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英語,如今很多可能已經成為了一個每個人都會一兩句的語言,學英語的人普遍存在兩極化,要麼感覺很輕鬆很好學,要麼感覺很費勁很難學。要說學英語,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些關於英語的心酸往事,什麼單詞、語法、結構、發音等等,可是讓我們在學生時代頭痛的不行。我們如今學英語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聽英文歌,看美劇,用各種軟體等等,可是近代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學英語比我們痛苦的多。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學的英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那時候傳教士大量地來訪,除了帶來了實體物品之外,還帶來了英語和西方文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學英語的鼻祖就是那幫教徒們。他們把英語傳給了當時的國人和知識分子,然後一代代地傳下來,最終形成了今天系統性的學習。那麼晚清知識分子們到底怎麼學英語呢?別說沒有電腦,就連磁帶和複讀機都沒有。
想要了解這個,小編先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書名叫做《英話註解》,這本書是馮澤夫在鹹豐年間著作的,在當時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跟它相比,什麼《新概念》都差太多了。這本書按照晚清時期的國情,把內容分成了好幾大類,比如天文地理,比如時令節氣,比如君臣人倫,比如花草樹木等等,總之就是把相應單詞按照相應類別進行整理,大大小小分出了三十多個科目。
看到這裡我們都會覺得這很正常啊,很符合邏輯啊,有什麼問題呢?其實,這本書本身是很正常的,但是它對所有單詞的發音都有註解,並不是用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標進行註解,而是用寧波話。如此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比如teacup茶杯這個詞,經過注釋之後,就成為了梯,卡潑。再比如afternoon下午這個詞,經過注釋之後就是啊夫特爾,努恩。
看完這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到自己小時候學英語遇見不會讀的單詞也是這麼注釋的呢?怪不得我們會這樣注釋,原來是有傳統的!不過話說回來,之所以用寧波話,是因為當時寧波地區和外國人的商務往來最為密切,而這本書是在上海發行的,可謂新機頗深。果然,首版發行之後,大量的寧波商人都來到了上海購買。雖然以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這本書會讓人哭笑不得,不過這本書也確實促進了當時寧波人對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