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我不要工資」——富二代讀博的打開方式

2020-12-04 曼漢教育曼博士

博士,目前人類所能拿到的最高學位,穩穩立於學習金字塔的頂端。這不僅意味著超人的含金量,還有背後艱苦卓絕的付出。富二代,出身即口含金匙,坐擁資源,實乃人生贏家天選之子。他們往往只要不作死,就能過上別人努力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過得上的優越生活。當富二代和博士相融合,無需折騰的人設,遇上必須折騰的角色,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天和小曼一起走進富二代弗雷德裡克·桑格的傳奇科研人,感受一下什麼叫"搞科研我不要工資"的科研自由。

弗雷德裡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出生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父親為一面全科醫生,母親則來自一個做棉花加工的大家族,家裡,不缺錢。

但是桑格並沒有「子承父業」當一位醫生。1936年, 桑格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原本是想從事醫學方面的研究,由於鍾情自然科學,於是他選擇了生物化學,冥冥之中走上了「天坑」專業奠基人的成就之路。至於為什麼不選擇物理和數學?那自然是,在人才濟濟的劍橋大學中,他的成績並不十分顯著,可以說是「學渣本渣」。

出於個人的興趣,以及對前路的考量,桑格想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可是他成績和科研成果比起其他的學生來說,並沒有顯著優勢,於是有了下面這一幕:

桑格:教練授,我要搞科研!我要成為科學家!教授:你績點多高?桑格:...教授:你有啥論文嗎?桑格:...教授:那你有什麼優勢?桑格:我不要錢...

開個玩笑,實際上是桑格寫了封自薦信給校方,表明自己不需要「工資」,只要讓自個兒進實驗室搞科研,為愛發電即可。最終,他選擇了一個劍橋的實驗室,開始了自己平凡而傳奇的科研生涯。

第一個諾獎:蛋白質測序

桑格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聰明人,可他的踏實與堅持,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受技術所限,當時學界甚至認為蛋白質為一種無序的高分子結構。為了探析蛋白質究竟長什麼樣,桑格選擇了胰島素作為研究對象,測試其胺基酸序列的排序是否有特定規則。

功夫不負有心人, 歷經10年的埋頭工作,桑格推翻了蛋白質為無序高分子的推論,證實了它是胺基酸的特定序列。這一成果的意義,讓人造蛋白質成為了可能,更讓生命科學的發展,邁進了一大步。這個偉大的成就,給桑格帶來了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第二個諾獎:DNA測序

給蛋白質測序後的一段漫長時間,桑格在科研上建樹甚微,但不為外界所知的是,桑格依舊埋頭作業,這次,他的目標是給DNA測序。

這項任務的難度遠超蛋白質測序,因為DNA上的核苷酸數量比胰島素中胺基酸的數量多幾個量級。按桑格的話說,「科學家主要有三個能力:思考、交流和行動。我比較擅長最後一個,思考也還行,但是不太會交流」

因此,為了這個課題,他推卻了功成名就後找上來的各種行政職務的頭銜,繼續埋頭實驗,過了近20年的積累,這位勤勉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套高校的DNA測序方法,「桑格法」,並以此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一種噬菌體的基因測序。

1980年10月,由於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弗雷德裡克·桑格再次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位自認平凡的偉大科學家,於1983年歸隱田園,2013年11月19日溘然長逝。

比起富二代的標籤,他這一生沉默的努力更加為人稱道,也許他不認為自己是靠天才獲得的殊榮,但這種努力又何嘗不是一種天才呢?

很少有人比得上桑格的起跑線,也正是無後顧之憂,讓他能有更自由的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也是讓人實名羨慕了~

