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趨膚效應

2021-01-18 射頻學堂

什麼是趨膚效應?

 

對於直流而言,電流分布在導體的整個橫截面上。但是到高頻以後,電流分布變得不均勻

。大部分電流會集中在導體表面附近。這種現象稱之為趨膚效應。

 

為什麼會產生趨膚效應?


 

由上圖可以看到,電磁場在信號線和參考平面之間傳播。因為信號線和參考平面都是良導體,當這些場遇到信號線或參考平面時,它們將穿透金屬,並且幅度迅速衰減。

假設信號線和參考平面都是理想導體,如我們所知,理想導體中的場為0,所以這些場不會穿透理想導體,趨膚深度將為0。

 

趨膚深度(或穿透的特徵深度)怎樣定義?

 

若媒質是導電的,電導率為σ,則由麥克斯韋方程,可知:


據此,可以得到電磁場的波動方程為:

 

可以定義該媒質的復傳播係數為: 

 

假設金屬為良導體,即σ》wε,所以以上可近似為:

 

趨膚深度的定義為:

 

需要注意的是:

導體中的場在傳輸一個趨膚深度的距離後,振幅並不是衰減為0,而是衰減為原來幅度的1/e,即36.8%。也就是說,大約有63%的電流在一個趨膚深度的距離流動,並電流密度將按指數衰減至導體的厚度[1]。

 

 

趨膚深度的影響

 

導體的粗糙度

導體的粗糙度描述為齒結構,將表面變化的幅度描述為齒尺寸。如上圖所示,測得的齒尺寸為0.2mil(5 µm)。

在PCB加工過程中,銅箔需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產生附著力,連接介質層。所以對於微帶線而言,靠近介質的那一面銅的粗糙度要比蝕刻側的銅的粗糙度要大。

如果趨膚深度比銅的粗糙度小,則大部分電流將在銅的粗糙部分中傳播,會導致串聯電阻和導體損耗的增加。


 


上面兩幅圖分別來自於文獻[2]和[3],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電流在微帶線的分布,即電流主要分布在信號線與參考平面相對的平面上。


所以:

(1) 微帶線的表面處理對導體損耗有沒有影響? 有

(2) 微帶線側邊的銅的粗糙度對導體損耗有沒有影響?有

(3) 微帶線貼近介質處的銅的粗糙度對導體損耗有沒有影響?有

如果設計時,對插損很敏感,那這以上三個因素都要考慮了。

 

 參考文獻:

[1]David M. Pozar,微波工程

[2]Stephen H. Hall,Garrett W. Hall,James A. McCall,High-Speed Digital System Design—A Handbook of Interconnect Theory and Design Practices

