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鹿原中,「白狼」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符號。他曾在白鹿原附近頻頻出現,讓人們聞之色變。白狼不僅害人,還吃人,是白鹿原上人們心理的巨大陰影。小說中的白靈,小時候即被白狼叼走過,但這位白小姐不僅能虎口脫生,還藉此養成了她膽大如鬥的性格,並走上了革命之路,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其實寫的不是小說,而是歷史。整部白鹿原,就是一部近代史的縮影,故此,書中的人物、事件,都有有所指的,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白狼」,也正是如此。
白狼其實並不是狼,而是人,就是歷史上的「白狼軍」。白狼軍的頭目叫做白朗,因為郎與狼諧音,所以白朗就被人稱作白狼了。
白朗,河南寶豐人,出身於豫西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清末,白朗在被當地地主欺負後,揭竿而起,糾集一幫佃農、刀客、匪徒,打劫了當地的縣令,搶得了30條槍,隱匿於豫西的深山惡水中,走上了反抗政府之路。
很快,清政府倒臺,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粉墨登場,白朗聯合豫西地區的幾股土匪武裝,在豫西打家劫舍,過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瀟灑日子。其時天下大亂,北洋政府一開始無暇顧及白朗,白朗的匪軍逐漸發展壯大,轉戰河南、湖北、陝西各地區,發展成一支3000多人的地方武裝。
看到白朗逐漸壯大,革命黨人黃興親自給白朗寫信,號召他擁護革命,討伐袁世凱。1914年,白朗匪軍連續攻克商城、固始、六安等城池,公然打出了「討伐袁世凱,擁護共和」的旗號,自稱撫漢討袁軍大都督,與北洋政府公然對抗。
袁世凱大怒,免去河南督軍張鎮芳的職務,以段祺瑞代之,督北洋軍王汝賢、範國璋、唐天喜各部,討伐白朗。白朗打打烏合之眾的地方部隊還可以,要對付精銳的北洋軍,那就是自討苦吃了。
在北洋軍的打擊下,白朗被迫西遷,進入陝西。陝西都督張鳳翽不敢怠慢,連忙派軍徵剿。白朗軍最初進展不錯,連續攻克了幾個小縣城。但白朗軍本質上就是一夥流寇,無根據地,流動作戰,後勤補給全靠劫掠,所以,他們的軍紀非常敗壞。
白朗軍在陝西搞得生靈塗炭,所到之處,燒殺擄掠,自然就變成了過街老鼠。在陝西軍民的打擊下,白朗軍節節敗退,被迫流竄回豫西,結果再次遭到北洋軍和駐紮在豫西的鎮嵩軍的迎頭痛擊。
當白朗軍來到寶豐時,部下們人心思變,紛紛以回家探親的名義逃離軍隊,這時候,縱是白狼萬般兇頑,也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了。
1914年7月,白朗被鎮嵩軍張治公部包圍於豫西一個叫三山寨的地方,彈盡糧絕後中槍而死,時年41歲。接到白朗戰死的消息,袁世凱心中的石頭才算落地。
白朗軍在陝西時,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陝西當地人對其深惡痛絕。所以,那個時候,當地就流傳著很多有關白狼軍的傳說。由於信息閉塞,事情傳來傳去就變了樣。而兇惡的白朗匪軍,在人們的眾口相傳下,傳一次就變一個樣,最終就變成了吃人的一群狼了。
不得不提的是徹底打垮白朗軍的鎮嵩軍,鎮嵩軍,原本與白朗軍一樣,也是豫西地區的一支土匪武裝。鎮嵩軍原來的首領叫做王天縱,是一位綠林眾人。
王天縱雖然是綠林眾人,但他卻不是白朗那種惡人,王天縱劫富濟貧,打抱不平,在豫西民眾中有著良好的口碑,人稱「中州大俠」。辛亥革命時,在革命黨人劉鎮華的聯絡下,王天縱的隊伍先是幫助陝西光復,繼而又被河南都督趙倜招安,搖身一變成為了政府軍,王天縱本人也被袁世凱調入京城,做了袁世凱身邊的一名參議官。
鎮嵩軍雖然由匪入官,卻依然匪性不改,這個在白鹿原中也有所體現。白鹿原中到原上盤剝民眾,逼白嘉軒交糧食的軍官劉瞎子,即是鎮嵩軍的頭領劉鎮華。
而白靈和鹿兆海在西安城中救死扶傷,協助「二虎將軍」守城一幕,當時攻城的軍隊,正是劉鎮華的鎮嵩軍。「二虎將軍」即楊虎城和李雲龍(李虎臣)。李雲龍和楊虎城「二虎守長安」,也是民國歷史上的著名歷史事件,陳忠實老先生潤物細無聲的化入小說中,可謂是神來之筆了。
這就是白鹿原。每一件發生的事情,每一個人物,絕不是憑空捏造,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都有歷史原型可查的。所以,我們要說,讀懂了白鹿原,就是讀懂了中國近代史,白鹿原,不愧是一部不朽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