代虹膜識別技術及其應用這樣一個主題,也非常感謝今天抽出時間來參與這場分享的各位AI領域的工程師,希望在這次的介紹中為大家帶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也希望大家關注聚虹光電在AI領域的人才需求,能夠積極地投遞簡歷。

下面開始進入到本次分享的主題,現代虹膜識別技術及其應用。我是來自上海聚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宮雅卓。

首先我們來看這次分享的框架,分成以下四部分,如圖所示:

下面進入第一部分,概念及技術原理。虹膜識別的概念其實是一個非常前衛的概念,出現還不到三十年,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正式進行技術研發的,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張圖,非常清晰明確地展現了虹膜到底是哪個區域。中間黑色的是瞳孔,旁邊白色的是鞏膜,瞳孔和鞏膜之間的環形區域就是虹膜,是一個環形的圓環狀,上面分布了大量細密的紋理,每一個人的紋理都不一樣,基於這些紋理所做的生物特徵識別就是虹膜識別。

我們來看一下虹膜識別的基本原理:如果我們把它的算法過程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將一個環形的虹膜原理圖像變成一串紋理編碼,如下圖所示(具體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虹膜識別中比較關鍵的步驟,第一步是眼睛檢測,在一個非常清晰的大解析度的圖像中快速地找到眼睛,是虹膜識別的第一個算法上的挑戰。下圖展示了三張圖片,有的圖像中只有一隻虹膜,有的是兩隻虹膜,如何快速地找到眼睛實際上需要非常複雜的一些算法,我們可以用傳統的數字圖像處理的方法,比如圓檢測、瞳孔檢測、光斑檢測去輔助判斷哪個部位是眼睛。也可以採用機器學習新的方法,在速度和精度上也更有優勢。(具體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接下來開始分割,當我們得到一幅原始的眼睛虹膜圖像之後,要將它分出來,也就是要標識出環形結構的位置,步驟如下圖所示,具體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完成分割並得到一個環形紋理區之後,就可以做歸一化,下圖中右側所示即為典型的歸一化圖示:將一副環形的虹膜展開成矩形的虹膜。得到矩形圖之後是對其進行子塊的劃分,對每一個小塊進行特徵提取,然後再把所有小塊形成的虹膜特徵編碼連在一起,得到一個完整的虹膜編碼,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以上就是虹膜識別的大致完整過程,接下來我們看看虹膜特徵主要是一些什麼樣的生理結構,如圖所示,具體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虹膜識別的優勢,這裡總結出了五條優勢,如下圖,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現在我們進入第二部分,虹膜識別的發展歷程及現狀,首先來看發展歷程,如圖所示,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來看一下虹膜識別在海外的發展過程,以Iridian公司為例,公司由虹膜識別的創始人創立,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剛才我們看的是海外的情況,現在來看看整個行業的現狀,從整個行業來看,國外的廠商逐漸在退出市場,而國內的廠商異軍突起,詳細解釋請觀看視頻回放:

