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北京時間1月7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宣布去年十二月全球糧價指數連續第七個月上漲至107.5,再度刷新2014年11月以來的新高。
(來源:聯合國)
FAO表示,自從去年五月以來聯合國糧價指數累積上漲達18%。受到惡劣天氣和旺盛需求帶動,從蔬菜到棕櫚油等所有農業商品價格仍有可能繼續上漲。
從各個分項指標來看,2020年十二月肉價指數(94.3)創去年六月以來新高;乳製品價格指數(108.8)創2018年7月以來新高;穀物價格指數(115.7)創2014年6月以來新高;菜籽油價格指數(127.6)創2012年9月以來新高;糖價指數(87)較去年十一月小幅回落。
更加值得憂慮的是,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會帶來通脹壓力的提升,使得全球央行更難出臺刺激經濟所需要的貨幣政策。對於收入因疫情受到影響的消費者而言這更是一個壞消息,並且加深了人們對於全球食品安全的擔憂。
FAO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目前的確有諸多因素正在推動全球糧價上行。糧食通脹是真實的情況,在我們談論這個問題的同時,失去收入的人們正在面臨巨大的困難。
舉例而言,南美的乾旱天氣和中國需求上升使得大豆和玉米期貨升至近六年高點,同時廣泛使用的棕櫚油價格已經漲至近十年高位。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在製造價格壓力,阿根廷農民正計劃在政府暫停玉米出口許可後進行抗議罷工,而小麥出口大國俄羅斯將從2月中旬開始控制穀物出口,以遏制糧食通脹。
Abbassian同時指出,由於美元持續走弱,以美元計價的農業商品也有望在價格上得到支撐,前面提到的天氣和出口管制因素也會在短期內推高糧食價格。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新興風險研究主任Tim Benton表示,(糧食)商品通脹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不過目前尚未達到十年前糧食危機的潛在嚴重程度。毫無疑問,疫情仍然有可能在貨物流通和勞動力獲取方面造成潛在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