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盛會,讓青年科學家站在C位

2020-09-22 中國青年網

9月20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上的年輕人。圖為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徐菁。宿東/攝

9月20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上的年輕人。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李洪波。宿東/攝

9月20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上的年輕人。圖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導航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馮文婧。宿東/攝

9月20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來到了會期的第三天,這個我國航天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行業盛會,專門給年輕人打造了一個舞臺:「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

在這裡,沒有鬚髮皆白、功成名就的老科學家,沒有太多的領導講話,整個論壇的聚光燈都打在幾位青年科學家的身上,他們站在舞臺中央,是當天唯一的主角。

他們當中,有火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有北鬥導航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也有見過凌晨一二三四五六點北京的飛彈副主任設計師……他們的故事,需要也值得更多的人了解。

正如其中一位青年科學家、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曲耀斌所說,人們熟知的北鬥、長五等大國工程,匯聚了數以萬計的航天人,那麼多人尤其是那麼多的青年航天人,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每一發箭、每一顆星中又能做什麼,每個人都去做一顆螺絲釘嗎?這些需要他們講給更多的人聽。

「說到底,這其實是一個關乎航天領域學科發展、系統工程與傳承換代的大問題。」曲耀斌說。

可能是當代最具冒險主義色彩的故事

曲耀斌對自己工作的理解,既寫滿了理科男的認真和理性,也不乏一些浪漫色彩。他說,他們必須用最少的「已知」,去挑戰、去探索最大的「未知」。

「宇宙太大,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環境中運行,每一秒所經歷的多物理場都是不同的,很難用傳統的科研方法,開展大量實驗,去遍歷所有的內外部條件、去充分試錯。」曲耀斌認為,從這個角度說,他們現在所做、所經歷的,可能是當代最具冒險主義色彩的故事。

曲耀斌剛工作時,他所在的團隊便接到一個項目論證任務:打造一個新的衛星平臺,去3.6萬公裡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開展新技術通信試驗。

「一個新的平臺意味著什麼?在汽車行業裡,研發一個新平臺需要多輪定型、反覆測試,大概的費用相當於1000部量產車。新衛星平臺研製所需的投入和研製難度可想而知。」曲耀斌說。

大約花了幾周時間,曲耀斌把新平臺所需要的相關控制算法,都寫了出來。這只是一個開始,他們還要在地面基於新開發的產品,開展實時的半物理驗證,儘可能地測試調優參數。

那兩三年,他和同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裡通宵度過的。

「青年航天人可以作創新,但你的底氣,更多是基於科學的態度與海量的數據支撐。」曲耀斌說,他們要提出上千個假想的故障,這些假想,99%以上最後都不會發生,但一旦放過一個,就可能導致失敗,甚至荒廢一代人的努力。

2018年12月25日凌晨,曲耀斌參與研製的通信技術實驗衛星三號發射成功,耗時數月,衛星成功入軌、自主完成所有試驗動作。至此,他所在的這支國內最年輕的高軌新平臺設計師隊伍,也已在這顆衛星上,日夜不斷地耕耘了整整8年。

一個個平凡匯聚成「不平凡」

10年前的夏天,馮文婧從哈工大碩士畢業,來到航天五院工作。在去單位的路上,計程車司機以為她是去研究載人或嫦娥的,給她豎起大拇指。直到她說自己是研究北鬥導航的,司機楞了一下。

「要北鬥做什麼,GPS不是挺好用嗎?」司機反問她。

儘管當時北鬥的知名度遠不及載人和探月,但是這種「靈魂拷問」,還是讓馮文婧一時語塞。

「憑我當時的技術儲備,我除了說這是國家戰略需要之外,竟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說辭。」馮文婧說。但也是從那時起,她決心做好北鬥,做強北鬥,有朝一日,讓國人也能為北鬥豎起大拇指。

如今的北鬥,早已名聲在外,相比於北鬥二號,北鬥三號更是成了世界上功能最多的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範圍內實測精度在5米左右,亞太地區實測在2米左右。今年5月,我國再一次成功登頂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開展測量工作,同樣是以北鬥數據為主。

「這背後是30萬人26年的心血。」馮文婧說。

她還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正值北鬥二號衛星研製任務的高峰期,她前後接手處理了累計5顆星上萬個遙測參數,每天對著電腦,把它們匯總形成一份份上百頁的報告,工作繁重又乏味。

時間久了,馮文婧漸漸產生了自我懷疑:「這跟我在大學學的專業有什麼關係?這跟高大上的北鬥工程有啥關係?」

和她一起畢業的同學,還和她打趣:「我們搞網際網路的稱被為『碼農』,你們搞航天的可以稱為『碼數』!」那段時間,馮文婧甚至有了一種「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的認識。

直到一次飛控任務,衛星如期發射,就在執行太陽翼展開指令之後,遙測顯示太陽翼未完全展開,四個「1」鎖定狀態只出現了三個「1」。衛星在天上,除了遙測,沒有人知道太陽翼到底怎麼了?

