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到太空繁衍後代嗎?

2020-12-05 SZNEWS

人類未來能否離開地球,穿越漫漫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

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後代?在太空誕生的人會是什麼樣?

宇宙飛船著了火怎麼辦?

……

現在要回答這些問題也許還為時尚早,但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在太空中開展的19個新奇又有趣的實驗,能幫助積累和增進相關的知識。

6日凌晨,在位於中國西北戈壁灘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實踐十號衛星送入太空。

這顆返回式衛星攜帶了等待開花的水稻、擬南芥,體態輕盈的果蠅,上千隻蠶卵(其中一部分將在太空中孵化),細小的線蟲,小鼠的胚胎……經過太空旅行後,這些「乘客」將隨衛星返回艙重返地球,幫助科學家揭示微重力環境和空間輻射對生命的影響。

除了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實踐十號的科學實驗也將有助於人類更好地在地球上生活,例如:更高效地開採石油;減少燃煤汙染;在太空製造地球上造不出來的材料。

空間科學實驗獨具創新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季介紹,實踐十號是世界上單次搭載空間實驗項目最多的衛星。科學家利用衛星留軌艙和回收艙,開展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多項空間科學實驗,揭示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規律。

「中國要想創新驅動發展,必須有知識。目前在空間科學領域,中國還只是知識的使用國。實踐十號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微重力科學及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為未來空間環境的開發利用提供創新知識,對促進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吳季說。

實踐十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項實驗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問題的突破。」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邱家穩介紹,實踐十號緊密圍繞有關能源、農業和健康等領域國家科技戰略目標,結合太空飛行器防火等關鍵技術需求,促進地面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術發展和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對於推動中國空間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開闢太空實驗場

實踐十號是中國第25顆返回式衛星,也是首顆大規模實施空間微重力實驗的衛星。

專家介紹,地球上的物理現象,都受到地球重力的制約,比如浮力、沉降、壓力梯度等。在微重力環境下,在地面上被重力掩蓋的因素就開始變得重要,因此,微重力環境能觀察到很多地球上不可能觀測到的獨特現象。

中國將於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屆時空間站上可以做很多微重力實驗。那麼科學家為何還要在返回式衛星上做實驗?

胡文瑞解釋,在空間站上做實驗的優勢包括時間長、可以人為控制等,但殘餘重力的幹擾可能給實驗結果帶來影響。實踐十號衛星是專門為科學而設計的衛星,可為實驗提供比空間站更低的重力,對一些實驗更加有利。

此外,實踐十號既有返回艙還有留軌艙,一些空間站上不敢做的實驗,例如燃燒實驗,就可利用留軌艙來完成。

「返回式衛星既是對空間站的補充,也能發揮空間站不可代替的功能。」胡文瑞說。

實踐十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康琦說,利用返回式衛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實驗環境好、微重力水平高、風險小、成本低,一次飛行可提供較多的實驗機會,特別有利於開展國際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實驗手段。

據悉,歐洲空間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參與了實踐十號上的部分實驗研究。

實踐十號衛星總設計師趙會光介紹,中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實踐十號衛星是利用中國成熟的返回式衛星技術,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高效、短期、綜合空間實驗平臺。實踐十號將完成六大領域和19項科學實驗,其中8項流體物理試驗在衛星留軌艙中進行,其他11項科學試驗在回收艙中進行。

他說,返回式衛星有著獨特的優勢,不少生物實驗、生命科學實驗和科學搭載實驗,在軌實驗後都需要返回地面來直接分析資料。此外,樣本在太空停留時間不能太長,而要在未來空間站進行,返回一次時間較長,所以這種短期、需實物的實驗用返回式衛星非常合適。

我國返回式衛星沉寂十年後再次「回歸」

2006年「實踐八號」發射成功後,「實踐十號」是我國返回式衛星沉寂十年後的再次「回歸」。與返回式衛星家族的「老前輩」相比,它又有怎樣的新變化呢?