接下來看一下整個行業的現狀,國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虹膜識別公司最早都是學術機構,上海聚虹的核心研發團隊來自上海交大圖像所和香港理工大學,融合了兩岸頂尖的虹膜識別技術人才,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我們再來看第三部分,虹膜識別的應用趨勢及技術難點,第一個虹膜識別的應用趨勢是遠距離。虹膜在最早誕生的時候,成像距離是非常近的,大約只有十幾到二十釐米的作用距離,最大距離也只有三十到四十釐米,而且需要用戶非常配合虹膜識別的採集過程,所以用戶的體驗並不是很好,在整個識別過程中侵犯感比較強,從而也對虹膜識別的採集以及虹膜識別技術的推廣造成影響。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第二個是移動式,移動式、小型化實際上是生物識別發展的一個方向,這裡可以提到兩種產品形態。一種是三星之前提到過並把它產品化的Galaxy系列,把虹膜識別集成到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可以完成用戶的虹膜解鎖或者虹膜支付,這是三星在手機上做的虹膜識別的應用形態。另一個是專用的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第三個趨勢是多模態,虹膜作為單一的可以提供最高識別精度的生物特徵,這方面是沒什麼挑戰的,但如果把它和其他特徵融合,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用戶使用體驗,比如虹膜與人臉,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下一個趨勢是規模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還沒有太多見到虹膜應用的案例,但實際上虹膜目前大規模應用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這裡給出了三個地區案例,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具體可以看一下海外虹膜建庫的案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印度,另外的案例就是印尼和新加坡,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接下來看看虹膜在國外執法部門的應用,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為什麼這麼多海外國家都採用虹膜識別,它的受眾群體有什麼樣的特性呢?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如圖所示,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虹膜識別技術既然有這麼大的市場潛在需求,那麼它有什麼難點呢?第一個難點是黑色虹膜的識別,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下一個技術難點就是低質量的樣本處理,如果採集到的是非常高質量的樣本,眼瞼開口很大,所有的虹膜紋理都有暴露,同時紋理又非常豐富和細膩,表面沒有任何光斑和遮擋,這樣高質量的樣本是可以幫助我們做高精度的虹膜識別的。但是在真正使用的現場,是沒有辦法這樣要求用戶,進而得到這樣高質量的樣本的,會有各種各樣的低質量的圖像,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第三個難點就是遠距離的識別,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最後來看看聚虹光電的介紹,聚虹光電作為專業的虹膜識別算法公司,做了一些什麼事情,我們在整個行業當中是怎樣的地位,我們期望未來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首先來看一下公司的簡介,聚虹光電是國內最早進行虹膜識別研究的技術團隊,如下圖所示,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接下來看一下聚虹光電技術路線總覽,以虹膜識別為核心,同時結合人臉識別,並且將眼動、眼周、微表情視線跟蹤進行多維的特徵融合,向用戶提供高度自動化、非協作、無感的身份認證、活體檢測產品和解決方案。可以這樣理解,跟虹膜識別相關、跟眼睛周邊的動作特徵相關的所有交互識別技術都在聚虹的研發範圍內,並且我們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接下來我們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部分主要針對東方人的黑色虹膜,下圖是我們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詳細講解請觀看視頻回放:

下面是聚虹光電所獲得的權威資質,滿足公安部大規模的建庫要求,如下圖:

接下來講一下聚虹光電對生物識別人才特別是AI人才的渴求,生物識別總體上是屬於人工智慧的一個領域,近年來生物識別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從最早的指紋到人臉、從2D人臉到3D人臉這樣一個過程迭代,可以預計到虹膜在未來的三五年,應該會成為一個新的技術熱點,特別是虹膜和人臉的多模態結合。崗位需求情況如下圖所示: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本期嘉賓的全部分享內容。更多公開課視頻請到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研習社社區https://www.yanxishe.com/觀看。關注微信公眾號:AI 職通車(AIjobs),可獲取最新公開課直播時間預告。


AI研習社職播間/大講堂已舉辦超150場, 往期分享嘉賓分別來自史丹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加州伯克利等高校,也有騰訊、百度、阿里、科大訊飛、地平線、曠視科技、商湯科技、Momenta、微軟等知名企業高管。

比如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海康威視首席科學家浦視亮、Momenta L4負責人陳凱、深鑑科技CEO姚頌等。