現場氣氛凝重,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了馮文婧所在的遙測崗。

那一刻,她的腦海裡閃現了很多種可能:遙測解析錯了?不會吧,會不會是校準電壓的問題?或者是測控通導誤碼的問題,難不成太陽翼真沒展開?

緊張歸緊張,壓力歸壓力,憑著一年多的經驗,她和同事很快排除了遙測本身錯誤的可能性,轉移了問題排查方向,最終給出太陽翼處於展開狀態的初步判斷。

後來,太陽帆板轉向太陽接受光照,太陽翼溫度、母線電流遙測都開始增加,進一步證明了他們判斷的正確性。

「這件事對我的感觸很深,原來我的工作不只是『碼數』那麼簡單,它的精髓在於挖掘衛星狀態背後遙測與遙測之間的關聯,任何一個遙測都不是孤立的,找到它的好朋友,才能更好地為衛星看診把脈。」馮文婧說,很多北鬥人都認為自己很平凡,但北鬥系統就是被這些平凡的北鬥人,一點一點創造出來的,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個關於「群體英雄主義」的故事

曲耀斌也經歷過類似的事。他的認識是,一次成功的航天任務,遠不是總設計師一個人的功勞,它取決於龐大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產品、每一道工序和每一個人,「可以說,我們今天所有講述的,都是關於『群體英雄主義』的故事。」

27歲的徐菁是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每一次打靶試驗前,她所在的團隊都會做一次成功分析,他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清楚,一次打靶試驗的成本有多麼高昂、代價有多麼大。

她說,為了攻破一個關鍵技術問題,她曾和同事堅守試驗崗位三天三夜,進行了1007次反覆論證。為了一次飛彈臨界能力測試的成功,她曾演算了上萬條彈道,遍歷了每一種可能。為了尋找一個在6萬次裡只出現過一次的異常現象,她所在的團隊一直奮戰到深夜1點,耗時7個多小時,只為找出關鍵問題所在。

試驗室那道虛掩的門,隔斷了家與親人的牽絆。為了趕進度、保研發,她經常和同事犧牲周末、假期,更沒了下班之後與親人的歡樂時光。她的母親曾經無比擔憂地問她一個問題:「你這樣天天加班,哪有時間相親啊?」

「所以,對航天人來說,有一種單身叫做『加班加成單身』。」徐菁說。

2019年10月1日,作為航天青年的一份子,徐菁參與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聯歡活動。站在天安門廣場的那一刻,她忽然想到了錢學森、鄧稼先、黃緯祿……

「我看到那些儀仗隊員抬頭看向藍天時的堅毅,當年在靶場上的鄧稼先,也這樣看著祖國的天空,等待勝利的喜訊……聽到那鋥亮的鋼靴踏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鏗鏘,被踏中的那片土地,也是航天前輩們奮鬥過的地方。」徐菁說。

也曾有人表示不理解,中國已經和平穩步發展了幾十年,你們搞武器裝備的,為什麼還要這樣加班加點,不眠不休?徐菁說,每一個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會在前輩的影響和帶動下,漸漸體會到身上肩負的責任之重:善戰方能止戰,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核心技術,手握高精尖武器,才能讓祖國在國防上不受制於人。

2019年9月23日,曲耀斌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那一天的半夜,實踐六號01星報警。這顆星2004年9月9日發射,設計壽命兩年,那時已超壽13年,曲耀斌所在的團隊可以不再費勁去搶救它。

然而,那天晚上,卻來了很多人。

曲耀斌記得:早已是廠所領導的主任設計師親自畫故障樹,改做技改管理的軟體設計師,也找出當年的代碼本仔細翻閱,退居二線、在家裡帶著孫輩的測控設計師,則反覆和技術參謀電話討論。

