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專家:如果更多的人開始旅行,就會有新的感染風險

2020-11-26 騰訊網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北歐時報》報導,瑞典流行病學家安德斯·泰涅爾(Anders Tegnell)描述今年夏天如何負責任地旅行的信息

放寬旅行限制,最大的旅行周末之一——仲夏——站在門口猶豫。瑞典公共衛生局警告說,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多地旅行並重複密切接觸,則有第二波感染的危險。-當然,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情況,Anders Tegnell說。

6月20日,旅行限制被解除,無症狀者被允許在瑞典境內自由旅行。經過數月的在家休息後,現在是一年中最大的旅行周末之一-仲夏節。

但是,公共衛生局警告說,如果放寬限制,那麼2020年夏天旅行的人必須自覺遵守。-非常重要的是,放寬的限制並不意味著您開始結識更多朋友或以其他方式結識,不能像以前一樣大範圍社交活動,安德斯·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

可能導致新的感染傳播

根據流行病學家的說法,越來越多的旅行和人們密切的接觸有可能在夏末之前導致第二波感染浪潮,他在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以達拉納省的曲線圖為例,說明放開自我管理就會出現達拉納省的情況。

除其他事項外,避免擁擠的交通方式的旅行,例如電車,地鐵和城市公交車。公共衛生局還建議不要在較大的環境中進行洗禮,聚會和葬禮。

Tegnell強調,對於有風險的人群,時刻警惕衛生建議尤其重要。

新案件急劇增加

現在,瑞典新冠肺炎已導致4939人死亡,在過去24小時內,新增48例。新增確診940例,累計確診53,323例陽性患者。

最近幾天,瑞典的新病例數量急劇增加。一些媒體報導瑞典出現了新的好轉,但實際尚未達到頂峰。安德斯否認了這一點,他說上升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大規模測試。(原標題:如果更多的人開始旅行,就會有新的感染風險)

