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小視野成像的同軸光的改善應用

2021-02-24 CST視覺光源

  

一、引言

同軸光,在機器視覺中是一類應用很廣泛的光源。同軸光常用於高反光物體表面檢測,比如晶片及矽片表面破損檢測,LED外觀缺陷檢測等。從作用上講,同軸光可以消除物體表面上不平整造成的陰影,均勻照射到物體表面,反射回相機,從而採集出一幅均勻性好,對比度高的圖片。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經常發現視野做得比較小(鏡頭放大倍率2倍或2倍以上)的時候,相機採集的圖片模糊、鏡頭完全對焦不上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CST技術團隊找到了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其原理是通過優化同軸光分光鏡的光學性能,改善光源內部的透射、反射與折射參數,達到了同軸光在小視野高清晰成像的效果。

二、同軸光成像案例對比

檢測視野:2.30mm*1.44mm。

 

  

圖1 普通同軸光效果

圖2 高清晰同軸光效果

檢測目的:輪廓定位。

檢測視野:2.30mm*1.44mm。

圖3普通同軸光效果圖

圖4高清晰同軸光效果圖

檢測目的:Mark定位。

檢測視野:2.30mm*1.44mm。

 後記:此同軸光主要應用於小視野情況下的成像。隨著機器視覺的發展,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成熟,對光源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CST作為一家有著十多年的視覺經驗的光源企業,在光源這一塊始終走在行業的前列,對業內一些難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創新無止境,CST團隊仍將持續關注客戶與行業訴求,用專業、專注成就客戶價值。

東莞康視達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東莞(公司總部)

