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個體身心發展的八個階段:
乳兒期(0-1歲)、 嬰兒期(1-3歲)、 幼兒或學齡前期(3-6、7歲)、 童年期或學齡初期(6、7-11、12歲)
少年期或學齡中期(11、12-14、15歲)、 青年期(14、15-25歲)、 成年期(25-65歲)、 老年期(65歲以後)
★個體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 3、▲ 差異性 4、▲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止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的不同進程,也表現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心理發展的基本模式:1反應活動從混沌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演變2反應活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演變3從認識客體的外部現象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演變4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不系統化向穩定、系統化演變
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
1、童年期(學齡初期)小學階段,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四年級10-11歲兒童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2、少年期(學齡中期)初中階段,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也被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抽象思維佔主導地位,並出現反省思維,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3、青年初期(學齡晚期)高中時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出現辯證思維
中小學生發展的一般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1、遺傳(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質基礎)2、環境3、教育 (制約著學生心理的發展過程、方向、趨勢、速度、程度) 4、主觀能動性(個體心理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1、教育必須以一定的心理發展為依據:(1)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注意學生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2)注意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3)、抓住關鍵期。2、教育對心理發展起主導作用。(1)學生心理的發展依賴於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2)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3)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緩學生心理發展的進程;(4)教育能夠使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學習準備: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其身心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關鍵期:勞倫茲,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2歲: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2-3歲:技術能力發展的關鍵期,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3歲:是培養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4歲:形體直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建構主義的發展觀: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兒童的發展實質和原因就是主動通過動作完成對客體的適應。適應的本質在於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兒童對環境做出的適應性變化並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的積極建構過程,即兒童的認知是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圖式: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
同化: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境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
順應: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
平衡:是指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均衡」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感覺和動作分化;「客體永久性」的形成;問題解決能力開始得到發展;延遲模仿的產生。
2▲前運算階段(2-7歲):早期的信號功能;不可逆運算;自我中心性;不能夠推斷事實;泛靈論;不合邏輯的推理;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認知活動具有具有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恆(即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型上發生了變化,但特有的屬性不變);分類;序列化
4▲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兒童思維發展趨於成熟的階段。命題之間的關係;假設-演繹推理;類比推理;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反思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形式運算思維的逐步發展。
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1、成熟2、練習和經驗3、社會性經驗 4、平衡
★維果斯基的最新發展區理論:
維果斯基強調社會文化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為此,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它區分了兩種心理機能:1、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2、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由低級機能向高級機能轉化的發展有四個表現:1、隨意機能不斷發展2、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3、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機構4、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內化:個體將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運作轉變成自己內在的表徵。
維果斯基提出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個體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內化說是維果斯基心理發展觀的核心思想
最近發展區: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的兩層含義:1、教學在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它決定著兒童的發展,它決定著發展的內容、水平、速度和智力活動的特點2、教學創造者最近發展區,教學應適應學生現有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教學對發展的主導作用。
支架式教學: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幫助其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使之最終能夠獨立完成任務。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綜合心理品質,即人格是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人格的特徵:1、獨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穩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3、整合性(衡量人格健康與否的標誌)4、功能性(性格決定命運)5、社會性(人格是社會的人特有的)
人格的結構包括:性格、 氣質、 自我調控。
人格的心理結構:人格的傾向性(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格心理特徵
自我調控系統: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人格調控系統,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其中自我評價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
自我控制: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終環節。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會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自陳法:也稱問卷法,一般是讓被試者按一定的標準化程序和要求一次性回答問卷中的大量問題,然後根據測驗分數和常模來推知被試者屬於哪種性格類型。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是由哈茨韋、麥金萊1943年發表的、可用於臨床診斷和人格評定。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是愛德華編制的,用於了解個人的愛好和傾向。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是由卡特爾代編制的,用於了解受測人性格。
投射法:是利用某些材料,要求被試者對刺激材料進行解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和情感洩露出來,從而確定其性格特徵。羅夏克墨漬測驗是由羅夏克1921年編制的,從被試者的回答中分析其態度和性格。主題統覺測驗是由莫瑞和摩爾根1938年編制的,推測被測者的個性特徵、句子完成測驗主要推斷受測者的感情、態度。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