每月10+場,分享前沿技術、人才需求。如果你是有AI人才招聘的企業,歡迎勾搭社長,提交資料(姓名+公司+職位+主題)報名AI職播間分享。

聯繫我們:18319013243

關注「AI職通車」,第一時間get大牛公開課直播,更有崗位推薦、筆試題庫、面經大禮等你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眼神科技 - 專訪眼神科技CEO周軍:生物識別的未來是人臉、虹膜...
    去找欣賞你的人,欣賞AI行業的人,相信這個東西能帶來價值的人。」周軍說,他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吐出。    周軍此前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屬於筆者常見的傳統企業轉型類的BOSS:實幹能力強,對純網際網路公司善於玩品牌的路數不苟同。    1997年創辦天誠盛業,2016年成立眼神科技集團,周軍已在人工智慧、生物識別領域深耕20餘年。
  • 「黑科技」離我們一點都不遠,鐵路人秀給你看
    「黑科技」離我們一點都不遠,鐵路人秀給你看 2019-12-10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虹膜識別技術
    2018年11月18-20日 2018第三屆國際真空鍍膜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暨行業展覽深圳沙井維納斯皇家大酒店2018年11月22-24日國際全觸與顯示展、國際薄膜與膠帶展、真空技術與應用產業展示區深圳會展中心
  • 人體植入晶片已實現,這項黑科技你敢嘗試嗎?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高新產品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  而大部分新產品的研發方向主要都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以追求攜帶更少的東西能做更多的事,  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現金支付到移動終端支付,無一不體現了這一點,  然而這些終有一天也將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科技研發是不會止步的,  近年來在瑞典火得一塌糊塗的這個產品
  • 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哪個更安全?電氣工程這麼說
    最近國外一位喜歡研究各種電子設備的電氣工程師就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看下他分析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對空間圖形的調製獲取,然後將獲得的數據轉換成某種軟體可以作為唯一標識符的東西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現在你的房子裡的產品不少都是用這個技術來製造、包裝或質量檢查的。我參與了一些系統的設計和部署,這些系統使用深度圖像採集來對產品(蘋果、桃子、李子等)進行分類,區分形狀和大小,並據此來理解人臉識別技術是如何工作的。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 「刷眼」解鎖和支付,星雲虹貝想讓手機以低成本實現虹膜認證
    虹膜識別作為「終極BOSS」具有個體唯一性、一致性、防偽性等優勢,其誤識率可低至百萬分之一,因此逐漸應用於對安全等級有高要求的場景中,比如醫療、社保、信用、金融等領域。 虹膜識別其實蘊含巨大的市場潛力,並將在未來10-15年佔據全球生物特徵識別市場份額的16%,產品的總產值將達到35億美元。除了工業領域應用,已有多家公司將這項黑科技浸入消費領域。
  • 手機黑科技生物識別技術,你聽說過嗎?
    近些年,智慧型手機的競爭日益加劇,不少智慧型手機廠商都為其產品加入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其中生物特徵識別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手機上。生物識別不僅能提升手機的科技含量,還大大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生物識別技術,利用人體本身的固有特徵作為識別的依據。
  • 專業人士評價Face ID和虹膜掃描之間的區別
    對空間圖形的調製獲取,然後將獲得的數據轉換成某種軟體可以作為唯一標識符的東西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現在你的房子裡的產品不少都是用這個技術來製造、包裝或質量檢查的。我參與了一些系統的設計和部署,這些系統使用深度圖像採集來對產品(蘋果、桃子、李子等)進行分類,區分形狀和大小,並據此來理解人臉識別技術是如何工作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 比刷臉還酷,螞蟻金服的黑科技今晚要在央視挑戰區分同卵雙胞胎!
    比刷臉還酷,螞蟻金服的黑科技今晚要在央視挑戰區分同卵雙胞胎!眼紋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人的眼白區域的紋理,而眼紋識別就是通過人體眼白區域的血管排布情況來區分人的身份。與虹膜類似,每個人的眼紋也具有唯一性,即便是同卵多胞胎也是有區別的,同時眼紋也非常穩定。也就是說,如果採用了這項技術,有同卵雙胞胎姐妹兄弟的你,就不用擔心他/她偷偷開你的手機啦。
