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我們以為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它原本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它是怎麼演變成,我們現在的認知了。
我們都只知道「得饒人處且饒人」,卻不知它的上一句有多霸氣。
這句話,最初是出自《唾玉集》,全文如下: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根據《唾玉集》記載,這首詩其實是,出自一個棋藝高超的道士。典故如下:
傳聞,曾經有個道士很擅長下棋,自從他出山之後,就沒有遇到過,真正能敵他的對手,並且和別人下棋的時候,他總是讓別人先走一步,更不會咄咄逼人,而是能夠,饒別人一點,就儘量饒他人几子;這裡的「饒」字其實是在下象棋時,「讓」別人的意思。
就這樣,老道無論是棋藝,還是棋風,都深受世人稱讚。
後來這個道士死在褒信縣,死前他曾委託,村裡的一個老人,為他辦理後事;幾年後,這個老人遵照,囑託為道士改葬,可打開墳墓,見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
這事傳開以後,世人都認為老道不是凡人,可遺憾的是,老道留下的信息實在太少了。
而這首詩,正是他留在世間的,唯一作品。因為詩的前一句不好理解,而「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字面通俗易懂,於是人們,便謹記了後面這一句;並把它作為,待人的傳統美德,永久流傳了。
其實「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這兩句是寫明了老道的棋藝之高。
在古代「爛柯」指的就是下棋對弈。
「真訣」就是下棋的法門。
「妙通神」三個字,這是對自己高超棋藝的自信。
「幾度春」寫出了本人的感慨,也領悟到了下棋的真諦。
這裡的「爛柯」也有個典故,講的是圍棋,是出自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是說「西晉時期,王質進山伐木,見幾個童子在下棋,等到棋下完了,王質發現自己斧頭的,木質斧柄早已腐爛。
正所謂,「山中一日、世上百年」,大概便是如此了。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一直被流傳至今。
現在我們來分析下,前一句「自出洞來無敵手」是多麼的霸氣,給人一種獨孤求敗的感覺。
而接下來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卻讓人感受到了,真正的王者風範;就是因為,有了前一句的霸氣,才更加突出老道的寬容、謙虛的美好品質。
你想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他,明明有高傲的資本,可是他卻願意退讓,這樣的風度,怎能不令人欽佩。
但是好人也不是隨便做的,「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前提是:「實力強大到無敵手」,得要先有「無敵手」,而後才有資格「饒人」。
就是說,你得有把對方,隨意捏圓搓扁的能力,才能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碰到誰,你都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大家只會認為,你是個軟柿子,人人都會來,踩你一腳。
而且作者原意是:當無生死利害關係時,你有遠超對手的能力,那麼能放對手一馬的時候,就放他一馬。
由此可見,自己要有能力,才會幫助到別人,也會饒恕別人。
而現在一般流傳的,只有後半句,並且意思曲解成:「任何時候,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能放對手就放」,這意思,跟作者原意完全扭曲了。
那麼這首詩,最出彩的後兩句,如果你讀懂了就會受益一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