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原來記憶被「吃掉了」!這項重大發現登上Science

2020-12-07 健康界

記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類研究最多的腦功能之一。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一個重要腦區。在這裡,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科研人員發現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是記憶提取的「發動機」,印跡細胞間的突觸聯繫是儲存記憶的「倉庫」。

海馬腦區中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消退的呢?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谷巖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與技術跨學科研究所王朗課題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為第一作者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且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並且依賴於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

   

遺忘被「遺忘」了

記憶與遺忘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不可分割。但是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對人腦記憶的產生、儲存、調取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研究也比較深入,但對於遺忘這一現象關注的就不是很多。就算是討論記憶丟失的原因,也多是從記憶存儲和調取過程中出現問題這個角度來考慮。

 

遺忘被「遺忘」了。不過,谷巖倒是對這個問題很好奇,他開玩笑說:「我自己記性差,所以對遺忘方面的研究很感興趣。」

如何算出記憶保留了多少?課題組在小鼠記憶遺忘實驗中用的是經典的條件恐懼記憶行為學模型。

 

條件恐懼記憶行為學模型

  

科研人員通過在一個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在35天後,讓受過電擊的小鼠再次重返這一場景中,看小鼠是否會回想起電擊的痛苦進而表現出害怕。

「這個行為學範式本來是用來檢測恐懼行為的記憶的,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是遺忘」,谷巖介紹,正常的小鼠對於環境總是充滿好奇四處活動,但是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它就會因為害怕而呆在那裡不動(即freezing狀態),「我們就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於靜止不動的時間,來衡量小鼠記憶保留的情況。」

圖:記憶的遺忘隨著時間而逐漸發生。研究人員發現,訓練35天後,小鼠freezing的時間顯著低於5天時的檢測結果,表明時間越久,記憶的遺忘越顯著。

 

像「探案」一樣做研究

從小鼠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記憶在海馬中提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編碼這些記憶信息的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通過標記記憶印跡細胞,研究人員發現,遺忘的同時伴隨著印跡細胞的激活率的下降。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研究人員關注到大腦中的另一種細胞——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約佔大腦細胞總數的10-15%左右。此前科學家已經明確,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主要免疫細胞。當大腦受傷感染,細菌進入皮層後,小膠質細胞作為重要的「防衛兵」負責「抵禦殺敵」。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不僅參與神經系統的免疫調控,而且對於神經系統發育、神經元活動以及神經環路功能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研究人員特異性地清除了腦內的小膠質細胞,發現不僅遺忘被抑制了,同時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率的下降也被抑制了。「這個發現其實非常偶然,我們將清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記憶的形成和提取、焦慮等,但結果對記憶遺忘的影響非常顯著。」去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的恐懼反應要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處於靜止狀態的時間是對照小鼠的2倍多。為此,課題組繼續深入開展實驗,並發現當清除小膠質細胞時,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不再出現明顯的下降。

圖:清除小膠質細胞抑制了遺忘。

A-B:用CSF-1抑制劑PLX3397(PLX)特異性清除小膠質細胞後,小鼠的遺忘被抑制了。

C-D:PLX抑制了伴隨遺忘的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

既然小膠質細胞確實影響了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並導致了遺忘,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引起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呢?是不是通過破壞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呢?此前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能夠清除嬰幼兒大腦發育中過多的突觸,並調節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動態變化。那麼在成年的大腦中,小膠質細胞是否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呢?

因此研究人員繼續破案,通過免疫染色和高解析度成像,他們發現海馬的小膠質細胞「肚子」裡,存在著突觸特異性的成分,如位於突觸前的synaptophysin分子和位於突觸後的PSD95分子,並且與小膠質細胞中的溶酶體共定位(共定位:兩個蛋白位於同一空間位置的細胞學佐證),表明成年海馬中的小膠質細胞仍然具有「吃掉」突觸結構的能力。當抑制小鼠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時,記憶的遺忘被顯著阻斷。這些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通過「吃掉」突觸而介導了遺忘。

圖:在小膠質細胞中發現了突觸特異性成分,如突觸前蛋白synaptophysin(Syn,A)和突觸後蛋白PSD95(B),並且與小膠質細胞的溶酶體標記物Lamp1共標。

 

