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了一種觀點,即「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臨近100%前,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反而越反感恐懼,好感度降至谷底」,這就是著名的「恐怖谷效應」。
歷史上有很多名畫也有這種效應,比如美國畫家比爾·斯託納姆的《迪奧的世界》,詭異的小男孩以及他身邊肖似真人的小女孩玩偶,給人們帶來了非常大的視覺衝擊。而在所有類似的「禁畫」之中,烏克蘭畫家斯維特蘭娜·捷列茨創作的《雨中女郎》在世界上最為聞名,它被視為「世界上最詭異的畫作」,曾有過3次被買家退貨的經歷。
捷列茨在創作這幅畫時,表示自己的靈感就像受到了「暗示」,她的眼前清晰地浮現出一個女人的身影,於是她花一個月的時間畫出了這幅舉世聞名的油畫。
在《雨中女郎》完成並展出後,人們意外地對它很感興趣,最終一位女老闆花15萬格裡夫納買下了它,並掛在了自己的臥室裡。隨後噩夢就開始了,不到半個月,女老闆就帶著畫要求退貨,原因是她實在受不了油畫帶來的精神折磨:「看著它我無法入睡。給我的感覺是,除了自己之外,房間裡還有另外一個人。」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買主都是男士,他們也都敗給了這幅詭異的油畫,兩人均表示女郎讓他們心慌,甚至產生了頭痛和幻覺。
從此這幅《雨中女郎》再也無人問津,但公眾對它的討論和熱情依舊高居不下,很多人猜測這幅畫受到了詛咒,有人還信誓旦旦地表示畫中的女郎是有生命的。最靠譜的傳言是說捷列茨的丈夫與她不合,於是在畫布上塗抹了致幻劑,才會讓買主產生心悸之感,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畫家本人的證實。
多年來一直有人不斷地研究這幅著名的《雨中女郎》,最終提出了與之相關的「恐怖谷效應」。「恐怖谷效應」一般發生在擁有人形但是某些細節和人類不符的物體身上,這樣的反差會給人們帶來恐懼感,《雨中女郎》也是如此。
雖然這是一幅肖像畫,但很明顯女郎的臉和脖頸都不是正常人該有的比例,偏偏她的容貌又近乎正常人,就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拉扯感。加之女郎的脖頸間漂浮著似有若無的雲霧,就好像她是個高聳入雲的巨人一樣,給人帶來壓迫感和巨物恐懼。
另外她的帽子邊沿銳利,這樣的色彩構成讓她看起來很有攻擊性,而畫家在畫女郎的眼睛時眼皮上用的顏料很厚,導致一定的光線下女郎看起來就像睜開了一雙僅有眼白的眼珠。第二位買主就曾說過:「起初我沒注意到她有一雙白眼睛。後來,這雙眼睛就開始出現在任何地方。」
有些人可能光看著女郎並不覺得可怕,但這幅畫本來就很有名,如果將其掛在家中整日相對,心理暗示和畫作本身來帶的恐怖谷效應,確實很容易讓人產生不適。而女郎慘白的臉頰和漆黑的女巫般的外袍也是很大的暗示因素,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壓抑、陰暗的場景,那麼對這幅畫產生恐懼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