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型深海蝸牛魚 被帶出水面後竟會「迅速融化」

2021-01-15 環京津網

北青網訊 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三種新的深海蝸牛魚,它們非常適應極端的環境,但如果被帶到水面,它們會「迅速融化」。

這條黏糊糊的魚是在國際探險隊探索阿塔卡馬海溝深處時發現的。阿塔卡馬海溝是太平洋最深的海溝之一,位於秘魯海岸附近。

研究人員將特製攝像機降低到大約7500米的深度,那裡的溫度略高於冰點,壓力比任何人的生存能力都要高。儘管條件極其惡劣,阿塔卡馬海溝的底部仍然充滿了生命,包括目前已知的三種新的魚類,粉色、紫色和藍色的阿塔卡馬蝸牛魚。

「蝸牛魚是一種脂鯉科的魚,有一種讓它們適應深海生活的特性。在其他魚類無法觸及的範圍內,它們沒有競爭對手和捕食者。在這類壞境下,有很多無脊椎動物生存,而蝸牛魚是最頂級的捕食者。」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Thomas Linley在一份聲明中說。

研究表明,真正使這些新魚類與眾不同的是它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茁壯成長的能力。它們身體最堅硬的部分是牙齒和內耳的小骨頭,剩下的部分是一團黏糊糊的凝膠狀物質,可以承受深海的巨大壓力。

但是,儘管它們的身體是為這些條件而精心設計的,科學家們說,如果把它們帶到水面上,它們的情況不會很好。

Thomas Linley表示:「如果沒有極端的壓力和寒冷來支撐它們的身體,它們就會變得極其脆弱,一旦浮到水面就會迅速融化。」

科學家們甚至用一種特殊的陷阱捕捉到了這些新物種的標本,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到達地表的過程中並沒有存活下來。儘管如此,遺體仍然保存得很好,目前正在進行研究。