遺忘的機制始於分子的「導航」

研究人員發現,記憶在印跡細胞組成的這條「公路」上激活傳遞,這其中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突觸不僅是公路間相聯繫的「橋梁」,而且也是儲存記憶的「倉庫」。小膠質細胞就像是「拆遷隊」, 把「橋梁」給拆掉了,儲存在其中的記憶信息也就無法繼續傳遞下去,最終導致了記憶遺忘。

那麼具體是什麼分子機制讓本來是大腦「防衛兵」的小膠質細胞「兼職」成為了「拆遷隊」了呢?研究人員通過高解析度顯微鏡發現補體分子C1q不僅與印跡細胞的一些樹突棘共定位,還與PSD95一起存在於小膠質細胞溶酶體中,這提示補體信號通路可能介導了小膠質細胞對記憶印跡細胞突觸的清除。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發現在印跡細胞中阻斷補體信號通路可以十分有效地抑制記憶的遺忘和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而C1q-補體信號通路就像是獵人的小狗,尋找並在記憶印跡細胞的一些突觸做上標記,這樣小膠質細胞就像有了導航圖一般,可以瞄準目標展開攻擊,一吃一個準。

 

「複習不易忘」有了科學依據

生活中的一個常識,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假如總是複習,就不容易遺忘,而不去複習的話很快就會忘記。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課題組特異性地在記憶痕跡細胞中導入了藥理遺傳學受體,通過注射藥物CNO後,可以選擇性抑制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讓它們沒有那麼興奮。這個時候研究人員發現,記憶的遺忘被加速了,就像不複習就容易遺忘。而這種加速的遺忘也可以被清除小膠質細胞或者阻斷補體通路所抑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複習就是讓記憶印跡細胞和相應的突觸聯繫更加活躍,好像把突觸這座橋梁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一樣。而如果不複習,「橋」就會年久失修,就會被小膠質細胞這個「拆遷隊」識別並拆除。

