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一、人性之中常出現的愚昧就是被表象遮掩本質,習慣性的拿事物的片面信息去判斷事物的真實面目,這種陋習通常是在自己無意識之下產生的錯誤,然而這種「無意識」卻是人性最大的淺薄。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聽到的隻言片語就去定論一個人本質的好壞和對錯,又比如說看見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是知道這個事情的表面,並不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就輕易的定論事物的真相。
這樣種種的陋習,不僅會讓自己錯失了解事情本質的機會,也會因為自己的愚昧和淺薄,給身邊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所以,永遠不要養成被表象所束縛的習慣,不以當下的隻言片語作為判斷事物本質的依據。
不以自己所了解的片面信息去定論一個人本質的好與壞,這應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修養和看待事物最標準的角度。
聽到別人有了過錯之後,千萬不要立馬就起憎惡的心理,這恐怕是顛倒是非的小人為了宣洩心中不滿而故意捏造的謠言;聽到有人做了善事,也不要立刻去親近他,因為這有可能是奸邪之徒為了親近你,故意編造出來的謊言。
做人應該理智處事,才能避免因為一時不明智而成為被居心不良者利用的工具。很多人在聽到別人有過失的時候,立刻就會表現出憎惡的樣子,甚至會把自己抬到一個道德制高點的角度同指責方一起去批判別人。
但是卻忽略一個重點,很多時候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評價,通常是帶著主觀情緒和偏見的,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脫離客觀,失去理智,如果輕信了這樣本身就不客觀的言論,那麼你得出的結論以及你本身存在的態度都是錯的。
最關鍵的是,一個人因為淺薄與愚蠢在無意之間形成的錯誤,會給當事人帶來甚至一生都無法釋懷的傷害。
二、唐朝有一個人叫楊再思,他是一個靠阿諛奉承起家的小人,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一舉一動,都透露著阿諛奉承的卑劣模樣,更被人所恥笑,很多人都不願意與他共處。
而楊再思為人最擅長巧言令色,阿諛奉承,皇上不喜歡的人他就想辦法打擊,欲除之而後快,皇上喜歡的他就想辦法極力稱讚。
別人問他:「你為什麼這麼低三下四?」楊再思頗為嚴肅的說到:「仕途艱難,耿直的人往往沒有好結果,如果不像我現在這樣怎麼能保全自己,並且經歷三朝而不倒呢?」
在武則天晚年時,張昌宗當過執掌司法的官署審訊官,司刑少卿秉公斷案,免除了他的職位,不久張昌宗就去武則天那告狀,武則天也想為他求情,就問群臣說道:「張昌宗對國家有功嗎?」
其他大臣皆無人說話,只有楊再思站出來說:「當初張昌宗練成神丹,皇上服了之後很有效,這是對國家的大功。」
武則天聽了之後很高興,而張昌宗也因為楊再思的幾句話而得以恢復原職,當時其他官員都嘲笑楊再思阿諛奉承,並且從此更看不起他了。
楊再思為了高官厚祿不惜出賣人格,結果也遭到他人恥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就連武則天這樣聰明的人,也會被他的別有用心奉承和迷惑,更何況是智慧普通的我們呢。
所以謹記前人教誨,慎聽蜜語,慎聽讒言,才能防止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以避免作出悔之不及的事情。
當自身養成清明正直的個性,不輕信讒言,不輕信蜜語,不僅能夠還給當事人者一個公道,而且當這種風氣和價值觀在世俗之間流傳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最後的受益者。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永遠是奸邪小人,擅長阿諛奉承的人當道,那因此遭受痛苦的人又該有多麼多少呢?而且因果是循環的,當這種價值觀流傳的時候,自身也會成為受害者。
所以改正這些惡習,以這種智慧而又正直的價值觀為核心,才能塑造一個好的狀態,這不僅是人生之德行,也是無量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