  • 未來可能出現的十大黑科技
    黑科技是當下科技的一個流行詞,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我們的科技歷史。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類第一腳印; 以上幾個例子說明了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造就了生活的便利,更是讓科技豐富我們的認知
  • 生物特徵識別下一站:虹膜識別
    譚鐵牛院士在介紹虹膜識別技術。本報記者 沈 慧攝伴隨著iPhone X引入Face ID,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特徵識別,一夜間忽然迎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勝景」前不久,曠視科技(Face++)宣布獲得4.6億美元C輪融資。無獨有偶,商湯科技也於近日宣布獲得6.2億美元C+輪融資。
  • 探尋虹膜識別背後的身份密碼 | 雷鋒網公開課
    目前,我們正在拜訪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從中篩選最終入選榜單的公司名單。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的榜單之中,請聯繫:2020@leiphone.com。雷鋒網按:本文整理自上海聚虹光電科技CEO宮雅卓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宮雅卓是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專業從事虹膜識別的研究15年,是國內最早、實力最強的虹膜識別研發團隊的核心骨幹成員。
  • 關於汽車黑科技,你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
    關於汽車行業的黑科技,比如車友所熟知的全鋁車身、碳纖維結構、半包裹式的後輪設計、懸浮車頂等,這些都是近半個世紀裡出現的「黑科技」。而在科技如火如荼的當下,更是出現了聞所未聞的科技。什麼?無人駕駛?只知道這個就弱爆了!今天車叔帶大家一起聊聊汽車圈內的黑科技!
  • 虹膜識別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手機中的應用
    除了常見的棕色、藍色瞳孔,這世界上還有綠色、琥珀色和銀色的瞳孔。另外,擁有異色瞳(像波斯貓一樣的眼睛)的人也存在,不過他們只佔世界人口的1%左右。而虹膜就是決定我們瞳孔顏色的物質。如果近距離觀察人的眼球,你就會發現其表面有複雜的波浪形線條,而這些線條就是你虹膜上的「指紋」,虹膜掃描儀就是靠它們來辨識你的身份的。與指紋類似,這些線條非常複雜,其形成也是隨機的。
  • 手機虹膜識別鏡頭設計
    早期,虹膜識別存在 識別精度低、採集設備體積大等弊端,隨著近年來CMOS圖像傳感器集成能力的提高以及製造成本 的下降,虹膜識別技術得以應用於行動裝置終 端。在1993年,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Daugman教 授實現了一個性能較好的虹膜識別系統,並且創立 了至今在虹膜識別算法中仍在使用的DAUGMAN 核心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積分法找到梯 度變化最大處確定虹膜邊界。
  • 啤酒中的黑科技了解一下
    啤酒中的黑科技了解一下 氮氣最近非常流行,不論是傳統的健力士,還是美國的各大酒廠,甚至中國的一些家釀愛好者們,都開始使用氮氣作為填充氣體用來打酒。今天,我們就聊聊氮氣啤酒那些事。 在酒吧裡你能很容易的分辨出一杯氮氣打出來的啤   原標題:氮氣啤酒是什麼鬼?
  • 藍綠眼睛其實都是棕色系 虹膜中只含有黑色素
    雖然我們的眼睛看上去似乎和指紋一樣,有著各自不同的顏色,但是這些實際上都屬於「棕色系」。  不同顏色相同「顏料」  我們眼睛的顏色是由虹膜上黑色素的量決定的,虹膜是我們瞳孔周圍的一圈「有色環」,而黑色素是一種化學物質,決定了我們的膚色和發色。看似有著不同顏色的眼睛,其實在虹膜下都是自然棕色。
  • 點面科技虹膜識別儀獲選2019-2020年度「上海設計100+」入圍作品
    近日,經過延續三個月左右的專家團隊評審、社會公示及市民投票的遴選,2019年年底由上海市經信委啟動的「上海設計100+」徵集活動結果終於正式出爐。點面科技自主研發的虹膜識別儀系列產品從申報的1200多項設計成果中脫穎而出,成功獲選「上海設計100+」入圍作品,與眾多入選的各類產品一道成為「設計之都」的新名片。
  • 2020年過半,這些黑科技真的來了?
    投稿來源:鋅刻度2020年的進度條已經讀取超過一半,儘管各行各業在上半年都被動降速,但科技布局與前進的腳步卻並未停止。甚至,不少黑科技在沉默中已經完成了一次新的迸發。《全金屬狂潮》是最早提及到黑科技的作品,原意指非人類自力研發,凌駕於人類現有科技之上的知識。
  • 盤點《碟中諜》系列的「黑科技」
    原標題:盤點《碟中諜》系列的「黑科技」 虹膜及面部識別技術 影片中,伊森·亨特每次接受任務後,只有去某個地方掃臉才能解鎖新任務。事實上,這個神奇的掃臉技術,綜合運用了虹膜識別以及面部識別技術,通過獨一無二的紋理結構實現快速準確的身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