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神秘審議中日大陸架案 兩三年後才出結果

2020-11-24 搜狐網

  (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沈汀):最近,一則新聞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9月11日開始審理日本去年11月提出的以「衝之鳥島」(中國認為是衝之鳥礁)為基點的南太平洋大陸架延伸申請,預計2到3年後宣布最終判定結果。

對日本方面的申請,中國早已以「巖礁無權設定大陸架」為由明確向聯合國正式提交反對意見。9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又表示,希望該委員會妥善處理這一問題。那麼,聯合國「馬拉松式」的審理將如何進行?

  50多國提交定界申請

  要了解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就要先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對內水、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對當前全球的領海主權爭端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根據《公約》,聯合國1997年建立了審議200海裡以外大陸架界限的機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該委員會共有21名委員,每屆任期5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審議沿海國大陸架外部界限主張案。根據各國提交的數據,委員會將做出技術性審定,裁決其提交的劃界案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這一裁決將成為海洋劃界的重要支持依據。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加之涉及主權,對大陸架的劃分因此成為國際上十分重視和爭議激烈的問題。2001年12月20日,俄羅斯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定界案,這也是該委員會收到的首份定界案。截至目前,已經有50多國向委員會提交了申請案,還有40多個國家也表現出類似的意願。

  當事國「閉門」較量

  人們對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往往知之甚少,這使得委員會無形中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其實,委員會的章程裡明確規定,委員會、其小組委員會和附屬機構的會議應以不公開的方式舉行,除非委員會另有決定。有了這樣的明文規定,無怪乎外界很難窺探其內部運作的細節了。

  委員會通常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時間分別是春季和秋季,地點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儘管委員會的規模很小,召開的會議也多為閉門會議,不大容易引起外界的關注,但這些會議上討論的內容卻都是非常敏感和至關重要的問題。舉行會議時,與會者必須嚴格遵守各項規範和程序。例如,在進行正式議程前,每個國家代表必須先進行自我陳述,介紹本國背景以及提交案中所涉及到的新界限的基本內容,然後才能開始就此提案中相關的技術和法律問題展開激烈的談判與辯論。可以想見,這樣的談判與辯論大多數時候都會是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的。

  有西方評論家認為,儘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是以地質狀況為基礎的,但其中也有許多例外和妥協。《公約》文本中的很多內容模稜兩可,因此給了申請國按各自利益自圓其說的餘地。

  由於大陸架定界申請案過多,而委員會人力又相對捉襟見肘,過去一年中,委員們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按照目前的審理進度,要想完成現有的全部申請案可能需要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如此看來,由日本提交的大陸架延伸申請要在2到3年後才能最終宣布結果,就一點也不足為怪了。

  新聞連結

  日本靠人工變「礁」為「島」

  衝之鳥礁位於日本以南1000多公裡,漲潮時僅有兩塊巖石露於海面之上,面積不到10平方米,在地質構造上屬於珊瑚礁。而島嶼必須是不管漲潮落潮,都要露出水面。

  此外,衝之鳥沒有淡水,沒有植被,不能維持人類生活。而根據《公約》第121條:「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

  日本為了防止衝之鳥礁被風化和潮水腐蝕而淹沒,1987年開始在衝之鳥礁四周築成堤防設施,後又設置了氣象觀測裝置。最近這些年,日本一直在衝之鳥礁周圍培育人工珊瑚礁,企圖靠人工變「礁」為「島」。(艾童)(來源:世界新聞報)

