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沈汀):最近,一則新聞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9月11日開始審理日本去年11月提出的以「衝之鳥島」(中國認為是衝之鳥礁)為基點的南太平洋大陸架延伸申請,預計2到3年後宣布最終判定結果。
對日本方面的申請,中國早已以「巖礁無權設定大陸架」為由明確向聯合國正式提交反對意見。9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又表示,希望該委員會妥善處理這一問題。那麼,聯合國「馬拉松式」的審理將如何進行?
50多國提交定界申請
要了解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就要先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對內水、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對當前全球的領海主權爭端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根據《公約》,聯合國1997年建立了審議200海裡以外大陸架界限的機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該委員會共有21名委員,每屆任期5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審議沿海國大陸架外部界限主張案。根據各國提交的數據,委員會將做出技術性審定,裁決其提交的劃界案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這一裁決將成為海洋劃界的重要支持依據。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加之涉及主權,對大陸架的劃分因此成為國際上十分重視和爭議激烈的問題。2001年12月20日,俄羅斯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定界案,這也是該委員會收到的首份定界案。截至目前,已經有50多國向委員會提交了申請案,還有40多個國家也表現出類似的意願。
當事國「閉門」較量
人們對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往往知之甚少,這使得委員會無形中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其實,委員會的章程裡明確規定,委員會、其小組委員會和附屬機構的會議應以不公開的方式舉行,除非委員會另有決定。有了這樣的明文規定,無怪乎外界很難窺探其內部運作的細節了。
委員會通常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時間分別是春季和秋季,地點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儘管委員會的規模很小,召開的會議也多為閉門會議,不大容易引起外界的關注,但這些會議上討論的內容卻都是非常敏感和至關重要的問題。舉行會議時,與會者必須嚴格遵守各項規範和程序。例如,在進行正式議程前,每個國家代表必須先進行自我陳述,介紹本國背景以及提交案中所涉及到的新界限的基本內容,然後才能開始就此提案中相關的技術和法律問題展開激烈的談判與辯論。可以想見,這樣的談判與辯論大多數時候都會是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的。
有西方評論家認為,儘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是以地質狀況為基礎的,但其中也有許多例外和妥協。《公約》文本中的很多內容模稜兩可,因此給了申請國按各自利益自圓其說的餘地。
由於大陸架定界申請案過多,而委員會人力又相對捉襟見肘,過去一年中,委員們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按照目前的審理進度,要想完成現有的全部申請案可能需要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如此看來,由日本提交的大陸架延伸申請要在2到3年後才能最終宣布結果,就一點也不足為怪了。
新聞連結
日本靠人工變「礁」為「島」
衝之鳥礁位於日本以南1000多公裡,漲潮時僅有兩塊巖石露於海面之上,面積不到10平方米,在地質構造上屬於珊瑚礁。而島嶼必須是不管漲潮落潮,都要露出水面。
此外,衝之鳥沒有淡水,沒有植被,不能維持人類生活。而根據《公約》第121條:「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
日本為了防止衝之鳥礁被風化和潮水腐蝕而淹沒,1987年開始在衝之鳥礁四周築成堤防設施,後又設置了氣象觀測裝置。最近這些年,日本一直在衝之鳥礁周圍培育人工珊瑚礁,企圖靠人工變「礁」為「島」。(艾童)(來源:世界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