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發現M型恆星活動性時間和空間演化規律

2020-11-23 澎湃新聞

國家天文臺發現M型恆星活動性時間和空間演化規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2017-12-11 15:41

近期,國家天文臺博士楊卉沁及劉繼峰研究員等人,首次利用LAMOST和Kepler的數據揭示了M型恆星耀發與其自轉周期的三段式關係,以及其色球層和光球層的能量釋放關係。這些成果在揭示恆星結構演化及進一步認識內部能量釋放機制等方面都跨出了重要一步。

結合Kepler光變和LAMOST光譜數據,他們對M型星的耀發活動性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發現M型恆星的耀發活動性按自轉周期從短到長,依次處於超級飽和、飽和及指數衰減階段,並給出了恆星活動性的分界條件。同時發現,M型恆星耀發時的色球層和光球層的能量釋放成冪律關係,指數大約為2。並且證實在恆星的輻射發電機制到對流發電機制的轉變過程中,恆星活動性有大幅度提升。以上結論揭示了恆星的結構演化的細節,內部能量釋放的機制,並證實了恆星發電機制的理論預言。該項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天體物理學報》( Yang et al. 2017, ApJ, 849,36)上發表。

在高解析度測光衛星Kepler正式運行之前,人們對於恆星活動性的研究主要是使用光譜的發射線(如Ca II,Hα等),自轉周期或者X射線光度等來粗略表徵。但是對於活動性更為直接的事件——耀發,卻知之甚少。由於耀發是磁重聯的結果,所以磁場的強度和位形對於恆星活動性有決定性的影響。傳統恆星磁發電機制認為,磁場的強弱主要由對流層的深淺和自轉的速度決定,但是對於其磁活動性與這些指標有何種正相關關係,不同大氣層的能量釋放,傳遞的機制等卻不甚清晰。同時,理論預言,當恆星完全對流時(恆星處於M4之後)發電機制將徹底改變,活動性有大幅提高。但由於觀測限制,一直沒有直接證據來證實該理論預言。隨著LAMOST大規模的巡天任務的開展,得益於其大樣本數據的支持,楊卉沁等人首次證實了恆星發電機制的理論預言。

研究人員通過對540個M型恆星的超過十萬個白光耀發事件的研究,發現其耀發活動性與周期呈現三段式的關係,即超級飽和、飽和、指數衰減階段。如下圖左上所示,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離心制動理論是出現超級飽和的主要原因。通過比較色球層指標Hα發射線的相對光度與耀發能量的關係,研究人員得到了非常好的指數關係,如下圖右上所示,並進一步揭示了其能量釋放關係,超級耀發的機制等問題。研究人員結合恆星耀發能量與光譜類型的關係,揭示了恆星在完全對流前後(M4左右),活動性有大幅度提升。這是恆星發電機理論最直接有力的證據。如左下圖所示。同時,研究人員通過比較耀發能量,周期,發射線等,發現自轉周期10天可以作為恆星活動與不活動的邊界條件,如右下圖所示。論文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對相關領域做出了全面,透徹且很有價值的研究。

左上圖是恆星耀發活動性與周期的關係,右上圖是恆星色球層耀發能量和光球層耀發能量的關係,左下圖是恆星活動性與溫度的關係,右下圖是發射線星和非發射線星與周期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圖