創新看點一:總裝與環境試驗精度更高、隱患更少

據介紹,「實踐十號」衛星在研製過程中,通過紅外籠虛擬仿真系統、試驗工裝數位化等新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了試驗精準度,有效避免了多次試驗和試驗條件過於苛刻對產品造成傷害的隱患。

創新看點二:控制和推進系統「大換血」

控制和推進系統是「實踐十號」的核心。技術人員從近年來研製的各類高精尖產品中擇優選用,新產品不僅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大幅提高,而且通過一體化、高集成度設計方式,體積和重量大幅下降,為『實踐十號』留出了更為充裕的搭載空間。

創新看點三:返回階段打造「水陸兩棲」偵察兵

為了確保衛星在回收階段落得既好又穩,「實踐十號」安裝上了脈衝雷達應答機這一「秘密武器」。這個產品能打破太空飛行器返回過程中常見的「黑障」限制,實現全程實時監控,極大提高了地面對衛星返回艙的測量精度。此外,「實踐十號」的主降落傘頂部還安裝了一個浮囊,把「實踐十號」打造成「水陸兩棲」偵察兵,可適應更為複雜的回收條件。

創新看點四:落點新地標——內蒙古四子王旗

十年前,返回式衛星的「前輩們」選擇「回家」地點是四川遂寧的大山裡;十年後,「實踐十號」衛星的「回家」地點卻是遠隔千裡的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

(據新華社酒泉4月6日電)