1、生物遺傳因素:(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徵的不同而異。(3)人格發展過程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改變。
2、社會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3、個人主觀因素:(對人格形成的作用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日益加強)
家庭教養方式:鮑姆寧曾根據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的交往、父母的教養水平等四個指標,將父母的教養行為分成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方式。(1)採用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孩
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容易消極被動、依賴、服從、儒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性格特徵。(2)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任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處於失控狀態,放縱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是最不成熟的,多表現為任性、幼雅、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胡鬧等。(3)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裡處於ー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是最成熟的,他們多形成一些積極的性格,如活潑、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精神、思想活躍等。
自我意識: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標誌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3歲左右基本成熟)-社會自我(客觀化時期,3歲以後)-心理自我(主觀自我時期,青春期開始發展形成的)
★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1、小學生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但發展不是勻速的,既有快速上升期,又有平衡發展的時期2、他們的自我概念仍然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絕對性,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存在性別差異3、小學生的自我體驗與自我評價發展有很高的一致性。在自我調控方面,小學生的發展,從總體來看落後於自我評價、自我體驗的發展,自我調控能力還不高。
★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1、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到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總體上處於平穩期,從初三到高一年級為顯著上升期。2、初中生的自我體驗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出現成人感;自尊感增強;出現自卑感),自我開始分化,能夠更自覺的評價別人的和自己的個性品質。
★高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1、高二年級是學生自我意識各成分發展的普遍提高的階段2、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組成成分分化;強烈的關心著自己的個性成長;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自我評價逐漸成熟;自尊心強;道德意識的高度發展。
★自我意識發展的途徑:1、通過認識別人,把別人與自己加以對照來認識自己 2、通過分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3、通過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動的成效來認識自己 4、通過自我監督與自我教育來完善自己
★自我意識的完善: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 2、善於保護與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3、幫助學生發展自我調控的能力4、訓練學生社會視角轉換技能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培養自主性) 3、自主感對內疚感(4-5歲,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 (6-11歲,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培養自我統一性)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學生的個別差異:認知差異(認知能力差異和認知方式差異)和性格差異
學生的智力差異:是指構成智力的各種因素存在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的類型和品質方面。智力的差異一般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響人們學習的過程和獲取知識經驗的方式。人們的智力水平呈正態分布,又稱常態分布,又稱「鐘形曲線」。一般認為:IQ超過130為智力超常(佔4.4%);低於70為智力落後(佔2.7%)(其中在55-70之間為可教育的智力落後兒童,在22-55之間為可訓練,25以下是嚴重的智力落後兒童,超過140是天才(佔1.3%)。學生的智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
智力的群體差異: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智力的性別差異表現在:1、男女智力的總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有各自的領域。
智力影響學習的因素:智力是學習成績的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然而,智力並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它主要影響學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遷移
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認知方式差異:
1、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赫爾曼-威特金提出。場依存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線索為依據,態度和自我認知易受周圍環境或背景的影響,不易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行為常以社會為定向,社會敏感性強,愛好社交活動。場獨立型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為依據,不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幹擾,傾向於對事物的獨立判斷,行為常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
2、衝動型與沉思型(的標準是反應時間和精確性)沉思型認知過程中傾向於深思熟慮,而錯誤較少。衝動型傾向於很快的驗證假設,反應速度較快,但容易發生錯誤。
3、具體型與抽象型4、發散型與輻合型
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因材施教。這要求我們做到:
(1)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常採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分校、分班、班內分組(同質分組)、複式教學、升留級、跳級、開設特長班和課外興趣班等。(2)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掌握學習、個別指導教學法和個人化教學系統就是其中的三種教學方式。(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當前直接應用於教學的現代技術設備主要有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把人格分為兩類,即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個人特質是個人所獨有的,代表個人行為傾向的特質,它包括首要特質(概括性)、中心特質(個體獨特性,每個人身上5-10個)和次要特質。共同特質是在同一文化形態下的群體所共同具有的特質,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
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質,它影響一個人的各方面的行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質。
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個,如清高、率直屬於林黛玉的中心特質
次要特質:也是人格的組成要素,是個體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將性格特徵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用因素分析法,找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
表面特質: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到的特質。 根源特質:是決定外顯行為的潛在變量,是人格的本質。
性格的類型差異:指在一類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常見的分類學說有向性說和獨立順從說。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把人格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依據一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學生性格差異的教育意義:1、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2、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的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少年總體性的階段特徵:進入少年期,學生的個性結構的主要變化在於自我意識有了質的飛躍。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