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近日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記者今天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該校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副教授參與了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他將前往南極中山站考察,依託國際子午圈空間科學計劃,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科學問題。
「南極的天然實驗室最吸引我。」全榮輝通過中國極地中心歷時1年的三輪篩選、三輪培訓,隨隊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他在團隊中承擔空間環境觀測。團隊將在12月底1月初抵達南極中山站,在南極科考一年,再歷時五個月回到南京。對全榮輝來說,這次南極科考雖然是一次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挑戰,但同時更是科研上的一個難得機會。
空間物理學是全榮輝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一次交流中讓他了解到了這一項目,對南極天然實驗室極其感興趣的他果斷參與,「南極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大陸,有幸參與南極大陸的觀測並獲取數據的話,對我們的研究是很有幫助的。」
南極雖然是一個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但環境的惡劣也讓大家望而生畏,據全榮輝介紹,科研團隊在選拔人員時多次進行體檢與心理測試,人員確定後,科研團隊進行了數次培訓,原定的安全培訓在春節後於黑龍江舉行,但由於疫情的原因轉為線上。
受疫情影響,此次將全程從海路去往南極,路途遙遠,在海上的大部分時間將處於斷網狀態,面對如何度過漫長的海上時間,全榮輝笑稱科研團隊也考量了多種方式,如科研組做相應報告,舉辦健身大賽等。
這次科考歷時長、路途遠,又是疫情期間,困難重重,「我家裡人很理解我參與這個項目,但離開的時候還是會有點捨不得。」80後的全榮輝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他表示,自己最牽掛的就是家人,到了科考站後就會有網絡,將通過手機和家裡人分享南極的照片與生活日常,「如果說想念飯菜的話,還是最難忘南航食堂的飯菜。」
全榮輝此次赴南極考察,得到了學校和學院的全力支持,課程組老師將在確保課程教學質量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繼續完成全老師所帶課程的授課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培養工作。全榮輝將通過視頻連線,定期與學院教師交流科研心得、為學院同學開設學術沙龍等方式分享其在南極科考的情況。
據了解,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通訊員 劉敏 杜選平 方美華
南報融媒體記者 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