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不掃」開啟文明之美模式

2020-12-04 瀟湘晨報

進入初冬時節,全國各地的樹木紛紛開啟落葉模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過去馬路上的落葉很快就會被人清掃。但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12月1日《科技日報》)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11月10日,上海市公布了2020年城市落葉景觀道路一覽表,13個區、41條道路將陸續開啟「落葉不掃」模式。除了上海,在北京、西安、長春、青島,也都有「落葉不掃」的做法,讓美景長留。

開啟「落葉不掃」模式,是一種文明之美模式。「秋風掃落葉」,環衛工人清掃落葉時,是幾十年一貫制的常態化潛規則。然而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開始嘗試在一些較寬、有特色景觀的落葉景觀路街上「不掃落葉」,在不影響道路暢通的情況下,保留落葉到入冬。這一做法不僅很受市民歡迎,也受到網友點讚,更是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借鑑。垃圾變裝飾,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落葉不掃」開啟文明之美模式,值得點讚叫好!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文明管理。諸如,入秋之後,常綠的冷杉和雲杉依然是綠色,高大的樺樹、楊樹葉子慢慢變得金黃,紅楓的紅葉穿插其間,五色百木園吸引了很多市民。為此長春「不掃落葉的大街」成為長春市民賞秋的新晉「打卡」地。

開啟「落葉不掃」模式是一道最美的文明風景。深秋時節,凌空飛舞的落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宋代範仲淹《蘇幕遮·懷舊》云:「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眾所周知,樹有根也有葉,沒有樹葉,也就不叫樹了。落葉是一種自然現象,一般秋天,大部分落葉植物、樹木開始落葉,葉子枯黃、捲曲,從樹上落下,隨風飄舞,也代表深秋後,冬天即將到來。「落葉知秋」,色彩斑斕的落葉讓城市顯得秋韻十足,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最好禮物,令人嚮往令人陶醉。

城市管理的主題不再僅僅是乾淨整潔,更注重以人為本,讓市民享受城市。已成為共識。開啟「落葉不掃」模式,彰顯城市管理的智慧,以人為本的創新管理理念,打造城市秋景,「落葉不掃」模式,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讓市民一飽眼福,成為市民賞秋「打卡」留戀的另一道風景。

開啟「落葉不掃」模式應全面推廣。「落葉不掃」模式,是一種文明美。觀賞落葉這景這情,是大自然與人的完美結合,既清潔城市環境,又讓「落葉」成為市民欣賞的另一道美麗風景,形成了「落葉、秋景、秋色、自然、人文、文化」完美匹配,滿足了市民對落葉的思念,也讓城市變得更加詩意化完美幽靜。待冬去春來,落葉新的生命軌跡,新的翠綠夢想又將延續。(莆田文明網 王恩奎)

