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目前人類所能拿到的最高學位,穩穩立於學習金字塔的頂端。這不僅意味著超人的含金量,還有背後艱苦卓絕的付出。富二代,出身即口含金匙,坐擁資源,實乃人生贏家天選之子。他們往往只要不作死,就能過上別人努力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過得上的優越生活。當富二代和博士相融合,無需折騰的人設,遇上必須折騰的角色,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天和小曼一起走進富二代弗雷德裡克·桑格的傳奇科研人,感受一下什麼叫"搞科研我不要工資"的科研自由。
弗雷德裡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出生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父親為一面全科醫生,母親則來自一個做棉花加工的大家族,家裡,不缺錢。
但是桑格並沒有「子承父業」當一位醫生。1936年, 桑格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原本是想從事醫學方面的研究,由於鍾情自然科學,於是他選擇了生物化學,冥冥之中走上了「天坑」專業奠基人的成就之路。至於為什麼不選擇物理和數學?那自然是,在人才濟濟的劍橋大學中,他的成績並不十分顯著,可以說是「學渣本渣」。
出於個人的興趣,以及對前路的考量,桑格想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可是他成績和科研成果比起其他的學生來說,並沒有顯著優勢,於是有了下面這一幕:
桑格:教練授,我要搞科研!我要成為科學家!教授:你績點多高?桑格:...教授:你有啥論文嗎?桑格:...教授:那你有什麼優勢?桑格:我不要錢...
開個玩笑,實際上是桑格寫了封自薦信給校方,表明自己不需要「工資」,只要讓自個兒進實驗室搞科研,為愛發電即可。最終,他選擇了一個劍橋的實驗室,開始了自己平凡而傳奇的科研生涯。
第一個諾獎:蛋白質測序
桑格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聰明人,可他的踏實與堅持,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受技術所限,當時學界甚至認為蛋白質為一種無序的高分子結構。為了探析蛋白質究竟長什麼樣,桑格選擇了胰島素作為研究對象,測試其胺基酸序列的排序是否有特定規則。
功夫不負有心人, 歷經10年的埋頭工作,桑格推翻了蛋白質為無序高分子的推論,證實了它是胺基酸的特定序列。這一成果的意義,讓人造蛋白質成為了可能,更讓生命科學的發展,邁進了一大步。這個偉大的成就,給桑格帶來了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第二個諾獎:DNA測序
給蛋白質測序後的一段漫長時間,桑格在科研上建樹甚微,但不為外界所知的是,桑格依舊埋頭作業,這次,他的目標是給DNA測序。
這項任務的難度遠超蛋白質測序,因為DNA上的核苷酸數量比胰島素中胺基酸的數量多幾個量級。按桑格的話說,「科學家主要有三個能力:思考、交流和行動。我比較擅長最後一個,思考也還行,但是不太會交流」
因此,為了這個課題,他推卻了功成名就後找上來的各種行政職務的頭銜,繼續埋頭實驗,過了近20年的積累,這位勤勉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套高校的DNA測序方法,「桑格法」,並以此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一種噬菌體的基因測序。
1980年10月,由於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弗雷德裡克·桑格再次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位自認平凡的偉大科學家,於1983年歸隱田園,2013年11月19日溘然長逝。
比起富二代的標籤,他這一生沉默的努力更加為人稱道,也許他不認為自己是靠天才獲得的殊榮,但這種努力又何嘗不是一種天才呢?
很少有人比得上桑格的起跑線,也正是無後顧之憂,讓他能有更自由的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也是讓人實名羨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