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展開必然有攻擊性,心理發展成熟與否在於是否能正確轉換

2020-12-06 時光淺念

生命力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源泉,人類文明的進步一切創造力都來自於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力的延伸卻不可避免的要帶有攻擊性的。

一個人是否修煉好了攻擊性,是一個人是否更成熟能夠站在更高平臺屹立於更高的層次擁有更高格局的核心心智。

所以最好是一個人既是有力量的,同時又是能安放好自己的憤怒能整體做到這一點實際上一點不容易。

每個人都不好惹

人類社會相處最核心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關係,伴隨著各種各樣關係的呈現,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有:

問題,在關係中形成;問題,在關係中呈現;問題,在關係中療愈。具體的關係可以查閱 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用第三隻眼看透關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中很容易暴怒,但怕破壞關係而去壓抑;

那麼必然的,他在和其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很容易暴怒,但怕破壞特定的關係而一樣會去壓抑。

意識層面微風吹過,潛意識層面波浪滔天。

還真的是這樣,意識層容易被察覺,而潛意識層次很難被發現。關於意識和潛意識,可以查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掌控自我1和自我2的對戰,身心合一

真正隱藏於潛意識的憤怒或者渴望,往往是意識層不被察覺的,而且往往波濤洶湧來勢洶洶洶湧又澎湃。怎么正確的轉化這些能量,而不讓他要麼攻擊周圍成為極端的破壞力量,又或者轉向攻擊自己成為抑鬱症心理疾病等的推手,這就需要有那麼一個「你」可以承接並轉換。

攻擊性的意義

人都是具備攻擊性的,看似沒有攻擊性的「老好人」,或許只是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或者把自己的攻擊性轉向了自己,這都不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狀態。

攻擊性是人類的一個本性:

剝離了攻擊性的男人,也剝離了自己的本性具有攻擊性的男人,是真實的,因此比前者更有魅力同樣的於女人,簡單的好女人被人稱道,但有攻擊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動有魅力

攻擊性向外,就變成破壞性,而攻擊性向內,就變成了抑鬱。

攻擊性,可以理解為我在尋找你的時候自然產生的一種東西。

當母親能接住嬰兒的攻擊,這個時候母親就與嬰兒建立了聯繫,可以說嬰兒的自體就找到了客體。

而在關係中,一元關係裡的攻擊性變成二元關係中的熱情。

關於一元二元三元關係的很多知識體會,在這篇文章裡面人沒有簡單活著的福分,誰不是在關係中一邊流淚一邊學堅強?

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養自體,這就是自信;

活力能滋養客體,這就是熱情。

心理健康的知識總結可以查閱怎樣的人才是健康的,從思維盜圖講解心理健康的標準

如何轉化破壞性

自體都在尋找客體,我永遠都在尋找「你」。

沒有攻擊性,就什麼都沒有。

如果一個關係,大家都非常有禮貌,那麼這個關係會乏味無聊也不會長久但有了攻擊性也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當攻擊性變成破壞性之後正確的方法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轉化破壞性

權威可以分為兩種:

苛刻的權威,當發現你傳遞了黑色能量,就會打壓懲罰你,讓你知道,你不可以攻擊權威,你不可以在這個關係裡表達負面能量;寬容的權威,當發現你傳遞了黑色能量,會試著去理解、接納這份能量,並想辦法把它轉化。思維導圖,解剖自信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有關於權威的講解)

在正常關係中,接納攻擊性,轉化破壞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段關係能夠長久和良好維繫的核心。

你會看到能做到這些時,我和你,以及關係都會變得更有生命力,並且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親密才會發生。

生本能和死本能

黑色生命力和白色生命力,其實是一回事。區別是它們是否被看見,是否在關係中被接住了。前者都是指向破壞,後者則會指向滋養。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他還認為死本能指向寂滅,只有當生命消亡,一個生命才徹底免除了焦慮。

這和我們通俗意義理解的生就是出生,死就是死亡是不同的。實際上,生與死的概念,要比這個廣泛很多。

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下,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複雜紛呈的關係下,很多人都可能有抑鬱症,強迫症等等。強迫症患者會有一個常見的錯覺,認為想法是「我」的,所以我應該能控制一個具體的想法的生滅,表現就是,我就是我,我也不需要改變,也不需要得到世界上所有的人認可,你接受就接受你不接受就不接受,我只要做主我自己,我要在「自己的世界裡」有絕對的話語權。

但實際上,如果仔細去覺知就會發現,「我」並不能控制這些想法,包括「我自己」,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脫離這個社會而存活,人類所有的一切活動都是基於關係而存在的。因為這些想法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它的生滅並不以「我」的意願為轉移,「我」並不能特別好地控制它。

