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2月11日發射絕密衛星,天線直徑達百米,探測什麼?

2021-01-11 騰訊網

在軍事領域,偵查衛星可能是最神秘也是外界知道最少的。作為高邊疆存在的天眼,它有最高的技術含量。

因為要用昂貴的火箭發射到幾百乃至上萬公裡的太空中,同時要在太空惡劣的環境下展開工作,既有尺寸和重量的限制,又有嚴苛的技術要求,每一顆軍用衛星的價值都非同尋常。

12月10號,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一顆絕密衛星被德爾塔4重型火箭送入太空。該衛星造價超過120億人民幣,相當於我國一艘航空母艦的造價。

衛星定軌在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這顆衛星最大的看點,有一個直徑高達100米的天線,覆蓋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

有些人認為由於美國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損壞了,所以發射一顆衛星去替代,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口徑是350米,比衛星上的天線口徑要大很多,射電望遠鏡依靠長波電磁波工作,這些電磁波可以穿透大氣層。

德爾塔四重型火箭發射一次的合同成本價超過28億元人民幣,如果是僅僅對太空觀測,沒有把大型天線送到外太空的動力。

阿雷西博天眼的指向是外太空,這顆絕密衛星天線的指向是地球。

很顯然,這是一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使用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工作。

只有可見光無法探測之處,才需要雷達波,這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是探測某種神秘訪客的。

根據經典的電磁波理論,天線的長度=光速/2倍頻率,也就是半個波長。這種被稱為半波振子的天線是最基本的無線電發射單位。

電磁波的頻率越低,波長越長,所需要的天線越長。

電磁波的傳播雖然不需要介質,但是在介質中,電磁波的傳播會受到影響。

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空氣中也會保持溼度。所有三種狀態的水都可以在大氣中自然找到:液體(雨、霧和雲)、固體(雪花、冰晶)和氣體(水蒸氣)。水在任何狀態下都是電磁波傳播環節中的障礙物。

當電磁波穿過水粒子時,它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由於雨、霧和雲造成的衰減會導致無線、移動、衛星和其他通信的幹擾。另一個問題是大氣的折射率,它會影響電磁波路徑的曲率,會導致雷達覆蓋範圍的誤差。

在海水中傳播電磁波,衰減會更加嚴重。因為海水具有很高的介電常數(80)和高電阻率(182 kΩ·m²/m),從而形成駐波。海水中的含鹽量越高,電磁波的衰減越嚴重。

電磁波的本質,是大量光子的統計之和。光子的能量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電場分量,而頻率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磁場分量。

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衰減,是光子和組成介質的粒子作用的結果。而這個作用取決於介質的粒子密度、性質,以及光子的康普頓散射半徑。

光的能量越高,散射半徑越大,越容易和微觀粒子碰撞而失去能量。電磁波的頻率越低,對應的光子能量越小,康普頓散射半徑越小,越不容易和介質中的粒子發生反應。

由於光子的能量和電磁波波長成反比,所以只有波長很長的電磁波才能深入海水當中。

美國發射的這顆絕密偵察衛星,就是用來探測隱匿在大洋深處潛艇的,尤其是中、俄兩國的核潛艇。

核潛艇具有無限的動力,只要裡面的人能受得了,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呆在水面之下。由於現代潛艇技術的進步,用水聲方法已經很難偵測到潛艇。

雷達偵查衛星站得高看得遠,掃描範圍大,在探測潛艇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也有很高的技術難度。

在這方面,我國和美國相比如何?

當然這是屬於軍事機密,沒有辦法獲得準確的消息,但是我國的電磁波應用領域已進入了自由王國階段,從我國相控陣雷達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來。

目前我們國家055飛彈巡洋艦上的雷達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氮化鎵主動相控陣雷達。傳說對F22的發現距離可以達到400公裡之遠,也就是說F22從地平線上一露頭就可以被捕捉到。

由此可以反推出我國雷達偵察衛星的水平絕不在美國之下。而且,用於探測潛艇的雷達偵測衛星,我國比美國要領先發射。

但是中國也有相應的問題,反而是那些「低端」的機械加工問題拖了中國軍用設備的後腿。

所以我們國家的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上面的天線沒有美國這麼大。

在太空中能夠展開的大尺寸天線一般被稱為張力網狀天線。

這種天線要在衛星進入太空之前摺疊收藏,在太空中依靠自身的張力展開。我國目前民用級別公開的最大傘狀天線,用在嫦娥4號和地球的中繼通信衛星鵲橋上,口徑為4.2米。

當然軍用的可能會大一些,但是達不到美國那個程度。

電磁波探測的角解析度和天線的口徑是呈正比的,所以天線的口徑越大,探測精度也越高。這是我國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關焦點

