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群體免疫政策,瑞典現在怎麼樣了?

2021-01-20 騰訊網

「這對全國人民來說是個有巨大風險的試驗,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紛紛實行強制封鎖令,關閉學校和公共場所,而瑞典成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國家。

疫情下的瑞典並沒有很冷清,滑雪道仍舊開放,餐廳生意興隆。漫長的冬天過後,斯德哥爾摩的街邊咖啡館和戶外酒吧在周末擠滿了顧客,大批當地人去城裡的老城區享受好天氣。

疫情下,瑞典民眾享受好天氣/英國《衛報》

這是瑞典堅持群體免疫政策的景象。

堅持不封國的瑞典,目前無法對大多數人群進行檢測。自3月12日起,瑞典宣布對輕症和疑似患者不再檢測,只檢測已收治入院的患者或危險群體患者。

截至4月27日,瑞典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8649例,死亡2194例。其死亡病例遠高於同在北歐的丹麥(422例)、挪威(201例)和芬蘭(190例)。

專家預計斯德哥爾摩實際確診人數已經突破10萬人,且疫情正逐漸向瑞典北部擴散。

堅持群體免疫

瑞典首席流行病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瑞典的防疫策略與英國最初採取的方法很相似,就是讓病毒的傳播儘可能放慢,保護老年人和易感染群體,直到大部分人自然免疫或等到有疫苗可用。

英國曾試圖推行群體免疫,但是在巨大壓力下已經迅速轉變,而且英國首相鮑裡斯因新冠病毒病進入重症監護,也成為了英國應對疫情措施不力的寫照。

然而,即使有超過2000多名科學家的聯名信,依舊沒能讓瑞典放棄群體免疫,繼續這場1000萬人參與的公衛實驗。

瑞典/《福布斯》

瑞典停課、不停工,限制50人以上的聚會,但幾乎只有抗議遊行等少數活動受50人的限制,絕大多數如學校、公共運輸、工作場所、公司活動、健身房、超市、聚會聚餐、葬禮、商業購物中心、廣場等均不受50人的限制。

商場、幼兒園、學校和寫字樓照常開放,為避免過度擁擠,酒吧和餐館只替已經預定的顧客提供服務。

瑞典對民眾社交隔離措施只是「建議」,而並非強制執行,更多的是依靠民眾自覺性。政府建議老年人採取自我隔離措施、年輕人減少社交活動;公司給予每個員工自願選擇是否在家工作的權利。

特格內爾認為,「大多數人如果出現症狀都會留在家裡。我們希望減緩傳染病蔓延的速度,直到瑞典的病例數達到某個最高點,然後再下降。」

和英國不同的是,瑞典民眾並沒有因為擔心而強烈反對這種自願隔離的防疫措施。民調公司Novus上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0%的人贊成總理洛夫(Stefan L fven)的觀點,洛夫在談話中呼籲每個成年公民承擔個人責任,以防止疾病傳播。

難以複製的瑞典模式

瑞典的防疫策略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國情。

瑞典民眾具有較高的自我約束力,儘管政府只是建議人們呆在家中,有些斯德哥爾摩人還是自覺地減少出門購物,儘量網購日常用品,在周末出行時,他們更傾向於去非封閉空間,在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也和其他人分開就座。

很多店主自己選擇關門停業或只允許有限的客人進入;自助餐模式因接觸頻率高而被取消。許多滑雪者取消了在奧雷等熱門度假勝地的行程。據斯德哥爾摩交通公司稱,上周乘坐斯德哥爾摩地鐵和通勤列車的人數下降了50%。

疫情下的瑞典咖啡店生意興隆/《時代周刊》

德國著名醫生洛斯(Ansgar Lohse)、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朗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在內的一些歐洲專家和官員,都對這樣的方法表示了讚賞。

瑞典擁有良好的互動機制,民眾理解政府政策背後的邏輯,認同這一邏輯後會主動配合形成良性循環。瑞典人對政策的信任和個人主義相結合,每個瑞典人都是自己的警察。政府並沒有有意識地設計「瑞典模式」來應對疫情,這個模式建立在人們根深蒂固的責任感和信任之上。

但也有支持者指出,瑞典模式很難在其他歐洲國家複製。在瑞典文化中,不同代際間的人員互動少,不像在義大利這麼頻繁。瑞典人平均18歲左右就會搬離父母家,比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早了8年。根據官方數據,瑞典老人獨居比例高,半數以上的家庭只有一個人。意味著年輕人將病毒傳播給老年人的風險較小。