[3]Eric Bogatin,Rule of Thumb #4: Skin depth of copper

注釋:文章轉載自加油射頻工程師


相關焦點

  • 趨膚效應
    這種電阻的增加稱為趨膚效應(SKIN EFFECT)。傳播因數的實部和虛部((R+JWL)(JWC))1/2在圖4.11中繪出,損耗單位為標培,相位單位為RAD(弧度)。1奈培等於8.69DB的損耗。圖中顯示了RC區域、固定衰減區域和趨膚效應區域。如圖所示,相對於RC區域和趨膚效應區域,低損耗區域非常窄。
  • 漲知識:趨膚效應(集膚效應)
    ,導體表面的電流密度大於中心的密度,且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這種趨勢越明顯,該現象稱為趨膚效應(skin effiect),趨膚效應也稱集膚效應。  與趨膚效應同時存在的還有鄰近效應,變頻器輸出含有豐富的高次諧波,高次諧波電流將在電機的繞組中產生鄰近效應和趨膚效應及在鐵芯中產生的諧波渦流損耗和諧波磁滯損耗不可忽視。
  • 什麼是交流電的趨膚效應
    當直流電通過導體時,其內部的電流密度是均勻分布的
  • 趨膚效應—銅箔粗糙度
    趨膚效應(集膚效應)skin effect: 高頻電流流過導體時,電流會趨向於導體表面分布,越接近導體表面電流密度越大。 導體內部實際上電流較小。結果使導體的電阻增加,使它的損耗功率也增加。 導線通有高頻交變電流時,有效截面的減少可以用穿透深度來表示。
  • 趨膚效應產生原因與應對策略!
    趨膚深度        由趨膚效應,我們不難聯想到另一概念—趨膚深度。        Rac -- 導線的交流電阻         因此,減低趨膚效應電阻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變導線截面的形狀,儘量使趨膚效應面積和導線截面面積相同。
  • 什麼是磁共振中的趨膚效應?
    趨膚效應:從字面上看,趨是表示一種事物或局勢發展的動向,有方向的意思;膚是皮膚,也就是表明;效應是指看得到或能檢測到的一種現象。「趨膚效應」一詞最早是1883年提出,但當時只針對球殼狀的金屬導體,後在此基礎上推導得出趨膚效應存在於任何形狀的導體。趨膚效應就是在導體中通入交流電時,導體內部的磁場發生變化,根據電磁感應定律,變化的磁場將反作用於導體,使導體內產生電流,此電流在導體內部與初始電流反向相反,在導體表明與初始電流的方向相同,導致導體電流分布不均。發生趨膚相應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渦電流的產生。
  • 什麼是集膚效應(趨膚效應(skin effect))?集膚效應的本質是什麼?
    集膚效應:電流集中在導線外表薄層的現象。
  • 常用導電材料在不同頻率的趨膚效應
    趨膚效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現實中應用很廣泛。高壓線的導體實際是由兩種材料構成的,芯子是鋼材,增加強度,降低成本,外表是鋁材,增加導電性。因為所傳輸的是交流電,具有趨膚效應,因此,芯子的導電性雖然較差,但是並不會產生很大的損耗。
  • 電流也喜愛「扎堆」,趨膚效應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趨膚效應也叫集膚效應,導線通入交流電或者交變磁場時,電流在導線橫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導體表面的電流密度大,導體中心的電流密度小,這樣就會造成導體內部電流小、導體表面(皮膚)電流大的現象,隨著頻率的升高,這種現象越明顯,下圖為導體通入交流電後電流密度的熱成像分布情況
  • 高頻電流鄰近效應與趨膚效應強化與弱化的原則
    高頻電流的鄰近效應與趨膚效應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同時對待焊管坯發生作用,要根據焊管生產實際,對它們的作用區別對待。
  • 試論趨膚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
    而絕緣體的原子外部電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縛力較大,只有在較強的時變電磁場作用下才會出現明顯的趨膚效應。趨膚效應的物理意義是:證明了介質在時變電磁場作用下,介質內部的電子會發生運動狀態和空間分布規律的變化,並由此產生次生的時變電磁場,且此類次生時變電磁場正好與外加電磁場方向相反。也就是起到了阻止外部電磁場深入介質內部的作用。由此導致外部的變化電磁場不能深入導體內部,而呈現導體具有屏蔽電磁場的特性。
  • 高速加工中材料亞表面損傷的「趨膚效應」 | 極端製造期刊文章推薦