相關焦點

  • 聯合國關於日大陸架延伸審議2至3年後出結果
    )為基點的南太平洋大陸架延伸申請,預計2到3年後宣布最終判定結果。對日本方面的申請,中國早已以「巖礁無權設定大陸架」為由明確向聯合國正式提交反對意見。9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又表示,希望該委員會妥善處理這一問題。那麼,聯合國「馬拉松式」的審理將如何進行?50多國提交定界申請要了解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就要先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7月將審議中國東海外大陸架劃界案
    歐陽玉靖在訪談中稱,根據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議事規則,中國提交的東海外大陸架劃界案將被列入該委員會今年7月第32屆會議臨時日程,委員會屆時將聽取中方代表團進行的官方陳述答辯,並對中方劃界案進行初步審議。自從去年日本政府上演「購島」鬧劇後,釣魚島問題不斷升級,中國政府採取反制措施,切實維護釣魚島主權,其中就包括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和基線,以及向聯合國提交東海部分海域200海裡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中日交鋒大陸架劃界
    [導讀]對中國而言,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重返聯合國後第一次參加的重要國際多邊談判。而從30年後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來看,它也許是對中國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談判之一。對中國而言,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重返聯合國後第一次參加的重要國際多邊談判。而從30年後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來看,它也許是對中國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談判之一。世易時移。30年後的今天,有人認為,因為受到《公約》的嚴重束縛,中國應退出該條約體系。同時,也有國內學者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認為應該遵守《公約》的精神---在爭端中依靠談判解決。
  • 聯合國大膽預測:14億中國人口30年後還剩多少?結果很多人沒想到
    聯合國大膽預測:14億中國人口30年後還剩多少?結果很多人沒想到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組織,其實聯合國不僅僅只有維護全球和平的責任,聯合國還在協調國際經濟關係,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和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同時幫助各國共同努力,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戰勝飢餓、疾病和掃除文盲,並鼓勵尊重彼此的權利和自由。為此聯合國也成為協調各國行動,實現上述目標的中心。
  • 聯合國75載中的日本和中國
    他見證了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歷史瞬間,他與中國同事一道致力於聯合國的多項工作。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在當今世界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明石先生的見解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和信心。請看文章。  見證中國重返聯合國的瞬間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今年恰逢75周年。
  • 梅裡雪山拒絕被登頂中日登山隊遭遇神秘山難
    然而就是為了所謂徵服,1991年中日登山隊在攀登時遭遇雪崩,17名隊員無一生還,成為世界登山史上的著名山難。1996年11月,中日聯合登山隊冉次攀登梅裡雪山,最後還是以神秘的原因失敗。如果你足夠野,足夠瘋,足夠有藝有才有顏值
  • 解析:中日東海油氣田爭端到底在爭什麼
    在具體實踐中,大陸架制度是海域劃界中常用的規則。這一規則最早形成於1958年的《大陸架公約》,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得到了重申。主要的意義就是,沿海國家的大陸架包括領海範圍以外並順著陸地自然延伸的部分,一直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裡,則擴展到200海裡的距離最遠不應超過350海裡,或不應超過二千五百公尺深度各點的二千五百千米等深線一百海裡。其中,200海裡以內 的叫內大陸架,200海裡以外的叫外大陸架。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陳雲英代表的說法,正是源於這幾年大陸不斷推出的新政策,特別是31條,對於臺灣同胞實行與大陸民眾一樣的同等待遇,解決了臺胞的很多實際困難,祖國大陸對於臺灣同胞的吸引力,也自然是越來越大了。  在吸引臺灣學生前來就讀方面,除了大陸官方降低臺生入學門檻,也有越來越多高校開始提供臺生名額。
  • 聯合國大膽給出2050年預測數字,中國14億人口還剩多少?結果意外
    聯合國大膽給出2050年預測數字,中國14億人口還剩多少?結果意外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人口大國,擁有著14億的人口。但我國人口的增長率正在逐步降低,這使許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畢竟我國在2020年已經從13億人口上升到了14億人口。但聯合國給中國預測,預測中國在2050年的時候,人口會發生大變。
  • 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交流,是我們兩個國家文化的交流,會體現出一些日本的文化現象,包括林嵐老師擅長的動漫、加藤嘉一擅長的社會觀察、淺井悠佑做的時尚和流行文化工作以及謝宏宇老師的中日雙向交流的工作。
  • 太平洋之中的史前文明神秘大陸——姆大陸
    在所在的地球其實已經誕生了45億年,而地球在誕生5億年之後經過冷卻穩定,慢慢的就孕育出了生命,不過那個時候的地球好像還沒有大陸板塊的學說,也許那個時候的地球只是完整的水球,被水淹沒的星球,但是後來經過地質的變化活動之後,慢慢的就出現了大陸,而古老時期形成在大陸其實跟我們現在所說的七大洲有很大的區別
  • 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加入聯合國?
    編輯同志:世界上共有200多個國家,但聯合國會員國目前只有193個。請問,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加入聯合國?廣東讀者  向天明【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聯合國1945年成立時擁有51個創始會員國,自2011年南蘇丹加入聯合國以來,聯合國會員國的數量增至193個且持續至今。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凡愛好和平的國家,接受《聯合國憲章》所載義務,經本組織認定確能履行這些義務,都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50年後我國會有多少人?聯合國給出大膽預測,敲響世界警鐘
    人口老齡化是現在全球都面臨的一個問題,在30年後,中國還會有多少人呢?聯合國給出預測答案,讓人難以置信,同時也為世界敲響了警鐘。對此,聯合國給出一組數據,表示在30年後,我國人口數量將會發生銳減,很有可能從現在的14億降到11億左右,這一數據對於我們而言,確實難以置信,同時也讓人很是擔憂。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本屆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百餘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嘉賓,就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安全保障、媒體責任、數字經濟與疫情防控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視頻致辭中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吉野彰談中日電池:品質好才有市場
    吉野彰談中日電池:品質好才有市場 10月10日,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談及中日電池的發展,稱中國市場潛力巨大,發展有優勢,但不意味著日本沒有機會,品質才是最終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