此外,在家辦公文化盛行。約40%的瑞典人原本就會定期在家工作。

瑞典半數以上的家庭只有一個人/BBC

研究瑞典文化的作家洛拉·阿金米德·阿克斯特羅姆注意到,許多瑞典人在公共場合的行為也已經詮釋了「社交疏離」。比如,人們坐公交會離旁人很遠;在商店或咖啡廳,他們也幾乎不與陌生人交談。「就社交距離而言,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瑞典人就已經給了彼此許多空間。」

不過,群體免疫並不適用於瑞典的所有地區,最先遭殃的是窮人。瑞典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大多發生在貧困的索馬利亞社區,那裡居住環境差、住所狹窄,不同代際之間交往更頻繁,也很難及時獲取政府資訊。

一旦社區傳播在窮人們中間發生,瑞典寬鬆的防疫措施將難以控制疫情。

經濟利益至上

瑞典媒體報導更多是關注疫情如何損害經濟增長,股市下跌和各種企業裁員下崗的消息,而非保護民眾健康權。

瑞典皇家理工物理博士徐磊、醫學博士王亞娟撰文指出,瑞典政府注重經濟利益而不是人命。

一些瑞典經濟學家也在擔憂,政府戰略短視會導致疫情失控,最後付出的代價可能會遠大於避免封鎖的短期利益。

從瑞典目前的應對策略來看,短期殲滅戰打成了持久戰,可能對經濟會造成更深的傷害。瑞典拖延式消極抗疫,錯過了中國為世界爭取來的兩個月準備時間。

最開始瑞典的病例主要是滑雪回來感染的輸入病例,只需要隔離這些人和接觸者,範圍小,成本低。但是瑞典不隔離,能拖就拖,而且硬是拖到了社區傳播,就這樣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

社會形態與瑞典高度相似的丹麥和挪威,早已選擇了更嚴格的措施,關閉邊界、學校和非必需的商店。

採取封鎖措施的丹麥/global news

從4月21日至4月23日,瑞典新增確診人數連續三天每天突破700人。斯德哥爾摩近日確診的105名患者中,發現數名無症狀感染者。

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內科醫師兼教授索德伯格·納克雷爾(Dr. Cecilia S derberg-Nauclér)預測,由於缺乏對民眾行動的管控和病毒檢測,病毒傳播會失控,政府將被迫改變策略。她認為,那些避免了大面積封鎖的亞洲國家,都是依靠大規模病毒檢測和隔離確診患者來遏制病毒傳播。

養老院——瑞典「失手之處」

養老院作為老年人的聚集地,是瑞典現階段防疫中的失手之處,養老院的高死亡率也導致了瑞典的高死亡率,瑞典約1/3的死亡病例來自養老院。

瑞典的群體免疫,讓老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特格內爾對此表示,「新冠病毒對老人來說非常危險,這很糟糕。老年人的死亡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正在努力奮鬥。」

曾在養老院短暫工作過的漢娜對《鳳凰周刊》說,正常情況下瑞典老人進入養老院後,剩下的平均壽命只有8-9個月。這與瑞典養老院的收入標準有關,瑞典照顧老人的理念是鼓勵他們自理,無論多大年齡只要還能生活自理,養老院便不會接收。

「如果僅僅是因為孤單想進入養老院是不可能的,進入養老院的老人一般都是身患疾病,身體狀況已經不佳或者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一旦感染,養老院的老人幾乎無法再承受呼吸機這樣的救治設備。」

馬格努斯·邦德森(Magnus Bondesson)十分擔心自己的母親,母親目前住在烏普薩拉(瑞典東南部城市)一家養老院,邦德森從3月底就被禁止訪問養老院。養老院讓邦德森與母親用skype視頻聊天,邦德森發現兩名護工連口罩和手套都沒戴。

邦德森對此表示疑慮,養老院的回覆是,他們不戴口罩符合有關規定。

「我工作的地方根本沒有口罩,我們照顧的又是免疫力最低的人,「一名瑞典養老院工作人員說,「我們沒有消毒洗手液,只有肥皂,我們也很著急。」

「最糟糕的是,我們員工正把新冠病毒傳染給老人,「一名護士對瑞士公共廣播電臺SVT說,「現在還堅稱大多數人沒被感染,真是難以置信,這真是個醜聞。「

「我最擔心的就是家裡的老人。我們從疫情出現後就開始不再和老人見面。」漢娜解釋稱,瑞典沒有關閉學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了保護老人。如果孩子都待在家中,父母需要工作,很多時候會讓老人過來幫忙,如此一來會間接給老人帶來風險。