    ,並探討引起「趨膚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後展望了該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應力應變場、溫度場、材料對載荷和加載速率的響應、裂紋萌生和擴展等諸多影響因素中,認為應變率是導致材料加工過程中損傷「趨膚效應」的主導因素。本文闡述了在高應變率(>103s-1)加工下材料發生脆化現象,進而引起亞表面損傷呈現「趨膚效應」,並從材料特性、應力波效應、位錯動力學和裂紋萌生與擴展等方面,討論了亞表面損傷的「趨膚效應」機理。
  • 羅森伯格陪你做車載 ——車載射頻高速連接器之趨膚效應
    打開APP 羅森伯格陪你做車載 ——車載射頻高速連接器之趨膚效應 發表於 2019-01-04 18:02:10 此次我們有幸邀請到羅森伯格應用工程師張啟帆先生和大家分享《車載射頻高速連接器之趨膚效應》。我們期待與業界同仁共同交流前沿技術,探討行業發展趨勢。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周工和張工系列文章。小編閒話少續,請大家閱讀今天的文章。 對於射頻高速通道,有兩個因素決定了最終傳輸效果的優劣。
  • 進展|非厄米體邊對應,趨膚效應,和輔助廣義布裡淵區
    他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非厄米)趨膚效應,對應的局域化本徵波函數叫做(非厄米)趨膚模。由於趨膚效應的存在,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完全不能用周期邊界的哈密頓量來描述。為恢復體邊對應,他們提出了廣義布裡淵區的概念。藉助這一概念,人們能夠可靠地預言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的出現與消失(見圖1左側部分),但如何計算廣義布裡淵區和理解它的性質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要問題。圖1. 非厄米體邊對應的兩重含義。
  • 什麼是"集膚效應"
    產生這種效應的原因主要是變化的電磁場在導體內部產生了渦旋電場,與原來的電流相抵消。  簡介     趨膚效應最早在賀拉斯•蘭姆1883年的一份論文中提及,只限於球殼狀的導體。1885年,奧利弗•赫維賽德將其推廣到任何形狀的導體。趨膚效應使得導體的電阻隨著交流電的頻率增加而增加,並導致導線傳輸電流時效率減低,耗費金屬資源。
  • 研究發現非厄米體系中繞組數和趨膚效應之間的對應關係
    很多新奇的不同於傳統厄米體系的現象,如能譜對邊界條件的敏感性、傳統體邊對應的失效等,都自源於體系存在非厄米趨膚效應(Non-Hermitian skin effect),即開邊界條件下與體系格點數同量級的體態局域在邊界上。非厄米趨膚效應的出現條件及其本質來源成為非厄米能帶系統的核心問題。
  • 進展|非厄米體邊對應,趨膚效應,和輔助廣義布裡淵區
    他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非厄米)趨膚效應,對應的局域化本徵波函數叫做(非厄米)趨膚模。由於趨膚效應的存在,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完全不能用周期邊界的哈密頓量來描述。為恢復體邊對應,他們提出了廣義布裡淵區的概念。藉助這一概念,人們能夠可靠地預言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的出現與消失(見圖1左側部分),但如何計算廣義布裡淵區和理解它的性質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要問題。
  • 進展 | 非厄米體系中繞組數和趨膚效應之間對應關係的發現
    很多新奇的不同於傳統厄米體系的現象,如能譜對邊界條件的敏感性,傳統體邊對應的失效等等,都自源於體系存在非厄米趨膚效應(Non-Hermitian skin effect),即開邊界條件下與體系格點數同量級的體態局域在邊界上。
  • 物理所發現非厄米體系中繞組數和趨膚效應之間的對應關係
    很多新奇的不同於傳統厄米體系的現象,如能譜對邊界條件的敏感性、傳統體邊對應的失效等,都自源於體系存在非厄米趨膚效應(Non-Hermitian skin effect),即開邊界條件下與體系格點數同量級的體態局域在邊界上。非厄米趨膚效應的出現條件及其本質來源成為非厄米能帶系統的核心問題。
  • 物理所在非厄米體邊對應、趨膚效應與輔助廣義布裡淵區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命名為(非厄米)趨膚效應,對應的局域化本徵波函數叫作(非厄米)趨膚模。由於趨膚效應的存在,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完全不能用周期邊界的哈密頓量來描述。為恢復體邊對應,提出廣義布裡淵區的概念。藉助這一概念,可預言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的出現與消失(見圖1左側部分),但如何計算廣義布裡淵區和理解它的性質是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