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青島,觀世界。今天,大眾網青島頻道《海言》評論欄目與大家見面了。《海言》欄目首期聚焦「落葉該不該掃」的問題,由大眾網青島頻道聯合青島大學面向青島大學學生徵稿,現刊發部分優秀稿件。
作者:申孟天
秋冬季節,落葉繽紛,不少城市出臺措施,對一些景觀推出「落葉不掃」模式,這項政策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落葉不掃」模式體現的不僅是自然之美,還有並不偏隘的人文之美。政策實施後,走在城市道路上,金黃色的落葉像詩一樣鋪陳,秋天的美躍然於腳下。荷爾德林說過,「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不同於以往城市建設中要求整齊劃一的建築和一塵不染光禿禿只裸露水泥的道路,「落葉不掃」體現出一種美的變通,是自然之美直觀表達。在這種美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對於美的觀念的轉變。相對於住在鄉間的人來說,居住在鋼筋水泥鑄就的樓房中的城市人,欣賞「無邊落木蕭蕭下」後「碧雲天,黃葉地」的美景的機會更少,這是因為出於各方面考慮,許多城市會對衛生要求更加嚴格,在環境衛生規範中不可避免地要求「街道平整、整潔、優美」。而在「落葉不掃」政策實施後,不少城市居民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布城市「草木黃落」之美景,讚嘆自然之美麗,因此「落葉不掃」模式不僅反映出城市居民和管理者關於美的認識的轉變,還體現出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和對自然之美的訴求。
此外,「落葉不掃」模式還體現出對城市環衛工人的人文關懷。在推出「落葉不掃」模式之前,不少城市要求環衛工人在秋冬之際24小時輪班清掃道路上的落葉,工人們一刻都不能閒,特別是雨後落葉黏在地上更加難以清掃,這給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工人帶來了不小的勞動負擔。「落葉不掃」模式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工作負擔。在該政策下,環衛工人只需每天清掃一下腐敗的落葉,以及清掃城市下水道周圍的落葉以避免堵塞下水道,而且在這期間薪酬不變。這正是城市秋冬落葉這份自然之美背後體現的人文關懷。
城市保留落葉之美也要注意不能妨礙城市的正常運作。首先,在秋雨後,落葉極易造成城市下水道堵塞,道路洩洪不暢,造成道路損壞和交通危險;此外,在某些秋冬季節多雨的城市,落葉不會形成美景,反而會影響城市市容,易引發市民不滿;甚至過多的落葉容易造成交通問題,影響行車環境和行車視線。從這些角度考慮,城市管理者應靈活處理落葉問題。
「落葉不掃」的推出既實現了自然之美,也體現出人文關懷,但美要有美的「前提」和「條件」,落葉不應造成城市的負擔。而如何權衡落葉美景與城市「整潔」,也正能體現出城市管理中的人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