于默奧大學流行病學教授羅克洛夫(Joacim Rockl v)正在努力說服政府改變立場,他認為,「這對全國人民來說都是個有巨大風險的試驗,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疫情下的瑞典醫院/《海峽時報》

「將風險留給民眾自己把控、而不施加任何限制是非常冒險的。從其他國家的例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對瑞典也不會例外。」

羅克洛夫的研究表明,在不抑制病毒傳播的情況下,追求群體免疫會讓醫院不堪重負,並導致死亡病例急增。他同時也懷疑高風險人群能否真的能得到有效庇護。

于默奧大學病毒學教授埃爾格(Fredrik Elgh)也認為當前的政策很讓人害怕,他呼籲在斯德哥爾摩加強隔離措施。

據News-medical網站報導,為防止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瑞典政府已經在提高檢測能力,目前每周檢測約2萬人,計劃在數周內將增加至10萬人。

資料來源:

1. Sweden may reach 『herd immunity』 in weeks as the country resists total lockdown. News-medical

2. 王亞娟 徐磊:新冠病毒陰影下的瑞典「特色」防治和嚴峻現實. 觀察者網

3. Inside Sweden’s Radically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Coronavirus. Wall street journal

4. Anger in Sweden as elderly pay price for coronavirus strategy. The Guardian

5. 堅持「群體免疫」的瑞典現在怎麼樣了?. 《鳳凰周刊》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曾卓