電話:0769-27280087

傳真:0769-27280097

郵箱:cstmv@cstmv.com

官網:http://www.cstmv.com

地址:東莞市東城區大井頭路239號洋富創富中心二樓 

相關焦點

  • 同軸度的詳解及應用
    本文主要對同軸度進行講解,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同軸度主要應用在軸類零件中對中線的相對關係上,其實,同軸度慢慢的被位置度所替代,在ASME14.5-2018版本中,同軸度已經不體現了,直接用位置度來替代同軸度的關係應用。
  • 微流體 微液滴動態高速成像顯微系統
    高速視頻拍攝比常規的靜態成像需要更多的光,由於曝光時間更短,照明的光效至關重要。同軸入射光和透射光均可用於液滴動態記錄。對於微流體成像而言,迄今為止,光效方面表現最佳的是透射光。然而,帶有不透明底基的晶片或安裝在溫度調節平臺上的晶片只能用同軸入射光成像。因此,使用大功率LED照明十分必要。根據不同應用需求,用戶可自由選擇LED光源的色溫(波段),包括紫外光、白光、近紅外等選項,亦可選用HMI光纖螢光燈。
  • 應用材料公司推出光刻空間成像技術
    近日,應用材料公司宣布推出Aera2™ for Lithography系統。此外,Aera2™ for Lithography系統可以延長光掩膜的壽命並提高整個光刻區域的生產力。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0001.htm  應用材料公司資深副總裁、矽系統事業部總經理Tom St.
  • 射頻同軸連接器型號和應用環境
    工作頻率0~11GHz,可配接3~12mm軟、半柔和半剛性電纜,精密型N頭甚至被應用到18GHz環境,典型的應用場景有區域網、測試設備、衛星等。(2)C系列是concel研製成功的,它採用內卡口方式連接,內部公稱尺寸,工作頻率等與N系列相同,但沒有N系列通用。
  • 基於雙錐同軸饋電的吸頂天線優化設計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同軸饋電微帶天線的室內移動通信設計,在吸頂天線的基礎上,優化天線的性能,完成信號的收發和速度的平滑處理。通過設置天線的物理特性,獲得更多的增益,提升其發射性能,且不需要在電流上做更多複雜的處理。
  • 網絡應用中的低損耗同軸線纜的知識詳解
    打開APP 網絡應用中的低損耗同軸線纜的知識詳解 佚名 發表於 2020-04-16 11:08:25 為了減少此類信號損失,除非能夠縮短線纜長度,否則只能通過低損耗或超低損耗同軸線纜將接入點和放大器與天線連接。 同軸線纜雖然是常見的信號線纜類型之一,然而由於其性能穩健且極適合於長距離信號傳輸,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同軸」一詞源於線纜內導體與外屏蔽層同軸這一物理結構,而「低損耗」一詞是指同軸線纜隨傳輸距離的增大,信號衰減程度(損耗)相對較低這一現象。
  • 3D成像方法--- 雙目視覺、雷射三角、結構光、ToF、光場
    雷射雷達按照實現方式分類有:機械式、混合固態、基於光學相控陣固態 、基於MEMS式混合固態、基於FLASH式固態等。結構光三維視覺是基於光學三角測量原理。光學投射器將一定模式的結構光透射於物體表面,在表面上形成由被測物體表面形狀所調製的光條三維圖像。該三維圖像由處於另一位置的攝像機探測,從而獲得光條二維畸變圖像。
  • 再見 同軸電纜:三網合一下的光進銅退
    其實,我最早的文章標題是「再見 同軸電纜」,說的是光進銅退,由於光進銅退導致家庭中同軸電纜的落幕,應該是比較明確的。有人說,同軸電纜也能支持寬帶數據業務,所以不至於被淘汰,那我得說,雙絞線和5類線也可以支持寬帶數據業務,但是與光纖相比,尤其是與PON相比,這些家庭中的信息接入途徑統統都處於下風。
  • 融智生物質譜——讓MALDI質譜成像惠及更廣泛的用戶
    作為質譜領域最具前景的技術之一,質譜成像技術現已經成為儀器廠商、科研院所的重要關注焦點,預測未來市場爭奪也將日益激烈。融智公司是MALDI質譜成像技術方面的後起之秀,目前新推出了其質譜成像系統QuanIMAGE。為提升用戶對質譜成像技術、應用的了解,促進質譜成像技術的推廣應用,儀器信息網特別邀請融智公司對其質譜成像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 同軸電纜接頭製作
    一、常用電纜介紹(一)、 SDH常用同軸電纜的介紹目前SDH光網絡中常用同軸電纜有:SYV-75-2-1、SFYZ-75- 2-1、SYFVZ-75-1-1、SYV-75-2-2、 SFYZ-75-2-1、 SFYFZ-75-1-1等。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顯微技術12個撰稿 | H (哈工大 博士生)大腦作為人體作為複雜的器官,是人類一切行為和意識的來源。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剛剛經歷起步,其複雜程度讓眾多學者望而卻步。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除了被批評為過於簡化通過複雜的成像儀器捕獲的複雜腫瘤的幾何形狀外,還對此類標準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例如在骨性病變的情況下,並未導致化療(已證明可改善生存率)由RECIST測量的影像學反應。然而,基於人工智慧的監控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捕捉到大量不同於人類讀者測量的圖像特徵。
  • 未來家庭接入光纖難成主流 同軸電纜最佳
    廣電的最後一公裡仍然是同軸電纜接入,而電信系的最後一公裡,正在向光纖接入高歌猛進。  毫無疑問,同軸電纜和光纖已經成為家庭數據接入的重要角色。在光進銅退的政策推進之下,新浪創事記專欄作家孫宇彤認為已經到了跟同軸電纜說再見的時候了,並撰寫了《再見,同軸電纜:三網合一下的光進銅退》一文。對此,筆者只能說這位專家並不了解電信系和廣電系,更沒有相關行業的基層工作經驗。
  • 淺談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的區別及使用
    另外,同軸電纜在監控系統中傳輸圖象信號還存在著一些缺點: 1)同軸電纜本身受氣候變化影響大,圖象質量受到一定影響; 2)同軸電纜較粗,在密集監控應用時布線不太方便; 3)同軸電纜一般只能傳視頻信號,如果系統中需要同時傳輸控制數據、音頻等信號時,則需要另外布線; 4)同軸電纜抗幹擾能力有限,無法應用於強幹擾環境; 5
  • 機器視覺成像中的光偏振技術
    視頻和機器視覺系統依賴於電子成像儀,這些成像儀通常顯示從8位到12位的信噪比。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雖然陶教授和王教授在二十年前就已經預測如果入射光足夠強,SPR是可以檢測到單個蛋白分子的,但是由於傳統SPR顯微鏡探測的是反射光,背景光比較強,而目前的高速相機即使在百瓦每平方釐米強度級別的入射光照射條件下也已經過曝。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同軸電纜狀碳納米管基有源纖維,可實現高電容和穩定的超級電容器
    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Coaxial Cable‐Like Carbon Nanotubes‐Based Active Fibers for Highly Capacitive and Stable Supercapacitor」研究合成了基於同軸電纜的碳納米管(CNTs)有源纖維,以實現高電容性和穩定的超級電容器。
  • 西南石油大學《Adv.Mater.Interfaces》:同軸電纜狀碳納米管基有源...
    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Coaxial Cable‐Like Carbon Nanotubes‐Based Active Fibers for Highly Capacitive and Stable Supercapacitor」研究合成了基於同軸電纜的碳納米管(CNTs)有源纖維,以實現高電容性和穩定的超級電容器。
  •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佚名 發表於 2020-03-16 10:11:24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人類說要把物體的溫度圖像化,於是就有了紅外熱成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