「我們都不想這顆開創了一個系列的首發星,在當天晚上就此消逝。」曲耀斌說。

如今,一年過去了。曲耀斌在9月20日的中國航天大會上給出這顆星最新的遙測頁面,上面寫著:繞地球飛行第87277圈,在軌繼續正常運行。

他們還是做到了。這一切,都得益於那一晚老中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曲耀斌感慨道:那一批功勳的設計師們,在那一刻,穿過長長的時間,化作了年輕的樣子,屹立於我們青年一代的身前,「撬動」了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後,眼前可見的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青年科學家創新秀|這次,華人青年科學家站在舞臺中央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未來科學大獎#104位青年科學家,30多所高等科研院校分布5個國家,20多個城市研究領域涵蓋8大學科30-45歲的高潛力、高產出的科研中堅力量未來論壇青年科學家創新聯盟
  • 241名水文青年勇站「C位」戰高洪
    記者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獲悉,該局團委組建7支青年防汛突擊隊勇站一線,「C位」出擊,主動承擔防汛急、難、險、重任務。7支突擊隊241名青年隊員遍布大江上下,他們所參與的防汛工作包括洪水預報預警、高洪水文測驗、水位觀測、儀器設備維護、高洪水面清障、水質採樣、後勤保障、公共信息發布等多個方面。長江委水文下遊局防汛突擊隊隊員們在參加滁河搶險結束後乘皮划艇返回。
  • 院士領銜,青年科學家、科技人才共同參與,又一盛會將亮相青島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1日訊 又一盛會將在青島亮相——「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智能科技與學術國際交流合作」青年科學家沙龍9月12日將在高新區中科研發城召開。沙龍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自動化學會、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聯合主辦,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市人工智慧學會、青島市自動化學會承辦。
  • 這場全球科學盛會,讓諾貝爾獎得主感嘆「意義重大」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30餘位中國兩院院士、100餘位各國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出席方式,在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城市發表演講、交流思想。過去三天,全球頂尖科學家的很多話語令人印象深刻,在科技抗疫、扶持青年成長、技術預見等方面發表了真知灼見。
  • 什麼是c位?c位是什麼意思?c位的含義
    c位這個詞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哪怕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也多多少少聽過身邊的人說上那麼幾句。c位所以說,c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C位當中的「C」,一說為英文單詞center的縮寫,意為中央、中心;也有人說是Core,是核心的意思。但是不管怎麼樣,c所代表的就是最中心最重要的的意思。在最早期,「C位」一般指舞臺中央或藝人在宣傳海報的中間位置,一般來說,娛樂圈登臺時,只有資歷最老、本事最強的人才能站在c位。C位不僅是身份和本領的表現,更是讓觀眾第一眼就能看到與留意的最佳位置。
  • 首秀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浙江永嘉這家民企火了
    今明兩天,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值得一提的是,歐拉姆閥門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了這次峰會的泵閥產業技術對接活動,成為分會場。標誌著這家位於永嘉的民企首次走上世界級大舞臺,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據了解,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是中國科協與浙江省政府共同發起、聯合主辦的面向全球青年高層次人才的活動,每年舉辦一次。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 12位頂尖科學家、百餘位院士參會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10月18日上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正式開幕。共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70%左右的嘉賓為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參會代表覆蓋125個國家和國際科技組織。 受疫情形勢影響,今年以「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舉行。
  • 2020年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辦
    司馬紅表示,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是兩岸民間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已成為連接兩岸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北京市科協將繼續攜手京津冀和臺灣地區相關部門,為兩岸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強交流、攜手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助力更多臺灣青年在北京追夢、築夢、圓夢。
  • C位是什麼意思 C位的含義
    最近一段時間不僅是娛樂圈或是其他場合都出現了站c位的說法,許多人都對這個站C位不是很了解。 那麼,C位是什麼意思呢?  C位,網絡流行語,即center,是中間位置的意思。C位一詞最早來源於遊戲領域,C位的C有許多種翻譯。
  • 這50位青年科學家,騰訊每人給300萬
    ,騰訊發起的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嘉獎和科研資助。主委會介紹,今年的科學探索獎,共有有1234人申報,最終經過層層篩選,選出了50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女性科學家佔據10%, 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有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科學家獲獎。
  • 香港桂冠論壇:召集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等領域的傑出青年科學家
    我們歡迎35歲或以下就讀或研究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或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申請參加香港桂冠論壇,成為200位青年科學家之一,與世界著名的邵逸夫獎獲得者互動交流,啟發科學靈感。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創新舞臺「C位」
    因而,老教授的「憂愁」其實是一種期待,期待科學獎項能更好發揮風向標作用,期待更多年輕人能夠站上創新舞臺的「C位」。當前,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毋庸置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之時,謀劃中國的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增強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拓展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
  • 給50位青年科學家一人發300萬,這事靠譜
    40歲的青年科學家集體亮相併獲獎。這是「科學探索獎」成立後的第二次頒獎,2018年,騰訊基金會宣布將陸續投入10億元注入「獎金池」;2019年,首批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獎金將分5年到帳。也就說,加上今年的50位,100位青年科學家將共同分享3億元獎金。騰訊方面表示,頒獎對象的範圍也頗為寬泛: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年齡45周歲及以下。
  • 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他們說,每一次人類社會遭逢危機,科學家們便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餘座城市,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與無數線上觀眾一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夜圓滿閉幕,幾乎每一位參會嘉賓都為這三天的火花不斷、靈感四溢,為這一危機時刻的科學界共同面對而點讚。
  • 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他們說,每一次人類社會遭逢危機,科學家們便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餘座城市,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與無數線上觀眾一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電 (記者劉嶢)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 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開幕,現場齊聚43位院士,鍾南山作主旨報告
    10月18日,浙江溫州,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順利開幕。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溫州市人民政府承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此次峰會邀請參會的嘉賓包括12位諾獎獲得者等頂尖科學家(線上),113位中外院士(線下80位,線上33位,其中線下出席開幕式院士43位)。
  • 不必再為五鬥米折腰 5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享1.5億...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冰) 11月5日消息,2019年「科學探索獎」近日在京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來自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等9大領域評委代表,為獲獎人頒發了象徵探索精神的「X」型獎盃,鼓勵他們向著科學無人區繼續進軍,鼓足幹勁,繼續攀登科學的珠穆朗瑪峰。
  • 文匯報: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