  • 美國發射一顆怪異衛星,引發外界猜測
    有消息披露,美國宇航局近期悄悄發射一顆神秘衛星升空。據悉,這顆衛星攜帶巨型天線,造價昂貴,大約是24億美金(折合160億元人民幣)。最讓人可疑的是,這顆衛星攜帶了與以往衛星不同的巨型天線,在發射升空不久後,所有的信息都被刪除,似乎想要掩蓋一些秘密。
  • 美發射一枚造價120億元絕密衛星,連發射信息都刪了
    據外媒近日的報導稱,美國波音公司和洛馬公司聯合機構(ULA)利用一枚德爾塔-4重型火箭發射一顆價格極為昂貴的絕密衛星,這顆衛星造價超過20億美元,火箭的發射費用也超過4.4億美元,兩者相加超過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7億,相比之下,我國
  • 津雲專訪:天津武清的火星探測天線究竟是幹什麼的?
    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屆時將與地球最遠相距4億公裡之遙,這麼遠的距離如何保障探測信號的接收?坐落在天津武清的天線跟中國的火星計劃有什麼樣的關係?,由國家天文臺負責建設的70米天線4月25號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軍事衛星: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這是H-2A火箭自2001年首飛以來的第43次飛行,也是日本今年的第4次宇航發射。
  • 微型立方體衛星的強大天線
    這顆火星探測衛星被稱為立方體衛星(CubeSat),此前還沒有體積如此小的衛星飛躍過近地軌道。其發射時,天線需要收起來,並且天線體積只有約830立方釐米。此後不久,天線展開,體積達到衛星大小的3倍。與傳統衛星相比,這些衛星造價較為低廉且體積小,僅重幾公斤,只需要幾個月的準備即可進行發射,而不像標準太空飛行器那樣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進行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得益於摩爾定律在電子工業領域的進展,立方體衛星可搭載的傳感器和程序處理功能變得日益強大、精密,重量更輕,且高效節能。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衛星 雷射通信系統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這是H-2A火箭自2001年首飛以來的第43次飛行,也是日本今年的第4次宇航發射。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根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要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難度係數非常高。
  • 長徵五號今年再接大單,發射時間已定
    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沒有復飛之前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火星一號」飛船能否如期發射,用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的話說,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是後牆不倒,因為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會出現,意味著一旦錯過2020發射窗口就需要等到2022年才有機會發射。
  • 長徵五號今年再接大單,發射時間已定
    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沒有復飛之前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火星一號」飛船能否如期發射,用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的話說,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是後牆不倒,因為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會出現,意味著一旦錯過2020發射窗口就需要等到2022年才有機會發射。
  • 絕密檔案:出現在地球軌道的「神秘來客」
    地球軌道神秘衛星1988年12月,蘇聯科學家通過地面衛星站發現有一顆神秘的巨大衛星出現在地球軌道上,他們當時以為這些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中發射的衛星。稍後才知道,美國的科學家也在同一時間發現了那顆神秘的衛星,而美國人則以為它是屬於蘇聯的。
  • 神舟隱藏中國情報衛星計劃秘密?
    12月16日發射升空,其運行軌道類似於第一顆技術實驗衛星:近地點高度為187公裡,遠地點高度為380公裡,傾角「獵戶座」同步軌道電子偵察衛星裝備有直徑超過100米的攔截天線,製造及發射此衛星的花費高達15億美元。
  • 嫦娥5號發射前出動3艘測量船,比美國差在哪?
    為了實現這次偉大的航行,早在1964年,美國人就已經在全球各大洲建設了28個衛星通信站和多部直徑達9.15米的衛星天線。儘管有了這麼多站點,但還是有許多地方無法覆蓋,於是美國又將一些大型貨船裝上雷達天線改造成航天測控船,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其中代表性的是「紅石號」和「水星號」。
  • 通信衛星天線技術的新發展
    發射最高達8條電視或多條通信信道。 每一套21個喇叭的東部多饋源,使用東面板功分器波束成形網絡,包括由遙控指令激活的電子 、機械開關,用於選擇中增益狀態(全部覆蓋歐洲)或高增益配置(可變覆蓋)。2用於土耳其衛星的成形波束天線 土耳其衛星(TURKSAT)是第一顆土耳其商業國內通信衛星。1994年初 第一顆星發射未成功,1994年8月第二顆星發射成功。衛星為整個土耳 其和歐洲其它地區提供了Ku頻段多波束通信業務。 使用先進R 小型化、可免除無源交調產物的波束成形網絡技術的簡單多饋源可用於接收和發射功能的雙工復用。
  • 日本成功發射軍用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打開APP 日本成功發射軍用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上方文Q 發表於 2020-11-30 12:06:50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 我國發射「天琴一號」衛星 從太空探測引力波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趙竹青)今天中午,伴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升空,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港媒: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秒拍500次閃電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11日0時11分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該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可秒拍500張閃電圖,將首次提供閃電預警。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12月12日援引內地媒體報導,「風雲四號」的主要用戶為國家氣象局。
  • 太極計劃,中國發射衛星探測宇宙引力波
    在最近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公布了「太極計劃」的最新進展,「太極計劃」就是發射三顆圍繞太陽運轉的衛星,用來探測宇宙空間中的引力波信息。第一顆衛星在2019年8月份已經發射升空,第二顆衛星預計在2024年發射升空,直到2033年將完成三顆衛星的部署。人類最是在2015年9月14日發現引力波這種時空漣漪的信息,通過地面上的大型引力波探測器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一個值得被載入史冊的日子,並且這一年正好是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百周年整。
  • 中國衛星明年九月探測火星 搭乘俄太空飛行器
    明年9月,中國衛星將首次踏上火星探測之旅!2013年,我國探月二期工程將向月球發射軟著陸器和月球車!昨天上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王勵處長在珠海航展開幕之前向本報記者透露了這些震撼人心的消息。
  • 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 ASO-S 將在 2022 年發射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 2018 年,備受矚目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一定的成果。在這場太陽的探索之旅中,我國在太陽探測衛星方面一直缺席,直到 ASO-S 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