相關焦點

  • 阿塔卡馬獅子魚生活在深海裡,為什麼撈出水後會迅速融化?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太平洋深達7500米的海溝可謂是地球生物的禁區,然而就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竟然生活著一種神奇的魚,它們不僅不怕恐怖的水壓,而且還不懼嚴寒,堪稱生物界的王者。然而,就這樣的強悍的生命,一旦撈上來就會迅速融化了。那麼,這種魚類為何如此神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海洋生物學家發現深海「鋼鐵俠」蝸牛!身披鐵甲!
    深海世界生活著一些最神奇的生物,就連蝸牛在這裡都變得與眾不同。
  • 美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有透明腦袋的怪魚(視頻)
    視頻說明:美國生物學家在深海發現一種奇怪的魚,具有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被形象地稱為管眼魚。
  • 美國科學家2500米深海發現神秘「鬼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4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8200英尺(約2500米)處發現神秘「鬼魚」。隨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了相關視頻。深海遠離人類,是許多奇異神秘生物的家。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的「鬼魚」就是其中一種。它看起來像外星生物。
  • 北極冰迅速融化 阿拉斯加海岸驚現35000頭海象(圖)
    原標題:北極冰迅速融化 阿拉斯加海岸驚現35000頭海象(圖)   大量海象出現在阿拉斯加的海岸線,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臺灣網10月3日消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北極冰的迅速融化,將迫使太平洋海象改變其棲息地。   科學家表示,早在2007年,越來越多的太平洋海象開始出現在阿拉斯加的海岸線。
  • 深海魚眼部發現新型視細胞
    原標題:深海魚眼部發現新型視細胞   多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生活在深海的「暗光魚」眼部存在一種新型視細胞,可讓這種魚在昏暗條件下也擁有良好的視覺。   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挪威等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認為這將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動物的視覺系統。   包括人類在內的大部分脊椎動物眼部視網膜包含兩類光感受器,分別是負責白天視覺的視錐細胞和負責夜間視覺的視杆細胞。
  • 深海暖魚——月魚
    當偉格納的合作夥伴、生物學家OwynSnodrass採集到了月魚鰓部的組織樣本時,他馬上就意識到了月魚的不同尋常——他們發現月魚的鰓部有個不一般的結構:那些將溫熱血液帶進鰓部的血管,纏繞著那些從水中吸收了氧氣後將冰冷的血液帶回身體核心部分的血管。   這樣的結構就像一個逆流熱交換設備。
  • 深海「鋼鐵俠」:螺殼含磁鐵、腹足長鱗片的蝸牛
    2001年,科學家在印度洋的Kairei熱液口區首次發現了鱗角腹足蝸牛。即使是在熱液口生物群落中,它們也是非常令人驚奇的發現,從來沒有一種腹足類動物像它們一樣長出數以百計的鱗片!可以說,鱗角腹足蝸牛的身體皆被鐵化合物覆蓋,主要是二硫化亞鐵(黃鐵礦的主要成分)和四硫化三鐵(Fe3S4),後者具有磁性,因此鱗角腹足蝸牛會被磁鐵吸住。
  • 科學家發現具有360度視野深海「四眼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它頗似來自外太空的外星生物,但事實上這種奇異生物是生活在地球深海的四眼魚類。雖然它們生活在漆黑的海底,長著的兩對眼睛賦予其360度視野範圍。 科學家認為,玻璃頭桶眼魚的一對額外眼睛可探測到獵物、掠食者和潛在的配偶,它們的學名是Rhynchohyalus natalensis,生活在800-1000米深海底。
  • 科學家發現極其罕見的深海琵琶魚 目前世界上只有6條
    這種琵琶魚最早的描述是在1891年,當時科學家們在中美洲哥斯大黎加附近的科科斯洋脊附近採集到一個死亡的魚類樣本,但自那之後科學家們便再也沒有發現過存活的該種魚類個體。它們可以改變體色,幼年時呈藍色,成年後變成紅色。還能利用胸鰭和腹鰭在海床上「行走」。
  • 南極冰川加速融化,發現透明生物,科學家至今不知為何物?
    科學家表示,在沃斯託克冰川湖泊3700米冰層之下,可能就存在著數百萬年前的新物種細菌。為了減慢或者讓冰川融化的速度停止,許多國家已承諾到2050年將碳排放量降至零,儘管澳大利亞最近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季之一,但澳大利亞仍被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拖了後腿。
  • 英漢雙語:在阿塔卡馬海溝-7500米深處,三種新魚類被發現
    科學家稱他們在地球最深處發現了三種新的魚類。這三個物種都是在太平洋智利和秘魯海岸附近發現的。他們深埋在阿塔卡馬海溝——水下7500米。它們被稱為「粉色、藍色和紫色的阿塔卡馬蝸牛魚」。這三種魚類不同於大多數其他魚類。它們不同尋常的身體是為了應對深海的冷水和極端壓力而建造的。
  • 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潛入400米深海也能恆溫
    該報導稱,研究人員發現,月魚即使潛入溫帶和熱帶海洋1300英尺(約400米)深的冷水中,也能保持自身較高的體溫,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溫血魚。韋格納與捕獲的月魚。       汽車輪胎大小的月魚曾因其圓滾滾的銀色軀體而惹人注目。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深海魚令人驚訝的一點:它擁有溫血。
  • 科學家深入8152米海底,發現了一種神秘的魚!
    ,要知道石油、天然氣的替代品可燃冰是從海裡發現的,它是從稱不上特別深的領域發現的,大家不妨試想一下,深海之下到底隱藏了多少的礦產,畢竟海洋面積就已經佔整個地球的七成,只有三成面積的陸地就存在許多礦物資源,更何況深海之下,或許你會好奇深海礦產的容量有多大?
  • 7種不可思議的深海生物,有的竟比恐龍活得久!
    &nbsp&nbsp&nbsp&nbsp宇宙和深海都是人類一直在探索的兩大領域,它們兩者所暗藏的東西還有很多仍然沒有被我們人類所發現。深海作為離我們人類最近的地方,近些年科學家們不斷在深海發現新的物種。
  • 深海發現|一度消失百餘年的「無臉魚」,重現深海海底
    比如我們今天將要講到的「無臉魚」,一種傳說中的物種。消失一百多年的罕見「無臉魚」,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2017年澳大利亞博物館與聯邦科學魚研究組織在一次深海探索考察中,無意間發現了一種「無臉」的魚類,這種魚沒有眼睛,也沒有鼻子。
  • 帶你了解不為人知的深海世界!
    今天這篇文章帶大家了解一下深海的世界!600米,這個區域生活著一種魚叫大鰭後肛魚。腦袋是透明的。這個在日本有一個潛水艇,叫「深海6500」,在1989年的時候就潛到了6500米的深度。在2017年4月的時候,中國一個深海探索小組,在8150幾米的地方發現了一隻白色的魚,緊接著在8月分的時候,日本的小組也在這個地方發現了這種魚,目前呢給這種魚命名為「馬裡亞納蝸牛魚」,這種魚能不能遊到更深的地方目前還不知道,當然了更深的地方有沒有其他的魚也不知道。
  • 魚兒「飛」出水面吃樹上的果子,猴子看呆了,這魚是要成精?
    魚兒「飛」出水面吃樹上的果子,猴子看呆了,這魚是要成精?相信不少小夥伴們都聽說過「魚躍龍門」這個詞,它的意思就是說只要魚兒跨過高高的龍門,就可以化身變成龍,但是這只是人們幻構出來。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人記錄下了這樣一個畫面,魚兒飛出水面吃樹上的果子,猴子都看呆了,這魚是要成精了?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科學家研究發現深海巨口魚嘴部能張開120度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深海巨口魚的一個「進化奇蹟現象」,獨特的頭骨與脊柱連接關節具有超級靈活性,使巨口魚嘴部張開幅度達到120
  • 深海900多米處!科學家發現稀有魚,重約100斤,還有「腿」
    而根據《每日郵報》科學報告指出,美國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稀有魚」,這是經過長達1年的深海生物研究所發現的,從大體的外表上來看,該魚還有「腿」,所以非常的奇怪,應該很多人都沒有見多。,整個魚的身體大約1.5米長,重約50公斤(也就是100斤),科學家稱這個魚叫「fish魚」,又有「深海水餃」的稱呼,從魚的造型來看,是比較善於偽裝的,它一般是在海床上進行活動,這樣就可以完美的偽裝並且發現更大的「魚類」進行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