相關焦點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寫點心得吧 (讀博「潛規則」) ,當然可能每個學校不完全相同:  1.讀生物博士一定要滿足餓不死和有興趣這兩條,不然絕對絕對不要讀博  2.很多人繼續讀博是因為想不出來以後幹啥先拖著,不要這樣,浪費的是你自己的時間。  3.讀生物博士總體來講還是建議出國尤其是美國,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還是有好處的。  4.美國相比國內好處是工資高、壓力小 (大部分) ,想移民,如果老闆人好和在天堂差不多。
  • 被奉為讀博的跳板與捷徑:科研助理,值得入坑嗎?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科研助理崗位更加頻繁地走入畢業生的視野,許多人發出了困惑,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要不要籤科研助理?科研助理崗位值不值得去?科研助理一年後再讀博可行嗎?為解除大家對此問題的困惑,筆者作為一個過來人,特就此類問題來一一解答。
  • 化學類碩士研究生,讀博好,還是不讀博好?
    碩士研究生只是初步了解了科研是怎麼一回事,要想真正搞科研,在科研領域有所建樹的話,還得是博士。尤其是化學類研究生,一方面導師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可以再接著讀博,這樣好帶一些,課題也可以再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自己也感覺碩士畢業後的工資並不高。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 借我一眼 讀研,畢業4年了,在某省某院做科研,經常加班,壓力大,工資5K左右。沒讀研的同學狀況不一。 @匿名用戶 別人過得怎樣關我屁事,我怎樣關別人屁事 @匿名用戶 一個08屆的本科宿舍,4個人,1個讀研1個公務員1個讀博一個工作,讀研的畢業後去搞用戶體驗,每兩年換個企業,目前年收入快百萬了
  • 讀博之前,我希望有人告訴我這些(計算機/NLP/機器學習方向)
    無論讀博與否,你都需要「Do what makes you happy」。作者:Mark Dredze, Hanna M. Wallach編譯:Mirra, 劉曉莉, Sophie讀博這件事既有益、有趣,又辛苦。和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一樣,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能讓你掌握方法,少走很多彎路。
  • 北青報: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原標題:冰啟: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官員讀博士「圖虛名,招實禍。真想建議中組部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我抨擊不學無術、注水的博士」。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孟學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番話引起人們注意。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十八大以來,副廳(局)級以上落馬官員超60人。
  • 大學最坑的4類專業:不要讓孩子讀到博士,每月工資還不如本科生
    如非家中有礦,否則不要報考,千萬不要孩子讀到博士,每月工資還不如本科生!這4類專業就是簡稱「生化環材」的四大天坑專業,即生物類、化學類、環境類、材料類4類專業。生化環材最大的特點就是付出和回報遠遠不成正比,對於高考分數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尤其是能夠進入985、211的學生。
  • 考研3次,讀博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想成為年輕人科研偶像
    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打破了我國高校招生的原有方式。學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採用「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招收優秀學生。此外,南科大借鑑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採用書院制管理,使得南科大一騎絕塵,超越眾多老校,以10歲之齡成為國內前百名高校。
  • 一個導師的獨白:申請-考核制讀博如何做更有勝算?
    為何感覺想讀博變得有點難,導師間如何分配招生?曾幾何時,小西讀博那會還沒有申請-考核制,碩博連讀還得英語測評。當時英語成績未達線(按比例劃線、分數浮動較大),隔年參加的學校博士普通招考。有段時間,本校生碩博讀博流程簡化,取消英語測評,填寫一份申請表格即可。
  • Science官方勸退讀博困難戶:別死磕,退學得了!
    讀博無疑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甚至有人說,如今,讀博已經變成了「賭博」。 讀博時,Martinsek更享受的是擔任教學助理。博士退學後,她遵循自己的興趣,成為芝加哥一所高中的物理老師。 不過,對於那些讀博時間更長的學生來說,放手可能更難。 「我在讀博第5年失去了動力。」
  • 「我是不會搞科研嗎?我是不會畫插圖啊」
    「我是不會搞科研嗎?FIONA NAUGHTON: 善用類比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後讀博時,苦於找不到用於演講和組會的心儀圖片,讓我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開始並不容易,但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利用比喻或類比來闡釋我的研究。
  • 聯繫讀博,怎麼寫郵件?
    我是某學校某專業的一名研二/畢業的學生,研究方向為***,(研究生導師為*** ),想報考/申請您的博士。因此,我希望能讀您的博士,請問您2021/2022年還有名額嗎?或者還需要我提供其他材料嗎?附件為我的個人簡歷。祝好,盼覆!***(你的名字)--首先,整個郵件的基調是平等客觀,不需要過分吹捧老師。其次,郵件要儘量簡潔且思路清晰,避免大段的言之無物。
  • 中科院某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原因是領導上任就降工資?
    至於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釋稱:「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我們院最高的。」 「今年院領導上任後改革,降低基層科研人員工資。」上述中層幹部說。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假如沒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個不願意的;假如身邊有20個博士,18個延期,我就覺得沒什麼了。」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如是說。不強制發表論文,不代表從此就不需要寫論文即使政策已經不強求,但論文是學術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科學工作者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依據。既然選擇讀博走學術之路,那終究是要與論文打交道的。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前主編D.
  • 從抑鬱到愛上科研,上海交大博士自述讀博路,網友:知乎最好的文章
    怎麼還有那麼多人想讀博士?其中有個答主沒有試圖講道理,而是講述了自己從在上海交大讀研到決定讀博走上科研之路,再到工作、創業的心路歷程,一萬兩千多字,獲得了將近4萬贊,被網友譽為「知乎上看到過的最好的回答」。
  • 海歸博士林莽的科研之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讀博第一年,他跟著一位博士後做研究,後來發現該研究項目的前期結果全是錯的,項目設計出現了問題,花了一年時間卻沒有任何成果。回憶起這段挫折的經歷,林莽卻說自己是「幸運的」。「如果當時我盲目地跟著他繼續做,可能到博士畢業才發現做錯了而無法畢業,在一年之內就找出問題所在,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挫折並沒有使林莽陷於痛苦中,他開始尋找問題所在。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哪裡出現錯誤?
  • 原清華副校長任南科大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再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是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的薛其坤。當薛其坤遇上南科大,他會帶領這所十歲的高校創造新的輝煌嗎?考研三次,讀博七年從放牛娃到校長,他厚積薄發!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其實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辭職事件:如果工資提高,科研人員還會辭職嗎?
    所以連一個大人物都知道生計是首要其衝的大問題,我們的科研人員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看看中國底層科研人員的工資,我會很難受,才1萬元左右,還是每天要加班,忙的是昏天地暗之後,才給的這個工資費用,付出和成果嚴重不符。這個問題就會造成科研人員內心極度失衡!
  • 超級富二代學生們都在讀什麼學校?
    全球的超級「富二代們」到底多有錢?抱歉,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but,全球超級「富二代」都喜歡讀哪些大學,這個小編還是能講兩句的~你可能沒想到,現在富豪們不僅制霸全球財富鏈頂端,也制霸了全球頂級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