相關焦點

  • 除了冷凍精子,太空性行為能讓人類繁衍後代嗎?
    然而,要想將人類送入太空,除了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外,長期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受到關注,包括人類繁衍後代的能力。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精子在太空不同重力條件下仍能保持活性,這個消息有助於打消我們以往的疑慮。
  • 知否|除了冷凍精子 太空性行為能讓人類繁衍後代嗎?
    然而,要想將人類送入太空,除了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外,長期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受到關注,包括人類繁衍後代的能力。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精子在太空不同重力條件下仍能保持活性,這個消息有助於打消我們以往的疑慮。冷凍精子的微重力體驗之旅
  • 太空中能有性生活嗎?人類能在太空中繁衍後代嗎?
    編者按:隨著長期太空旅行越來越接近現實,有一些關於人類生理的問題開始被提出來:人們能夠在太空中有性生活嗎?而且,當人們正式殖民太空的時候,人們能夠在太空中繁衍後代嗎?CNET的一篇文章對這些有趣的問題進行了回答。文章由36氪編譯。在太空劇《The Expanse》的第一集中,當人工重力發生故障時,兩個角色正變得忙碌起來。
  • 人類進入太空後,可以在此繁衍後代嗎?科學家作出解釋!
    人類進入太空後,可以在此繁衍後代嗎?科學家作出解釋!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的足夠成熟,越來越多的太空人都能成功進入太空,傳回的一些數據讓人類對宇宙太空有了更深的了解。只不過太空的環境比較艱難,不同於地球,想要承擔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目前很多人的心中都生出了不少的疑問,其中有一個問題令人相當好奇,在太空中是否可以繁衍呢?太空的環境極為特殊,有多種問題需要考慮,那麼到底是哪些問題呢?人一旦登陸太空,一直處於失重環境,而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失重的,也就是說在太空中人類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在失重環境下,造成的障礙是無法想像的。
  • 人類能在太空繁衍嗎?美俄在太空做了受孕實驗,結果卻挺意外
    而自從人類可以進入太空之後,人們開始對人類是否能移民到其它星球做出了假設,各國也都在盡心的研究太空技術,以期許人類可以移民到太空之中去。但是人類移民到太空中不可避免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就是人類在太空中如何繁殖後代?科學家進行多次試驗,結果卻模稜兩可。
  • 人類和大猩猩能繁衍後代嗎,科學家親身實驗
    眾所周知,人類繁衍進化至今已經經歷數百萬年。經過我們祖先們的不斷進化,我們已經成長為高級動物。與普通動物不同的是,人類的腦容量很大,能夠完成很多動物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們是猿類進化而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與大猩猩有很多相似之處。
  • 人類能在宇宙繁衍後代嗎?美俄兩國做出實驗,移居計劃受考驗!
    人類如今的科技是非常先進的,登上太空對於人類來說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了,於是人類又有了新的計劃,想要將人類移居太空,並且還制定了登陸月球,登陸火星等計劃,畢竟地球的環境已經不再樂觀了。可是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宇宙環境是非常複雜的,沒有地球這樣的大氣環境,沒有重力,甚至還有危害人類生命的輻射。人類要想在太空中繁衍後代,還是非常艱難的,但人類移居外太空提出的太空移居計劃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科學家進行了很多實驗。曾經俄羅斯讓兩名太空人在空間站內就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但是以失敗告終。
  • 未來宇宙時代,人類將如何繁衍後代?
    神州日知  祗舍             人類的未來究竟會怎樣,沒有人能全盤知曉。人類是宇宙中的生命,有觀點認為,宇宙生命進入宇宙時代是生命進化的最高境界。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太空已不再是早前那麼神秘。
  • 人類為什麼讓動物的父母和後代繁衍後代,沒有倫理道德嗎?
    一聽父母與後代繁衍後代,我們腦子中第一反應就是不道德,而且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還是近親繁殖,難道不會有風險嗎?其實不然,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回交,由於動物與人類文明社會有著十分大的區別,所以我們一聽到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會有點奇怪的聯想。但事實上,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應用於培育優良品種上。
  • 人類能在太空生寶寶嗎?美俄太空繁殖實驗,令人喜憂參半
    火星上也一樣,人類在徵服外星球的路上勢不可擋。除了技術的因素以外,我們還會面臨一個自身需要特別對待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真的能在外太空繁衍嗎?從上世紀60年代NASA的雙子座任務開始,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微重力對人的傷害。例如,在太空待上不到兩周的時間骨密度就會降低6%,心肺功能開始減弱,肌肉加速萎縮,精神壓力增大,在太空整個人就會變得異常的煩躁。
  • 人類在宇宙中可以繁衍嗎?美俄曾進行太空受孕實驗,結果有些意外
    對於未知的東西人類總是充滿了好奇,正是這種求知慾支撐著科技進步,地球上人類能生活的土地基本都已被探測完畢,於是就將眼光放到了宇宙,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人類一直都有移民太空的想法,為此也付出了實際行動,制定了月球基地計劃和火星登陸計劃,目前來講載人航天不是困難,但要說移民還是為時過早。要說移民太空我們還得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在宇宙中是否能夠正常繁衍?
  • 祖先人類史詩繁衍後代生寶寶攻略
    先祖人類奧德賽,祖先人類史詩是可以結婚繁衍後代的,這是遊戲版的一起生猴子嗎?不過,祖先人類史詩怎麼生寶寶?遊戲中有些玩家不知道怎麼求偶和繁衍後代,小編這裡給大家帶來了祖先人類史詩結婚生寶寶方法介紹,詳情一起來看下文中介紹吧。
  • 人類能在太空「生寶寶」嗎?美俄太空繁殖實驗,令人喜憂參半
    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高瞻遠矚,按照人類航天事業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不出數百年我們一定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長期可以居住的生活基地。火星上也一樣,人類在徵服外星球的路上勢不可擋。除了技術的因素以外,我們還會面臨一個自身需要特別對待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真的能在外太空繁衍嗎?
  • 人類能在太空中papapa嗎?這發生過嗎?
    通常,他們不會被直接問到關於papapa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他們訓練的一部分(偷笑)。然而,隨著人類冒險進行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任務時,太空中的papapa不是不可能。人畢竟是人,即使在遙遠的宇宙。papapa是可能的嗎?
  • 動物不懂繁衍的意義,卻能不斷生育後代,有誰在操控嗎?
    生命在地球上世代繁衍,才讓地球變得更加有意義。不論是何種生物,都要依靠交配來繁衍後代,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物種已經超過了1000多萬,其中有98%的物種都要通過有性繁殖來培育後代。這樣的結合方式更順應自然界的演變規律,也被大部分的生物所接受。人類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生生代代的繁衍,人類的文明才得以延續。
  • 人類繁衍後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或許也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很大的謎團,就等於在問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者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事實上,人類也只是地球無數物種其中之一,人類繁衍的意義與其他物種不會有本質區別,具體意義何在我想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 人類能在宇宙中繁衍嗎?NASA曾試圖太空受孕,結果太讓人意外了
    文/行走天涯人類能在宇宙中繁衍嗎?NASA曾嘗試太空受孕,結果太讓人意外了人類一直對於太空非常的感興趣,一直到在上個世紀蘇聯將太空人送上太空之後,人類就已經開始了不遺餘力的太空探索工程,終於國際空間站建成,以及我國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站之後,太空人就也不需要次次往返太空和地面了。很多太空人經常在空間站中一住就是半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 為什麼人一定要繁衍後代?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我們自認為是這具身體的主人。但其實這具身體還有一個隱形的主人,那就是:基因。 我們的很多行為看似是自己的決定,實際上是基因在幫助我們選擇。比如: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身體就會做好繁殖後代的準備。
  • 磷蝦能產卵一萬多個,是怎麼繁衍後代的?
    1000元磷蝦能產卵一萬多個,是怎麼繁衍後代的?
  • 從無限生育到計劃生育到丁克家庭;人類繁衍後代的宿命走向低谷?
    於是,許多人提出類似「丁克家庭有錯嗎?不生孩子有錯嗎?」這樣的疑問。他們似乎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這樣一群不走尋常路線的男男女女,人們在「審視」著這群人對「繁衍後代,傳宗接代」這一自古以來就被延續下來的思想;甚至乎覺得這樣一群人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正常的,不理智的,欠考慮的」。莫非,人的唾沫難道能淹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