【來源:福建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落葉不掃,是城市溫暖的「小確幸」
    近日,北京、上海、青島、西安等城市相繼出臺措施,對一些景觀道路實行「落葉不掃」模式,意在留住冬景,展現城市之美。這一做法不僅是對環境的美化保護,更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善舉。自古以來,落葉之美便一直為人們所欣賞,與之有關的詩句也不勝枚舉。
  • 海言|模式健全下的「落葉不掃」,才是最美秋景
    《海言》欄目首期聚焦「落葉該不該掃」的問題,由大眾網青島頻道聯合青島大學面向青島大學學生徵稿,現刊發部分優秀稿件。作者:王迎新春來踏青,夏來聽雨,冬來賞雪,秋來……踩落葉!近日,青島、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出臺措施,對一些景觀道路推出「落葉不掃」模式,希望以此留住秋景,展示城市之美。
  • 海言|「落葉不掃」,城市美學中的人文情懷
    《海言》欄目首期聚焦「落葉該不該掃」的問題,由大眾網青島頻道聯合青島大學面向青島大學學生徵稿,現刊發部分優秀稿件。作者:申孟天秋冬季節,落葉繽紛,不少城市出臺措施,對一些景觀推出「落葉不掃」模式,這項政策引發了不小的反響。「落葉不掃」模式體現的不僅是自然之美,還有並不偏隘的人文之美。政策實施後,走在城市道路上,金黃色的落葉像詩一樣鋪陳,秋天的美躍然於腳下。
  • 麗水這些地方將「落葉不掃」,原因是……
    今天下午  記者從麗水市建設部門了解到  市區4個公園、8條馬路  將始陸續開始「落葉不掃」  這些公園和馬路在哪裡?  小編都整理好啦  PS,由於落葉不掃道路開展的時間各有不同,請大家不用著急,耐心等待落葉累積更多的時候再去觀賞留影也不遲哦!  「落葉不掃」是為何?
  • 媒體談多地推行落葉不掃:垃圾變裝飾背後是更精細化管理模式
    視覺中國供圖 進入初冬時節,全國各地的樹木紛紛開啟落葉模式。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過去馬路上的落葉很快就會被人清掃。但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
  •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管理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管理本報記者 馬愛平進入初冬時節,全國各地的樹木紛紛開啟落葉模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過去馬路上的落葉很快就會被人清掃。但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
  • 落葉不掃自成景!平湖6條道路開啟冬日美顏模式
    今年,平湖市推出了6條落葉景觀道,品種依舊以銀杏和法國梧桐為主,「落葉不掃」觀景模式已經開啟。  這兩天,大伙兒已經慢慢感受到了初冬的感覺,有了絲絲涼意,伴隨著初冬的腳步一起,道路兩旁的梧桐樹也悄悄有了變化,迎來了最美的時節。在稚川路北段,也就是東湖大道至少體路的位置,這裡的道路兩側滿是高大的梧桐樹,也是其中一條落葉景觀道。
  • 江蘇多地推「落葉不掃」景點,如何既留美景又保城市環境整潔?
    近日,南京、蘇州等市都公布「落葉不掃」景點,為市民留最美秋景。怎樣在呈現落葉美景和不影響環境、交通,遇突然情況還能迅速處理間取得平衡,考驗著城市環衛保潔能力。透過「落葉不掃」景觀保潔窗口,可以管窺江蘇如何像繡花一樣、精細維持城市面貌常潔常新。
  • 「落葉不掃」背後讓人落淚的艱辛!環衛工寒風中俯首撿拾殘枝敗葉和...
    攝影 貢俊祺  據《勞動報》報導,「又到看無患子樹葉的時候了。」  「落葉不掃」,為老朱夫婦製造了浪漫,更為高樓林立的申城平添了優雅和暖意。今年,全市落葉不掃的道路更是增至42條,作為多年的網紅南輔路自然也不會缺席。  不會缺席的,還有負責道路保潔的環衛工人。不掃落葉,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工作變得輕鬆了,壓力有增無減。巡迴不斷的「拾撿保潔」,其實比「一掃而光」,更加費心。
  • 美翻了!蘇州這20條路「不掃落葉」~
    最近,蘇城「落葉不掃景觀道」再度上線,全市20條道路先後上演「落葉景觀大片」,將持續至12月20日。讓市民近距離真切感受了秋冬落葉美景,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合影留念。道前街一直是在蘇州賞銀杏的首選之地,這條沿河老街,隨便走走都能欣賞到無與倫比的美麗。
  • 落葉滿階黃不掃,可否?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正在推進全域旅遊模式的寧夏,該不該打造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落葉景觀道路呢?10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就此議題展開「有事好商量」協商活動。
  •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2020-11-25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海言|留住落葉,留住美
    《海言》欄目首期聚焦「落葉該不該掃」的問題,由大眾網青島頻道聯合青島大學面向青島大學學生徵稿,現刊發部分優秀稿件。作者:王筱涵在我記憶裡,秋天,總是和落葉、大掃帚、清潔工聯繫在一起。放學路上,小區門口,公園小徑,每到秋天,總會有辛勤的清潔工人在忙著打掃滿地的落葉,儘管第二天落葉還會如期而至。
  • 從數學之美到文明之光
    每周1期作家訪談錄陪伴你 本節目片段選自《宸冰初見》百期作家訪談錄之吳軍篇。
  • 遊客忍不住掃碼,最終掃出了什麼
    ——《大智度論》卷四三時光如流水,每流過一個階段,所經之處就會產生新的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經過千萬年的重疊交錯,碰撞融合,終於匯聚成一股能夠助推人類世界走向進步的強大力量。我們能體驗到的科技產品,正是這種力量的產物。以二維碼為例,結合了圖案與電子因素的它,由於造型奇特,擁有較強的便捷性與簡易性,而深受人們喜愛。
  • 瑪雅人2000年前留下了「二維碼」,遊客掃碼後,掃出了什麼?
    瑪雅人2000年前留下了"二維碼",遊客掃碼後,掃出了什麼? 很多人認為瑪雅人的毀滅主要還是因為天災的原因,但是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而現在科學界比較主要的說法,還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開啟的原因,導致了美洲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和滅絕,而瑪雅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走向滅絕的。
  • 微信掃了可疑二維碼怎麼辦
    第一時間關閉該手機的微信應用,並開啟手機的【飛行模式】;然後使用其他安全設備更改微信帳號密碼;最後可以使用電腦下載手機管家軟體,或者打開手機內置掃描軟體,然後進行殺毒;如果以後遇到不確定的二維碼可以使用騰訊安全管家的安全掃碼功能,能夠儘量避免掃到未知二維碼導致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