校對:臧恆佳

責編:鄭華菊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政策合理?瑞典官方公布研究數據,媒體用一個詞評價
    據環球時報5月25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23日報導稱,採取「群體免疫」策略應對新冠疫情的瑞典,如今慘遭現實打臉,儘管瑞典衛生部門不願承認抗疫政策有問題,但多家媒體都評價瑞典的抗疫成果是大寫的「失敗」。
  • ...超美國,瑞典首都「群體免疫」下月見效?俄媒:民眾成了實驗小白鼠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球首個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將是瑞典?瑞典駐美國大使奧洛普斯多特26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宣稱,斯德哥爾摩已有30%的人達到「免疫」,5月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此前一天世衛組織剛宣布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治癒者可「免疫」,瑞典人真的能實現「群體免疫」嗎?
  • 瑞典:沒有證據顯示「群體免疫」有效
    在失控的疫情面前,瑞典現在可能不得不承認「群體免疫的失敗」。圖源Bloomberg據彭博社(Bloomberg)11月24日報導,瑞典公共衛生局首席傳染病專家安德斯·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當日在簡報會上表示:「群體免疫很難,我們目前看不到任何群體免疫減緩疫情傳播的跡象。」這意味著在遏制疫情方面,瑞典所謂的「群體免疫」幾乎無效。
  • 「群體免疫」失敗!瑞典嘗到苦果,專家呼籲請求東方援助
    瑞典是個小國,但是疫情嚴重程度卻不輸於一些大國。根據瑞典公共機構公布的最新數據,瑞典累計已經有6000多人死於新冠病毒,確診總數則超過17萬,很快將達到18萬。而這也導致瑞典政府不得不啟動新的防疫措施:大幅度限制公眾聚集的人數規模。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九月份,兩組研究人員發布了預印文件,暗示馬瑙斯夏末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增長放緩已經發生,至少部分是因為該社區的大部分人口已經接觸到病毒,現在已經免疫了。聖保羅大學的免疫學家 Ester Sabino 和她的同事檢測了來自馬瑙斯血庫的6000多份樣本中 SARS-CoV-2的抗體。
  • 陳根:新冠病毒R0上升,群體免疫終成泡影
    群體免疫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再說瑞典,是目前為止最接近於實行群體免疫策略的國家。總人口1000萬左右,比杭州市總人口略少。
  • 陳玉宇:群體免疫在所難免?沒有理由放棄積極的抗疫政策!
    報告認為,在沒有疫苗的假設下,在現有對R0(基本傳染數)的估計下,如果沒有社會幹預政策,政府啥也不做,其結局就是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大多數人都要被感染一遍,從而到達群體免疫狀態,疫情的流行也就終止了。究竟多少人得可以到達群體免疫狀態從而流行終止呢?這跟一個神秘而關鍵的估計值R0有關(下文有討論),Ferguson的報告認為R0是2.4,也有其他報告認為3以上。
  • 群體免疫與SARS-Cov-2的意義
    天花的消滅,成人及兒童常規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後疾病的持續減少, 都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成功的例子。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群體免疫閾值定義為已獲得免疫力而不再參與傳播鏈的人口比例。
  • 還想著群體免疫?英國科學家神言論:隔離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經過這次疫情,英國科學家會放出什麼樣的神言論,外界都不會大驚小怪了,從最開始的群體免疫,到後來的不需要戴口罩,如今古普塔教授又來了個反對隔離。古普塔自疫情暴發以來,就一直反對隔離,之前放話稱&34;&34;。
  • 「群體免疫」爭議再起,科學界又撕裂了嗎?
    在一些人看來,該《宣言》代表了科學界內部對於「群體免疫」的意見撕裂。事實上,該《宣言》一出,諸多科學家和學術機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他們的立場」。 《宣言》稱,在疫苗面世之前,繼續採取目前的封鎖政策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讓貧困人群受到更大的傷害。
  • 英國第三次全境封鎖是不是證明「群體免疫」政策的失敗
    英國首相宣布封鎖 眾所周知,歐洲很多國家在此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採取了「佛系」的抗疫策略—群體免疫,這類佛系「放手」防疫政策出現了例如沒有正式封城,沒有強制戴口罩,學校、酒吧
  • 單日死亡人數破紀錄,群體免疫幻想破碎,英國政府考慮全國封鎖
    所以,現在英國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全面封鎖,已達到更好控制新冠病毒傳播的目的。 如今英國政府對防疫態度的大轉彎,也證明了曾經對群體免疫抱有幻想的英國人已經美夢破碎了。
  • 「日本巳獲取了群體免疫」?
    ◆如何形成群體免疫現在,發展任何形式的群體免疫力的唯一方法是讓大多數人接觸病毒並自己開發抗體。而且這些人是「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持有者」。如果站在這樣的觀點上,知事們的警告完全偏離了預想。新型冠狀病毒是現在還在擴大感染呢?還是已經處於群體免疫狀態,政府、東京都和大阪府都應該趕緊進行調查。◆保護人的3層屏障以上的說明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了正確理解群體免疫,有必要了解免疫的機制。
  • 群體免疫,將讓中國陷入「囚徒困境」!
    」:通過積極的防疫措施,在醫療系統不崩潰的前提下,儘量拉長「群體免疫」的時間——本質上和英國的防疫策略是一樣的。 不僅是英國和德國,仔細分析歐洲各國、日本、新加坡的政策,「主動性群體免疫」儘管很少公開討論,但實質上大家都在這麼幹…… 各國為什麼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可能與不確定何時能研究出有效疫苗、也不確定是否能研究出有效疫苗有關。
  • 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是什麼意思?醫生:這招對新冠病毒不靠譜
    最近英國宣布的防疫政策,讓大家大跌眼鏡,特別是他們的首席科學家挖了一個大坑,提出的「群體免疫」的概念,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爭議。日前,英國政府又出來闢謠,說英國政府只是在疫情控制上進入的第二階段——「延緩」階段,是指對讓相對風險較高的人群,比如高齡老年人相對隔離,從而延緩疫情的進展,集中醫療資源救助感染者,而並非是採取的「群體免疫」政策,而這個說法,又被該國衛報的一篇報導打了臉: 根據《衛報》的報導,這份英國衛生部下屬的「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於近日傳達給英國衛生系統高官的
  • 放任的「群體免疫」愚蠢 壓制疫情政策要合適有度|中國世界觀005
    報告認為,在沒有疫苗的假設下,如果沒有社會幹預政策,其結局就是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多數人都要被感染一遍,從而到達群體免疫狀態,疫情的流行也就終止了。很多人對此的反應是,要麼有疫苗,要麼群體免疫。甚至有人認為既然早晚要靠群體免疫,那就儘快早點達成群體免疫,一了百了。這種見解不僅愚蠢而且怯懦。「群體免疫」的概念不能被誤讀成放任自流。
  • 群體免疫的成功?義大利這個城市57%的市民身上出現新冠抗體
    而義大利貝加莫市的市民卻離群體免疫越來越近,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群體免疫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通俗的概括就是,這個城市的大多數市民毫無防備地面對病毒,從而形成群體免疫力,使病毒不再擴散的狀態。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新冠病毒會引起很強的群體免疫力嗎?還是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病毒株,需要重複接種疫苗?我們還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免疫反應的知識需要學習。」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英美科學家提出「年輕人群體免疫」,竟然還有人表示支持?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來自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及哈佛大學的三名傳染病專家起草了一份提議,建議政府放棄現有的抗疫策略,實施「年輕人群體免疫當新冠病毒在低風險人群中充分流動後,會有足夠多的人會對病毒產生免疫,從而達成「群體免疫」。由於起草地在美國麻省的大巴靈頓(Great Barrington)鎮,這份提議被稱作「大巴靈頓宣言」。據悉,該「宣言」已被多名研究人員聯名籤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