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及了射頻脈衝的本質是電磁波,也知道了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電磁波具有波的波動性和粒子的粒子性,簡單的說就是電磁波沿著空間以一定能量進行傳播。在真空或者理想絕緣介質內傳播時,因能量不會衰減,導致電磁波可以無衰減的傳播。但是當電磁波在導體中傳播時,因導體內存在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在電磁波電場的作用下發生運動形成電流,產生焦耳熱,導致電磁波能量被消耗,從電磁波的傳播被衰減。
導體內的電磁波:在前文(詳見往期推薦)我們已經寫出了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方程,當電磁波在導體內傳播時的方程有時怎麼的了?答案可以參考下圖圖1中的公式。此時就可以解出公式得出電磁波在導體內的波動方程,具體見圖2中公式1/2。公式中k為複數,其中實部β表示波的傳播相位關係,稱為相位常數,虛部α表示波的衰減,稱為衰減常數。此時滿足圖3的公式。
穿透深度:電磁波由空間入射到導體中時,電磁波將在導體內傳播,此時滿足圖4中公式1的條件,可求得相應的相位常數和衰減常數,見圖4公式2/3。且規定電磁波的波幅降至初始值的1/e時的傳播距離稱為穿透深度δ。我們可以求得穿透深度δ的數學表達式,見圖5。從圖五公式中我們可以知道電磁波的穿透深度與電磁波的頻率、導體電導率、導體磁導率的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磁波的頻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
電流密度:當電磁波在導體中傳播時,因導體內存在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在電磁波電場的作用下發生運動形成電流,根據電流密度與電場的關係(見圖6公式)以及前文的分析,已經得出隨著結論:隨著電磁波的頻率的提高,電磁波趨向於分布在導體的表明,導致電流也向著導體表明分布,從而導致電流在導體內分布不均。從下圖圖1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頻率的增加,電流的分布慢慢的開始向著表明集中,根據磁場與電場的關係,不難得出磁場也分布在導體表明比較多一點。其中電流密度指的是導體內部電流的分布。
趨膚效應:從字面上看,趨是表示一種事物或局勢發展的動向,有方向的意思;膚是皮膚,也就是表明;效應是指看得到或能檢測到的一種現象。所以聯合起來就是某種事物有著向表明發展的動向,且能被觀察到或檢測到。「趨膚效應」一詞最早是1883年提出,但當時只針對球殼狀的金屬導體,後在此基礎上推導得出趨膚效應存在於任何形狀的導體。趨膚效應就是在導體中通入交流電時,導體內部的磁場發生變化,根據電磁感應定律,變化的磁場將反作用於導體,使導體內產生電流,此電流在導體內部與初始電流反向相反,在導體表明與初始電流的方向相同,導致導體電流分布不均。發生趨膚相應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渦電流的產生。
趨膚效應與磁共振成像:趨膚效應最開始是在金屬導體中被提出,以及後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金屬導體中,很少在生物體內被研究。其實人體就是一個大導體,只是人體中不存在自由移動的電子,而是存在各種各樣的離子,正負離子在電場的作用下也將形成電流。當在行磁共振掃描時,射頻(電磁波)作用於人體時也就和電磁波作用於導體差不多,都遵循著文中分析的電磁波相關傳播特性。也就是說電磁波在人體中傳播時,隨著頻率/磁導率/電導率的增加,電磁波的穿透深度越淺,換句話說就是中心出有著很小的電磁場,所以根據圖7的公式得出,當中心出的電磁場很小時,產生很小的翻轉角,導致信號比較低。
趨膚效應偽影:根據我們的理論得出,在行磁共振成像時隨著電磁波的入射衰減,磁場的改變,將會導致磁共振信號的不均勻,其中如果考慮是在同一種生物組織內,那麼隨著頻率的增加,偽影特點就應該是圖8中的A類。如果不是在同一種生物組織內,在一定的頻率下,那麼還要考慮到組織的電導率和磁導率,那麼偽影特點就應該是圖8中的B類。
結論:知道產生偽影的原因,才能怎麼去解決它,才能提高圖像質量和掃描速度。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其中涉及到的很多物理相關知識,只是本人的理解,如有什麼想法,可以關注留言和添加微信進行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