表達攻擊性

⊙最核心的一點或者說原則就是多使用「我的感受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少說「你傷害了我」。這樣才能安全合理地表達不滿既不傷害對方,也不傷害自己。

比如,如果你說「我很憤怒」,那就意味著在表達自己感受,而一旦說「你傷害了我」,就意味著在指責對方。

我對你說「我很憤怒」,這就是在表達攻擊性,但如果我打了你,這就是破壞性。如果我不去攻擊你的身體,但我實實在在地去破壞你的利益,這也變成了破壞性。

⊙沒有被馴服的攻擊性,不能單純壓抑著。單純壓抑、見不到光的攻擊性,會化身為「惡魔」,一旦壓抑不住了,開始像火山一樣噴發,那就會帶來巨大破壞。

人們要通過觀看有攻擊性的影視、玩有攻擊性的遊戲,以此來釋放心中的這個「惡魔」。

所以,這一切都是治療。單純地壓制負能量的表達,不能真正帶來正能量。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如果剝離了攻擊性,就意味著他沒了生命力,他既伸不出自己的能量,也接不到別人的能量,於是,也就無從建立深度關係。

實際上,太孤獨的人,常常是要在自己的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中建立起了一堵牢不可破的牆,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外部世界攻擊自己,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自己內心中的那個全能自戀的「魔鬼」攻擊外部世界。

⊙女人喜歡在情緒上攻擊男人,男人要接得住,關係才能建立。

類似的,男人會在身體上攻擊女人,性即使如此。在性中能酣暢表達攻擊性而又不傷害女人身體的男人,會給女人帶來極大的愉悅。

正確的表達攻擊性,並且把它轉化為白色的生命力,關係才會變得更有生命力,並且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親密才會發生。生命力的展開是必然有攻擊性的,這是極為普遍性的力量。最好是一個人既是有力量的,同時又是能安放好自己憤怒的。也只有心理發展到相應高度的成熟度,這樣才具備大格局,高境界,才能成大事,立大業。