相關焦點

  • 男人就是比女人更健忘
    這項發表於《腦、意識與計算心理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無論處於什麼年紀,男人都會比女人更健忘。  在此項研究中,挪威科技大學喬斯坦·霍爾曼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對37405名男性和女性被試的信息進行了分析。這些被試選自挪威一項縱向人口健康研究的樣本庫,其年齡均在30歲以上。
  • 新發現:原來老人健忘並不是痴呆!令人驚喜!你別還不知道!
    > 48歲的穆女士說她原來記電話號碼過目不忘,但現在要想一個人的名字恨不得把通訊錄翻遍。 楊淵教授發現,不少像穆女士這個年齡段的人,有老人要照料,孩子學業未完成,家庭壓力大,而此時體力精力已明顯不如年輕人,但在單位工作壓力並未減輕,仍要和二三十歲的人一起拼著幹,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情緒。 「焦慮會影響認知功能,因此,治療原發的焦慮和抑鬱才是根本。
  • DRD2基因變體或會引起人健忘
    新的研究表明,日常健忘可能是由於某種基因變異引起的,為那些經常丟鑰匙、忽略細節或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的現象提供了一種遺傳學的解釋波恩大學的研究員和這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馬丁·露易特博士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道。這種現象的聚集出現表明他們有遺傳基礎,他解釋說。  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科學快報》上,著重研究了所謂的多巴胺D2受體基因或DRD2。據研究人員介紹,每個人都有兩種不同的基因,分別用基因編碼字母C(胞嘧啶)或T (胸腺嘧啶)表示。
  • SCP-634健忘金魚,盯著它看你就擁有和魚一樣的記憶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星空極冰,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的SCP-634健忘金魚。SCP-634健忘金魚的外貌和發現SCP-634健忘金魚是一條普通的成年金魚,長度約為7CM左右。SCP-634健忘金魚於康乃狄克州被發現。
  • 健忘不是笨!研究證實:忘東忘西的人,其實是天才!
    一點點小事卻記不住,然後被別人碎念嫌棄,其實健忘不是缺點更不是笨,日前就有研究針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原來忘東忘西的人才是最聰明的,委屈了這麼久終於還給我們公道啊!健忘的人會選擇性記憶日前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研究教授Blake Richards表示,健忘的真正目標是一種「記憶優化」的過程,也就是健忘的人會選擇重要的事情去記憶,而一些瑣碎的生活小事就不會進入腦海佔空間了。
  • Science最新發現:睡眠δ波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δ波並不像科學文獻幾十年來所描述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休息時靜默期的產物。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Science:海馬體之外還有形成記憶的新系統
    2017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直到現在,海馬體仍然被認為是與形成和喚醒記憶有關的最重要腦部區域,其他區域只起到次要作用。但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腦部的內嗅皮質區域在其中發揮著新的獨立作用。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鼠的內嗅皮質能夠進行運動記憶的重放不需要經過海馬體。當空間記憶形成,內嗅皮質區域的細胞特別是網格細胞會發揮導航系統一樣的作用。它們為海馬體提供位置信息並提供一些動物移動距離和方向的提示,大鼠通過海馬體內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編碼位置和移動信息。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愛因斯坦:一個人愛吐舌頭的、「健忘」的科學怪人
    愛因斯坦:一個人愛吐舌頭的、「健忘」的科學怪人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成就令人矚目,比如他創立狹義相對論、提出光子假設、解釋光電效應、創立廣義相對論等等。44歲,發現了康普頓效應,解決了光子概念中長期存在的矛盾。愛因斯坦是個科學巨匠,他熱心慈善、反對戰爭、關注教育,他還曾訪問中國的上海和聲援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七君子」(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裡七人)。除此之外,他還會拉琴、能寫詩、懂哲學!
  • Science被爆學術不端 | 重大發現,火山爆發可以阻止地震,原來都是假的
    京都大學根據京都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可知,京都大學發現第一作者林愛明犯下了學術不端行為,包括偽造數據和抄襲。 學校建議林愛民撤回這篇論文,並表示他將面臨制裁,而他的共同作者卻免於了相關的指控。另外,Science的主編Jeremy Berg也談到我們最近了解了這項調查,並一直在積極嘗試獲取有關信息,以準備發布「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點擊閱讀)。 我們今天早上(2009年3月26日)被告知有關新聞發布會。 我們近期會採取一定的方式,去關注這個事件。
  • Science重磅新發現:這個腦區也能影響記憶
    到目前為止,海馬體被認為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的腦區,其他區域只作為輔助。然而,1月1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稱為內嗅皮層的腦區在記憶中起著新的獨立作用。 由奧地利科學技術協會(IST Austria)的 Jozsef Csicsvari 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在大鼠中,內嗅皮層重現與海馬體輸入無關的運動記憶。
  • 日常健忘?研究發現有氧運動促進血液流向大腦 可提高記憶力還有益...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潛在的關鍵過程:鍛鍊可以促進血液流向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兩個關鍵區域。該研究繪製了一年有氧鍛鍊後大腦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表明,這種血液流動甚至可以幫助有記憶問題的老年人改善認知能力。科學家稱,這一發現可能會指導未來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中國研究又登上了Science雜誌封面!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解讀這項研究前,我們先來補充一些基礎知識。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S蛋白與人體ACE2 蛋白的結合。準確地說,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
  • Science:重大發現!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 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動物研究發現在學習後的記憶鞏固階段,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消除大鼠海馬區的尖波漣漪會明顯地損害大鼠的空間記憶(Girardeau et al., 2009)。 嚙齒類動物的空間位置記憶研究發現,小鼠走迷宮後清醒狀態下,尖波漣漪產生的同時,表徵空間信息的海馬位置細胞按照位置順序依次放電,即回放學習過程(圖4)。
  • Science:重大發現!多種精神障礙存在著基因重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中國中南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一些相同的物理特徵,特別是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的模式。他們還查明這些精神障礙中的基因表達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 重大發現!現代企鵝原來都來自地球遠古的失落第八大洲!
    重大發現!現代企鵝原來都來自地球遠古的失落第八大洲!事實上,最近的一項發現讓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所有現代企鵝都可能是西蘭蒂亞洲古代鳥類的後裔。新發現的一種滅絕企鵝的化石為古代企鵝和現代企鵝之間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缺失聯繫。上個月,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紐西蘭北島發現了一組保存完好的化石,化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萬年前,化石包括一塊頭骨和一塊翼骨。
  • 魚的記憶只有7秒?專家表示別被騙了,它們可能是「記憶大師」!
    魚的記憶只有7秒?專家表示別被騙了,它們可能是「記憶大師」!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人出現健忘的情況。這種現象似乎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比如當我們出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忘記自己是否鎖門的情況。在醫學上,這種現象是一種輕微的「健忘症」。
  • 日本東北大學《Science》:形狀記憶合金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記憶合金在變形後可以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使得它們在各種特殊的應用中都很有用。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超彈性行為始於臨界應力,臨界應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溫度依賴性是其共同的特點,經常限制了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