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未來終於來了。美國內華達當地時間 2017 年 1 月 3 日晚上,法拉第未來 在 CES 正式開始的前一天,發布了該公司的首款量產車 FF 91。
發布會開始前,法拉第未來的公關人員就早早將會場中間位置第一排的美國當地汽車媒體「請」到後面,把座位留給「請」來的中國媒體人 。從「雙請」這個細節不難發現,法拉第未來的公關對這次的媒體發布可以說非常非常重視,在一擲千金的拉斯維加斯,法拉第未來招待媒體的手筆怎麼也不會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家不久前剛被曝出「帳上的錢只夠花到 2017 年 3 月份」的公司。
和之前舊金山發布會上用中文在現場講話不同,賈躍亭本人在發布會上用英文進行了演講,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對美國市場的重視。雖然賈躍亭的英文演講偶爾會令場面略顯尷尬,時不時聽到「局部笑聲」,但是現場觀眾也的確感受到了賈躍亭的真誠。
最重要的是,法拉第未來這次沒有和藕斷絲連的「兄弟公司」樂視汽車一樣只拿 PPT 說事兒,而是把實車開出來了。
紙面數據
法拉第未來 FF 91 這款車的紙面數據在網上已經有很多了:馬達功率峰值 783 kW / 1050 HP,0-60 mph 加速 2.39 秒,續航裡程 378 英裡,55 mph 巡航速度下的續航裡程超過 480 英裡。法拉第未來在向觀眾「具像化」這個數據的時候,直接用燒汽油的豪車法拉利、賓利對標,這種做法不言而喻。
但法拉利、賓利是已經可以買到手的,法拉第未來 FF 91 的「紙面數據」並沒有投產,也沒有經過用戶檢驗,實際情況如何還很難講——這不是在故意「黑」FF 91,過度吹捧任何一款產品的「紙上數據」的做法,對於媒體來說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但是從法拉第公布的「紙上數據」來看,FF 91 的確要比特斯拉 Model S 略好一點。
「新物種」
因為和樂視汽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法拉第未來不提「生態」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法拉第未來的宣傳「話術」上,除了「生態」之外,「新物種」是一個不斷被拿來灌輸給受眾的概念。但是如果我們仔細來看法拉第未來所謂的「新物種」這個概念的話,其實更多是各家汽車廠商在科技智能領域探索的一個整合。
回顧一下過去兩年美系與德系車企發布的智能駕駛概念車,許多功能設計都在法拉第未來 FF 91 上能夠看到。與其說是「新物種」,不如說是「混合物種」,一個是因為並沒有任何新的概念,另一個是因為「混合物種」FF 91 可以看做是一部混合了不知道是否能真正實現的概念車功能的「量產車」。
至少在發布會現場,由賈躍亭本人負責演示的 FF 91 輕觸一按自動入場的功能,宣告徹底失敗。
法拉第未來的未來
在談及這個話題之前,筆者需要再強調一遍——過度吹捧任何一款產品的「紙上數據」的做法,對於媒體來說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本文不會採用法拉第未來公關發給媒體的諸如「續航超700公裡,加速僅2.39秒,FF 91這個『新物種』超乎想像」以及「獨特外觀設計震驚世界 FF首款量產車FF 91全球首發」之類的標題。
換句話說,FF 91 在真正投入市場被檢驗之前,從目前來看,這款車型的發布對於該公司的未來前景,並沒有本質上的影響——這是筆者個人的判斷。官司纏身、醜聞頻發的法拉第未來,僅靠一次圍繞還未投產的樣車做文章的發布會,並不解決太多問題。
但是的確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首先,在公關宣傳上,對於某些不了解智能技術的汽車界群體和不了解汽車技術的科技界群體來說,樂視的「跨界」思想發揮了不少作用,起碼汽車界說不出來這東西的智能技術方案哪裡有問題。其次,在融資方面,有一輛未投產的量產車樣車大大有助於增強投資人的信心——尤其是考慮到投資人往往都是樂觀主義者這一點。
也就是說,FF 91 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法拉第未來「資金緊缺」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的確如某些媒體所說是存在的話。
真正的未來是什麼?
調侃一點地講,FF 91 所展示的一切智能互聯功能,我國國產自主品牌榮威 RX5 幾乎全都有。汽車行業的未來,在車這個層面,各家做得都非常多了。通俗一點說就是,「坑都佔得很滿了」。但是所謂的智能出行的願景,特別是以「無人駕駛」為概念的炒作題材,到底能不能實現?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實現?是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還是沒有一家能夠給出完全肯定回答的問題。
今年初,和矽谷科技界的接觸已經讓筆者隱約感到,今年要推的科技熱點是汽車。曾經的科技熱點「可穿戴設備」和「AR/VR」都已經或多或少地失敗了,2016 年特斯拉和谷歌兩家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事故,尤其是特斯拉車主使用 Autopilot 致死的事件,讓本來吹得好好的「智能汽車」概念一下子跌落谷底。2017 年,仍舊在資本寒冬的科技創投界,仍舊不會放過「智能汽車」這根救命稻草。
而一旦「智能出行」的宏大願景無法及時到來——並不是沒有這個可能——科技界的麻煩會很多。那個時候,法拉第未來這家公司的可就不好說了,而今天在發布會上風光的 FF 91 也只不過是這個產業發展歷史大背景下一個試錯的「小產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