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喜歡讀小說的朋友們都知道,一般按照小說家的慣例,在正文開始之前都會有一段神神鬼鬼的傳說,哪怕是在萬千小說之中位居頂級的四大名著都不能免俗。
比如說《三國》一開場就是一條大蛇詭異的直接出現在了皇宮,還弄得地動山搖,宮殿崩塌;《水滸》則是一出場就是洪太尉無意間放走了道教鎮壓的一百零八魔星;而《紅樓夢》中索性一上來就直接是仙界場景。
至於《西遊記》就更不用說了,因為這本來就是神魔小說,沒有神怪倒是不正常了。
還有《說嶽》中大鵬金翅鳥轉世的嶽飛,《隋唐》中雷神下凡的李元霸。。。那些個大名鼎鼎的作品挨個數過來,十個倒有九個裡面蘊含著種種「超自然力量」。
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舊社會的文化管制,小說家為了避免惹禍上身,都故意把自己的作品引入一些神怪的東西,給人只是「戲說」的感覺;另一方面這些代表著宿命論和鬼神觀的概念,會大大的增加作品的神秘性和傳奇性,自然對書迷的誘惑力更大。
而陳忠實老師所編寫的,以關中一個普通村莊白鹿村中白鹿兩家三代的紛爭為主要情節的《白鹿原》小說之中,同樣也不乏這種神怪——而且非常之奇妙,還是一神一怪,一正一邪,一福一禍,正是白鹿和白狼。
陳老師這樣寫當然不是為了躲避清朝所謂的「文字獄」之類的文化禁錮,而是另有深意,紅塵君就來分別簡單談談。
白鹿——祥瑞之兆——真善美的代表
鹿,這種溫順靈巧的小動物,自從上古以來就被看做是吉祥的徵兆,我們先來看一首詩歌: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一群小鹿「呦呦呦」的邊叫邊跑,然後歡快的啃食著河邊的野菜,而主人家裡面有好朋友要來拜訪,一群人吹鑼打鼓的歡迎著,這是何等溫馨歡快的場面。
而在白鹿原上,這白鹿還有著更加神奇的寓意,早年這村子據說就是因為有了白鹿才開始繁榮,當時的族長就建議把村民改為白鹿村,並通過家族會議讓老大一支全部改姓「白」,老二的一支則改姓為「鹿」,兩姓人合祭一個祖先,合用一個祠堂。
而且當時還立下了鐵則,他們的繼承權也效仿皇族規矩,由嫡長子的白家子孫世代繼承,永世不變,從此白鹿村才愈加興旺發達。
而這一代的族長白嘉軒的命運轉折點也和白鹿不無關係,他在六娶六喪後欲尋陰陽先生攘治的路上遇到一株神奇的植物——「粉白色的蘑菇似的葉片」,「嫩乎乎的同樣粉白的杆」,「那杆兒上綴著五片大小不一的葉片」,這些特殊之處都讓白嘉軒覺得這絕對不是凡物。
然後他就福至心靈的去請教村裡的聖人——也就是他的姐夫朱先生,得知是「白鹿」精靈的顯現後,他堅定的認為這是白鹿神靈對他的眷顧,於是千方百計地拿自己的天字號好地來和鹿子霖交換,並把先人的亡靈轉葬在這塊風水寶地裡。
鹿子霖自然大喜過望的答應了,但沒想到從此之後兩家的風水命運卻是發生了逆轉,本來順風順水的鹿家開始諸事不順,而白家卻是青雲直上——尤其是一連生了兩個男娃再加一個女娃,硬是壓倒了鹿家的兩個,這在那個極其重視子嗣的年代,遠比金銀財寶更讓人羨慕。
而這,白嘉軒全部都歸功於白鹿神物的庇佑,對此我們無法簡單的用「迷信」或者「愚痴」來形容,就算是現如今很多成功人士也對風水等等深信不疑(包括香港的幾位著名富商),我們最多只能說白嘉軒這是得到了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其成功一部分歸結於運氣,另一部分則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吧。
但不管怎麼說,白鹿村的村民們,對於白鹿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卻是可見一斑的了,對他們來說,這白鹿就是他們白鹿村的圖騰也絲毫不為過。
白狼——亂世之徵——天災人禍的象徵
上面談完了白鹿,我們再來聊聊白狼。
在農耕文明為主的我國的封建社會,狼自然屬於非常不受歡迎的種群——尤其這種動物兇殘,冷酷,團結,堅毅,狡猾,能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也許單個戰鬥能力遠不如虎豹熊等猛獸,但若團戰的話,狼群足以滅掉任何競爭者。
