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傘形目 Umbelliflorae→五加科 Araliaceae→人參族 PANACEAE→人參屬 Panax→假人參 Panax pseudoginseng
三七(雲南)田七(廣西),山漆(本草綱目) 圖版22: 4-6
假人參(原變種)人參三七(西藏常用中草藥) 圖版22: 1-3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pseudo-ginseng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竹鞭狀,橫生,有2至幾條肉質根;肉質根圓柱形,長約2-4釐米,直徑約1釐米,幹時有縱皺紋。地上莖單生,高約40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4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5釐米,有縱紋,無毛;託葉小,披針形,長5-6毫米;小葉片3-4,薄膜質,透明,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中央的長9-10釐米,寬3.5-4釐米,側生的較小,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重鋸齒,齒有刺尖,上面脈上密生剛生,剛毛長1.5-2毫米,下面無毛,側脈8-10對,兩面明顯,網脈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與葉柄頂端連接處簇生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3.5釐米,有花20-50朵;總花梗長約12釐米,有縱紋,無毛;花梗纖細,無毛,長約1釐米;苞片不明顯;花黃綠色;萼杯狀(雄花的萼為陀螺形),邊緣有5個三角形的齒;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為1條),離生,反曲。果實未見。
產西藏(聶拉木),生於密林下,海拔2450-4200米。尼泊爾也有分布。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過去文獻上記載我國有假人參(原變種)的報導,都是假人參的其他變種之誤。假人參(原變種)的根狀莖原記載為斜生的。從國產僅有的兩份4-5年生的標本(張永田、郎楷永4395號及北京自然博物館採的103號)看,其根狀莖是橫生的,而不是直生或斜生的,這和 N. Wallich 的模式標本原圖中的1個匍匐狀的根狀莖相似(圖1)。根據採集者在野外的觀察,其根狀莖和肉質根生在土壤表層,很容易採起來。因此,其生長年數已久的根狀莖也將象假人參其他變種那樣是在土壤中橫生的竹鞭狀根狀莖。
本種變異性強,我國還有下列5變種。(本文僅列出一種)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notoginseng (Burkill) Hoo & Tseng, 植物分類學報 11: 435. 1973——Aralia quinquefolia Decne. & Planch. var. notoginseng Burkill in Kew Bull. Misc. Inform. 1902: 7. 1902, pro parte ——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 ex C. Y. Wu & K. M. Feng, 植物分類學報 13(2): 41. 1975——Panax pseudo-ginseng auct. non Wall.: Li in Sargentia 2: 117. 1942, pro parte; Hara in Journ. Jap. Bot. 45: 208. 1970, pro parte;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2: 1045. f. 3820. 1972, pro parte.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小葉片長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兩面脈上均有剛毛,託葉卵形或披針形,傘形花序有80-100朵或更多的花,花梗被微柔毛。
栽培於雲南和廣西,近年來廣東(樂昌、南雄、信宜)、福建(長泰、南靖、連城)、江西(廬山)以及浙江等地也有試種,種植於海拔400-1800米的森林下或山坡上人工蔭棚下。
三七的紡錘根是著名跌打損傷特效藥,止血散瘀、定痛消腫的功效良好,葉、果以及根狀莖也可藥用。
本變種僅有栽培的,迄今未發現野生的。在播種後不移植的情況下,其根狀莖在初生二、三年內是直生的,此後即顯著傾斜生長(不是移栽時人工橫置)。生長年數較久的根狀莖,其自然位置如何,雖迄今尚不了解,但根據其4年生即在土中斜生的情況推測,有與本種中其他變種同樣是橫生的可能性。
本變種葉的被毛、傘形花序的花數以及花柱合生至中部等特徵雖與假人參(原變種)差別較大,但它為長期栽培的植物,象一般作物那樣,許多形態總會在栽培條件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其特徵比較穩定,也可考慮升級作為獨立的種。
三七的葉有託葉、傘形花序的花數較多等特徵是比較原始的性質,但已有單性花,花柱合生至中部等特徵又比現存的其他人參屬植物的進化程度為高,根據生殖器官保守性比營養器官大的原則,它可能不是現存人參屬最原始的類型。
三七生長需要特殊環境條件,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緯23.5°,雲南文山為原產地和主產地。據有關文獻記載,三七使用歷史近600年,栽培歷史近500年。
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 文山三七 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採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藥。三七具有"生打熟補"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參治跌打勞傷有效;服熟三七(用雞油或其他油將生三七炸黃即成熟三七),能補血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