相關焦點

  • 怎樣把那些攻擊性、破壞性,轉化成綻放的生命力?
    前文說到了,攻擊性的意義,在於一旦剝離,就會失去真實,沒有魅力。精神分析認為,這源自兒童需要在母親或客體,可以在他發出攻擊後得以倖存的感覺。如何轉化破壞性創造性和熱情是白色生命力,破壞性和恨是黑色生命力。本質上是一回事,區別僅僅在於白色生命力是被看見的生命力,而黑色生命力是沒有被看見的生命力。關鍵在於看見。所以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其實實施起來非常不容易。
  • 毫無攻擊性的孩子最可怕,說明生命力被某種不恰當養育方式壓抑了
    如果嬰兒的原始生命力被母親知覺為「美好」,那麼隨著心理的逐漸發育整合,孩子自然會用更順暢、更易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原始能量。 比如進行體育運動、熱情地幫助他人、有力量地捍衛自己的界限和利益、保持豐盛的創造力、該出手時不手軟、用不含敵意而又堅定的智慧來處理衝突,等等。
  •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不敢表達攻擊性都是因為這4個原因
    攻擊性是個好東西。攻擊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一個能活出攻擊性的人,是有自信的、活力的、內心強大的。活出攻擊性,可以維護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給自己一個好的保護。在想像層面上,你有多怕孤獨,你就有多需要關係。你有多需要,你就有多不敢傷害關係。你有多不敢傷害,你就有多不敢表達攻擊性。所以不表達攻擊性的好處,就是不用面對孤獨的可能。
  • 怎麼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成熟?
    因為很多人表示這樣的人看起來很成熟,這裡的成熟主要還是心理成熟。我們又會聽到這樣的談論,某某外在怎麼樣,其實內心跟孩子似。尤其還戀愛中,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大多數還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作為自己的戀人。但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成熟,其實判斷心理是否成熟有四個實際標準。   如何辨別一個人心理是否成熟?
  • 專家談中醫藥發展:生命力在於療效 創新當基於繼承
    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以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療效,傳統中醫藥發展和創新意義重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深入研究闡析證候本質、中藥和方劑治療疾病作用機制非常有必要,但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 怎麼理解科學不等於必然正確?
    關於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範疇是什麼,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至於科學的研究成果與事實是否一定相符,同樣也是有爭議的。證偽主義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避免對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如果一個理論不能被證偽,那麼它很有可能是套套邏輯。愛因斯坦曾感慨:「沒有一個概念是我深信能站得住腳的,總的來說我也不能肯定我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 找一個心理成熟的人談戀愛有多重要?
    心理不成熟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以為大吵大鬧就會像兒時一樣,有母親溫和包容。他們對愛人惡言相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只想逃避,不願意承擔責任,同時又喜歡為自己找藉口。
  • 言論: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
    「人民軍隊永遠是戰鬥隊,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從代表委員的熱議中,記者感到,習主席反覆強調的這句話,已經融入全軍將士的使命裡,寫在強軍興軍的徵途上。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
  • 人民日報:「兩個必然」仍然是時代發展大趨勢
    在金融資本的滲透和支配下,西方民主制度被金錢所「綁架」,掌握大量金錢的財團壟斷了後臺政治,使得本來就有局限性的資產階級民主陷入更深的困境。2008年從美國起源而後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金融資本全面壟斷的結果。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關鍵的區別則在於危險的存在與否,審美驚奇以無害為前提,帶有趨迎進而探究客體的傾向。驚恐沒有這一必要前提。「驚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的情緒」。導致它的主要原因,有的學者歸結為「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驚恐只是一味的緊張,甚至超過了主體心理的承受力。
  • 論成熟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
    在影響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問題上,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遺傳決定論,另一種是環境決定論。遺傳決定論認為兒童發展是受先天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認為兒童的智力和品質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已然被決定了,心理發展只不過是這些先天所得東西的自然展開和延續。環境和教育僅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而不能改變它。
  • 教師招聘80分考點系列——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 3、▲ 差異性 4、▲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止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的不同進程,也表現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變態心理?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於心理缺陷、變態心理和心理疾病,在前面我們已介紹了心理缺陷的種類和判斷,那麼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變態心理呢?觀察這個人的人格是否偏離了正常軌道,並且有明顯的行為障礙;自我控制力極差,人格障礙非常頑固,不容易改變;人格障礙相對穩定,大多從幼年開始,發展較慢,在青春期前後明顯加重。觀察這個人是否失去了對客觀現實的正確理解,是否失去了對外界的接觸能力;典型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疑病證、情感雙相障礙、抑鬱症等。
  • 六種生命力超強動物:無頭青蛙仍能遊泳打架
    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六種匪夷所思的動物的超強行為:  1、斷掉的蛇頭仍然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當我們面對毒蛇時,大多數人自然的反應有三種:趕緊離開,呆立在原地,或者砍掉它有毒的尖腦袋。最後一種方式似乎是避免被它咬傷的最有效方法,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一段視頻顯示:一個斷掉的舌頭仍然具有生命力,並試圖去咬任何靠近它的動物。
  •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
    人的心理機能分為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兩類,低級的心理機能包括感覺、知覺、不隨意注意、形象記憶、直觀的動作思維與情緒衝動等,它受個體的生物成熟所制約;高級的心理機能包括觀察、隨意記憶、詞語邏輯記憶、抽象思維和高級情感等,它是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受社會規律支配,通過語言符號的掌握和運用使兒童心理機能不斷內化的結果。
  •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又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下面分開來進行闡述。遺傳也是提供人類物質發展的最基礎的自然物質前提,也就是說,遺傳只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明星的顏值自是不必說,但是明星的孩子並不一定都長得好看。遺傳就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唐氏綜合症是因為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這些患者的智商盡在25~50之間,與正常兒童的智力相差較多。(2)生理成熟因素:是指身體結構和機能生長發育的程度和水平。
  • 美國人的性觀念就一定正確/成熟?
    原標題:美國人的性觀念就一定正確/成熟? 這才是美國出品, 作者:Sherman,編輯:胡偉。 米叔今天分享的是美國婚姻治療師的親歷親述:她們每一天,他們都會在諮詢中聽到男女客戶分享關於性的想法和觀念,在美國婚姻治療師看來,其中有很多對性的誤導和錯誤。。這與我們國人固有的認知大不一樣吧,我們常認為美國人的性觀念很成熟,很正確,很有指導性。。。本篇你將看到美國人對性都有哪些誤解?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伴隨這種低潮的,則是對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總趨勢,即「兩個必然」的質疑。不僅西方世界認為「歷史已經終結」,就是在我們黨內和社會上也長期存在一種悲觀情緒。那麼,「兩個必然」的結論是否還能成立,即科學社會主義是否還是科學?在這裡,我想就這一問題匯報一點思考的心得,請大家批評指正。
  • ...之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
    自我意識成分的分化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個部分。3. 強烈地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青少年十分關心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對人、對己進行評價時,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4. 自我評價的成熟能獨立地評價自己的內心品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主客觀的辯證統一。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研究者認為,個體能夠對自我、他人或其他物種的心理狀態進行歸因,這種推斷系統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理論,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內部狀態無法被直接觀察,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推斷系統可用於解釋和預測行為。40多年來,來自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學領域的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和解釋心理理論的認知機制和演化淵源。這一重要的心理能力是否為人類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