因此,在強悍的草原遊牧民族之中,有許多都是以狼為圖騰,在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紛爭戰鬥的幾千年裡面,那繡著狼頭,來去如風的遊牧軍隊的戰旗,不知道給相對平和的農耕文明下生活的百姓們帶來了多少的噩夢,元朝甚至直接掌管了中原大地近百年。
所以在漢族的文化當中,自然很難給狼好臉色看了,比如同是《詩經》的這一首《狼跋》。
《詩經.國風.幽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几几。」
這裡就用狼的醜態來反襯「公孫」王族的瀟灑和從容,可見從西周開始,狼就不受廣大民眾們歡迎了。
而在白鹿村同樣如此,第一次是在「反正」之後,白鹿原上突然出現了一頭恐怖的白狼,「那是一隻純白如雪的狼,兩隻眼睛閃出綠幽幽的光。白狼跳進豬圈,輕無聲息,一口咬住正在睡覺的豬的脖子,豬連一聲也叫不出,白狼就撮著嘴吸吮血漿,直到把豬血吸乾順盡,一溜白煙就無影無蹤地去了。」
這隻幽靈一般神出鬼沒的白狼給村民們帶來了極大的恐慌,而面對這種天災,鹿子霖也全力支持白嘉軒,一致同意修圍牆來抵禦這隻兇殘的怪物。
全體村民對此決定都是一口答應,而且熱情甚至超過了族長和工頭,大家都自發的要求加班加點,日夜不停,人停夯不停,一定要最快時間內把圍牆修好,以守衛他們的家園不受侵擾。
而且圍牆修好之後,村裡十六歲以上的男人們都老少搭配分成巡邏小組,夜夜放哨,有一夜白狼真的來了,卻被值夜的人放了一槍給驚退了,從此再無音訊。
其實,這裡的白狼並不單單只是一隻「野獸」,它其實代表了兇殘,險惡,醜陋的一切外在敵人,而白鹿村的全體村民在族長的帶領和族規的武裝之下,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將這個外敵擊敗不說,還增加了全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他們不會畏懼任何外部的困難。
紅塵君說
綜上而述,我們就會明白,這白鹿和白狼,其實並非僅僅只是兩匹動物,而是有著豐富的蘊含。
在當時的農耕文化之下,對於白鹿村的全體村民們,白鹿代表了吉祥美好,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子孫滿堂等一切美好的願望,相反白狼則代表了兇殘,狡詐,無恥,惡毒等一切假醜惡的災難。
而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族長的帶領下,在祠堂和族規的加持和武裝之下,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的勤奮耕種以迎接吉祥,頑強抗爭以驅逐醜惡,就算遇到再大的艱難險阻,天災人禍,他們也不會放棄。
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更是不知道有多少「白鹿村」,更不知道有多少村民們,都是這樣一邊面對「白狼」的威脅,一邊心懷對「白鹿」的憧憬,這樣一步步的從上古的蠻荒時代艱難而沉重的走了過來。
而這,才是「白鹿」和「白狼」背後所代表的的真正內涵,雖然自從建國後我們逐漸脫離了農耕文明,改革開放後更是生產力飛速發展,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北上廣深也都成為了放置於世界都是超一流的大都市。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祖先和先輩們,從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在無數「白狼」的威脅和襲擊中,仍然心懷對「白鹿」的嚮往,這才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走到了今天。
而這,才是我們華夏文明炎黃子孫最引以為豪的精神和財富,只要我們能夠一直帶著它,不管將來遇到什麼困難,我們也勢必能夠克服之。
參考文獻:
《白鹿原》
《詩經》
《禮記》
《狼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