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青島,觀世界。今天,大眾網青島頻道《海言》評論欄目與大家見面了。《海言》欄目首期聚焦「落葉該不該掃」的問題,由大眾網青島頻道聯合青島大學面向青島大學學生徵稿,現刊發部分優秀稿件。
作者:王迎新
春來踏青,夏來聽雨,冬來賞雪,秋來……踩落葉!近日,青島、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出臺措施,對一些景觀道路推出「落葉不掃」模式,希望以此留住秋景,展示城市之美。
走在落滿秋葉的金色小路上,不時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秋天的腳步也被賦予了活潑的顏色和聲音,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落寞心境。「落葉不掃」的景觀道路已然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遊玩、拍照、錄視頻的人絡繹不絕。城市管理主題不再推崇單一的「乾淨」,這代表著多元審美的進步、城市管理的創新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面對一舉多得的新模式,城市自然有驕傲的資格,但切忌在自滿中迷失而固步自封,從而忽略已經出現和尚未出現的問題。
景觀道路可以施行「落葉不掃」的標準由誰來定?「落葉不掃」是城市管理的新風潮且效仿成本不高,因此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措施,但卻缺乏統一的施行標準。對於風大的城市,落葉本身就顯得沒那麼友好了。你可以想像,堆積的落葉在大風中狂奔亂舞,忽然啪嘰甩在你臉上,體驗一把「硬硬的落葉在臉上胡亂的拍」,有的落葉則忽然落在你正在行駛的車窗上,讓你「看得見摸不著」。對於人口密度較大且景觀道路較少的城市,若為了有「落葉不掃」的發揮空間,特意開闢幾條交通要道為景觀道路倒也大可不必,畢竟城市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還是 「方便」。因此,一條道路是否可以施行「落葉不掃」不能由人定,而應該由細緻規範的規章制度定。
即使符合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成功施行了 「落葉不掃」,也不能掉以輕心,後續仍有一大堆問題急待規範。不掃落葉,並不代表工作量的減少,從之前的「掃落葉」到現在的「裝飾落葉」,反而對環衛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掃落葉不代表不掃垃圾,雖然落葉已脫離垃圾行列,但其他垃圾仍十分有必要定期定時清潔。同時,在落葉的覆蓋下去尋找菸頭等體型較小的垃圾極大地提高了清潔難度,這要求道路清潔標準與工作人員安排及時更新,保證景觀道路不會在「落葉不掃」模式下變成有「許可證」的垃圾場。
景觀道路施行「落葉不掃」,看似只是一條路上的事,但牽扯的方面眾多。不同景觀道路的樹種與樹木總數不同,葉落的數量與時間自然也不同。另外,受天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同一景觀道路的葉落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落葉不掃」絕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由相關專家實地調研製定科學嚴謹、因地制宜的方案,讓每一條「落葉不掃」的景觀道都有獨特的風景。
落葉可以不掃,模式必須健全。讓規章制度跟得上城市的發展,不要讓其拖慢了多元審美的腳步。只有模式健全下的「落葉不掃」,才是城市最美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