來源: 北歐時報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相關焦點

  • 在飛機上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有多大?
    那麼航空旅行有多安全?如果航空公司遵循公共衛生專家制定的程序:強制執行口罩合規性、分配可用座位和對患病乘客進行篩查,那麼在飛機上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飛機配備了高效空氣過濾器,類似醫院隔離室使用的空氣過濾器。HEPA過濾器可捕捉99.97%的空氣顆粒,大大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 預警| 德國、瑞士、瑞典、美國、泰國等
    /03/瑞典:將新冠肺炎疫情本土擴散風險調至最高2020年3月10日,瑞典公共衛生局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在本土擴散的風險提升至30天旅行禁令之後,美國國務院也罕見發布全球旅行警告,這是美國最近十年間首次針對流行病發布全球旅行警告。
  • 堅持群體免疫政策,瑞典現在怎麼樣了?
    堅持群體免疫 瑞典首席流行病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瑞典的防疫策略與英國最初採取的方法很相似,就是讓病毒的傳播儘可能放慢,保護老年人和易感染群體,直到大部分人自然免疫或等到有疫苗可用。
  • 11/10 波士頓新聞匯總| 新英格蘭過去一周內出現近2.5萬例新增病例,超過200人死亡 大學生們開始權衡感恩節回家過節的風險
    在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有旅行記錄的學生被要求在返回校園後實施隔離,直到他們的檢測結果呈陰性。儘管如此,大一新生布拉德·施瓦米(Brad Schwamy)說,他仍然計劃回到新澤西的家中過節。 然而,隨著病例開始增多,許多學生都改變了計劃。
  • 北歐旅行之瑞典「斯德哥摩爾」——安寧的王國
    北歐旅行之瑞典「斯德哥摩爾」——安寧的王國什麼是瑞典的代名詞?諾貝爾、雪國、皇宮、俊男靚女、皇宮?僅僅憑藉這些詞彙可以構成你對瑞典的認識嗎?的確,在你還沒有來到這裡的時候,你可能就局限在這些詞彙中。因為這些想法只是他的表面,那麼真正的瑞典是什麼樣子的。沒有深入到內部,那麼就沒有發言權。我相信,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每一處風景都有誘人之處。希望,在旅途中的你可以欣賞到這個美麗的國度,接下來我們便一同來到瑞典,開始我們的旅程吧。一、 初入瑞典北歐五國分別為: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
  • 人類能夠實現COVID-19感染歸零嗎?這或許需要很長時間
    一些人甚至還呼籲採取清零COVID-19患者的方法來試圖消滅病毒,而不是遏制其擴散,在這一點上紐西蘭似乎成功了,但在100天沒有新發病例後,新的感染病例又出現了,而且來自國際旅行和其它不明的來源。雖然採用上述控制措施能讓感染人數的區縣變平,但若要實現COVID-19零感染似乎是不太可行的。
  • ...超美國,瑞典首都「群體免疫」下月見效?俄媒:民眾成了實驗小白鼠
    報導稱,研究人員把「群體免疫」門檻設定在60%,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康復後不會第二次感染。世界衛生組織25日也說,沒有證據表明一次感染就會帶來免疫。對此,奧洛普斯多特稱,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測試來回答關於免疫的問題。如果形勢需要,瑞典政府將改變策略,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 新加坡研究顯示矮個子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飛沫的下行軌跡,矮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流體物理學》雜誌上。新加坡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的物理學模擬證明了這一點,並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矮個子比高個子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街上到處是人,餐廳繼續營業,瑞典政府在拿民眾當小白鼠做試驗?
    據外媒4月6日報導,瑞典應對新冠肺炎的「自由放任」政策遭到各方攻擊後,首相斯特凡·勒文終於在當地時間5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開始提醒國民,瑞典可能會出現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但他也用時指出「不應該大驚小怪」。
  • 瑞典:沒有證據顯示「群體免疫」有效
    據彭博社報導,最新數據顯示,相比於北歐其他國家,瑞典居民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相較於今年早些時候,瑞典最近幾周的新冠「新發感染率」幾乎翻了一番。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5日,瑞典已報告了超過22萬例新冠確診病例,其中約6500人死亡。
  • 傳播性更強,更容易感染
    CDC說,新冠病毒有規律地變異,每兩周就會在其基因組中產生一個新的變異到了11月,倫敦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新冠感染與該變種病毒有關。但是,僅僅增加傳染數就足以給醫院造成麻煩,因為如果新的變種病毒繼續蔓延,意味著更多人會被更快感染
  • 中國駐瑞典使館:赴京直航僅允許在瑞的中國和瑞典公民乘坐
    12月9日,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網站發布了關於搭乘直飛北京航班等有關要求的重要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一、根據有關防疫要求,直航北京國際航班旅客應為通航國公民以及在該地的中國公民。國航每周五直飛北京的CA912航班僅允許在瑞典居住的中國和瑞典公民乘坐。第三國公民和長居地不在瑞典的中國公民、瑞典公民請選擇其他航班,不符合要求的乘客將無法獲得HS碼或HDC碼。
  • 壓力相關疾病可能會增加隨後威脅生命的感染風險
    壓力相關疾病可能會增加隨後威脅生命的感染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28:23 冰島大學醫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博士後宋歡等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壓力相關疾病和隨後威脅生命的感染風險的關係。
  • 乘飛機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有多高,麻省理工教授算給你看
    據法蘭克福歌德大學醫學病毒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有兩名乘客被一個7小旅行團的人在飛機上感染,一個小旅行團與入住酒店的一個被感染的經理接觸後,部分團員沒有意識到自己攜帶了病毒。被感染的兩個人坐在飛機後部,隔著過道,正對著7名並不知道自己攜帶了病毒的旅行團成員,在飛機上被感染。
  • 疫情過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拒絕食用野生動物?
    因為有人捨得拿著錢去吃,就有人鋌而走險違法去捕殺,因為捕殺是犯法風險的事,再加上野生動物越捕越少,越少越難捕,所以賣出去的價格就高,這就形成了供應鏈的惡性循環。有錢人覺得吃野味是一種高檔有面兒的事,店主覺得這是一種利潤極高,能抓有錢人回頭消費,便悄悄售賣,而捕殺的人覺得這能帶來豐富的收入,便開始違法捕殺,這就是整個供應鏈。然而,吃野味真的有這麼美味、滋補嗎?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
    丹麥政府此前宣布,將撲殺多達1700萬隻水貂,以防止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感染更多的人--該病毒的變異版本已經感染了至少12人。來自丹麥媒體的報導稱,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了至少12人。研究人員擔心,新的病毒株可能非常危險,以至於可能有效地使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失去作用。現在,一份新的報告帶來了更多麻煩的消息,因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菌株具有大流行的潛力。與此同時,其他人則呼籲保持冷靜。
  • 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專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8月24日,澎湃新聞通過查詢科學文獻,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淡水魚的寄生蟲風險較海水魚更大。此外,國外醫學界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確切證明淡水環境中生長的虹鱒有著傳染闊節裂頭絛蟲等人體寄生蟲的可能。而在國內,生食淡水魚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染上俗稱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
  • 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研究指出,熱帶泥炭地中棲息許多已知對人類構成疾病風險的動物,包括蝙蝠、嚙齒類、穿山甲和靈長類。保護這些物種的棲息地能減少它們與人的接觸,進而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專家指出 人類破壞自然將使更多傳染病爆發由於COVID-19的關係,野生動物傳人的新興傳染病正受到科學界的關注。
  • 專家:第二輪有陽性提示風險
    專家:第二輪有陽性提示風險作為確認新冠感染者的「金標準」,大規模核酸檢測正在近期的局部疫情中多輪開展。12月3日8:00起,內蒙古滿洲裡市展開第三次全員核酸檢測。自11月21日滿洲裡市新增兩例本土病例起,當地次日即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至12月2日已完成兩輪。
  • 研究稱越來越多的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
    在美國,最近單日新增COVID-19確診病例超過16萬例,專家預計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周還會上升。疫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但並不是每個想接種疫苗的人都能立即接種。許多人將在不久的將來面臨感染的風險。而且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人正出現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