(原題: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lamost數據發現M型恆星活動性時間和空間演化規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在LAMOST DR4中證認2791顆M型亞矮星
    【環球網科技 綜合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張碩、羅阿理、王瑞等研究員與國外天文學家Georges Comte等合作,利用LAMOST海量恆星光譜數據,修改了小質量亞矮星的分類標準,並在LAMOST DR4中證認了2791顆 M 型亞矮星。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該工作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髮式吸積引起,這種突髮式的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J162117是由國際巡天發現的短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於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於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王松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 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現在的恆星演化理論預言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形成的黑洞,質量是不可能超過25倍的。而中國科學家卻發現了一個70倍的,怎麼可能?
  • 國家天文臺發現銀河系自轉最快恆星 距太陽3萬光年
    銀河系自轉最快恆星原標題:最新發現!迄今銀河系自轉最快恆星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研究團隊基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發現了一顆迄今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其自轉速度約為540千米/秒,比目前銀河系中自轉速度第二快的恆星約快100千米/秒。
  • 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591顆高速恆星,43顆或逃脫銀河系
    中國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有重大發現: 是的,在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天文學家又發現了591顆正在高速運轉的恆星,這類特殊恆星第一次是在2005年被觀測到,儘管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裡也先後發現了五百多顆高速恆星,但是中國國家天文臺本次發現的591顆高速恆星無疑數量龐大,這一新的發現也直接讓銀河系已知高速恆星的總數量超過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現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恆星!
    據央視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基於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發現一顆迄今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其自轉速度約為540千米/秒,比目前銀河系中自轉速度第二快的恆星約快100千米/秒。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快報》發表。
  • 我國科研團隊在銀河系發現新的移動星群:一共206顆 G型星和K型星
    據國家天文臺報導,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恆星,也就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其餘為G型星和K型星。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
    恆星演化標準理論表明,正常的A型星沒有表面對流層,預期沒有磁場活動,因而應沒有恆星耀發現象,近幾年Kepler和TESS空間望遠鏡均探測到A型星耀發,現有恆星理論無法給出解釋。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團組科研人員通過搜尋和分析Kepler衛星資料庫中有效溫度從7000-10500K的5435顆恆星長曝光數據,發現17顆新的A型耀發恆星,使有耀發現象的A型星數量增加到154顆,該類恆星樣本數增加了12%。該研究對51顆A型恆星耀發的測量與統計及光譜分析研究,有助於理解A型恆星超級耀發產生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2017-12-05 國家天文臺 【字體: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
  •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
    太陽活動水平代表了太陽輸出磁場能量的變化,也代表了太陽對地球/行星系統的影響力,探究太陽活動水平的演化,是理解太陽系各行星空間圈層演化的重要一環。由於太陽演化本身觀測資料和地球保存的資料有限,我們最多可以獲得其在全新世的演化,對於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演化,只能藉助於其它類太陽恆星來推演。然而,目前對太陽活動水平與類太陽恆星活動水平是否相似一直存在爭議。恆星的自轉周期與其磁活動密切相關。之前的類太陽恆星活動性研究並沒有要求其自轉周期接近太陽自轉周期,這很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 雲南天文臺慢脈動B型星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恆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並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 啟航,探索極端宇宙專題六---探索極端宇宙: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
    於是更強大的空間天文臺來了,它就是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nhanced X-ray Timingand Polarimetry mission,eXTP)(圖1)。衛星總重量預計4.5噸,長9.4 m,寬4.4 m(衛星非常大,就如2X4 個姚明那麼高,而大家所熟知的哈勃望遠鏡可見光波段的旗艦級空間天文臺,總重量11 噸,長13 m,造價15 億美元),採用550 km圓軌道,傾角小於2.5°,衛星計劃在中國完成總裝、集成和測試,採用長徵7 號或者長徵5 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啟動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SDSS-IV)於7月15日正式啟動運行。  ——使用尖端設備,繪製數千個近鄰星系的內部詳細結構圖,研究它們數十億年來的演化歷史;   ——通過測量新的遙遠星系和類星體,測量宇宙在其演化歷史中未探索過的50億年時間窗口內的膨脹速率。
  • 【中國科學報】施建榮:遙望晚型恆星
    晚型恆星,即恆星光譜序列中的F、G和K 型星,對其研究是銀河系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其中貧金屬恆星樣本的元素豐度可以提供銀河系早期形成歷史的信息,同時這些恆星中元素豐度的分布模式將有助於了解這些元素在銀河系早期何時、何地形成,以及原初的初始質量函數等,以進一步研究銀河系早期的形成歷史和銀暈結構,因而該課題逐漸引起了國際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 「赫羅圖」不僅反映了不同類型恆星的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恆星的演化
    黃媂】「赫羅圖」,是由兩位天文學家最先發現的恆星基本參數的一種分布規律,通過觀測恆星的光度、溫度的物理量,當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之後,天文學家自然地想去了解這些物理量之間或者說恆星的分布是不是遵循某種特定的規律,上個世紀丹麥的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的天文學家「羅素」,他們就最先研究了這個問題。
  • 宇宙架設起中國空間天文臺——黑洞,中國「慧眼」來了
    實現方法有兩種:一種被稱作「地基觀測」,即在我們所熟知的地球上建立天文臺,通過各種天文望遠鏡,針對可觀測到的天體進行長時間的監測,以獲取各種觀測數據。不管是去年名噪一時的世界最大單口徑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還是我國最大的光學望遠鏡LAMOST,都屬於這一類。  另一種被稱作「軌道觀測」,或空間天文探測,也就是發射天文衛星,到太空特定軌道,在空間開展天文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