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每年新產品層出不窮,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產品在設計時都有其共性。如果你能把握其中的共性,那麼在產品設計時就能節省很多功夫。本文作者以電商產品中的商品模塊為例,聊聊產品設計中的那些共性,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天我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聊聊電商產品有哪些共性。之所以想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發現很多產品在設計中都有其共性存在。我試著將這些共性總結出來,以便在日後設計產品的時候,會省去很多時間。
當然,今天的話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有什麼欠妥的地方還請多多批評。
電商的很多業務邏輯和場景都來自於實體經濟。這裡多說一句,很多網際網路行業的業務邏輯和展現形式都來自於實體經濟多年的積累,如果想要做好某一行業的數位化產品,必須深耕這一行業。作為產品經理有那麼一點網際網路思維、會畫個原型、寫個文檔是不夠的。
一、電商的分類
說回電商,在現實生活中你能看到很多種商品交易場所,比如說大到大型的超市、賣場、商場。小到樓下的專賣店、街邊小攤,甚至你手機裡的微商。
同樣電商的分類也有很多種分類,但是站在角度的不同,所以分類的名稱也就不一樣。比如說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B2C、C2C、B2B等等,站在行業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垂直電商和綜合電商。
這些分類你可以不用記,但是你要了解,因為分類不同,具體到業務上面就不同。以最常見的B2C和C2C來說,這兩個分類的業務邏輯就不一樣。一個是以商家作為出發點進行電商交易,用戶只是用戶。而另一個是,用戶不僅僅是用戶,還有可能成為銷售商品的商家。運營者僅僅是一個平臺而已。當然,B2C和C2C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如果不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
二、電商的模塊
那既然分類不一樣,業務邏輯不一樣。那我們就先抓住共性的東西形成主線。當主線有了之後,我在再把分支和不同帶入到主線中。當然,我這裡只是講一些主線的東西。至於分類和不同,這就看你工作中的業務需求了。
一般來說,電商分為這幾大模塊。
商品模塊:集合電商平臺所有的商品相關的數據,包括屬性、規格、大小、數量等信息。
訂單模塊:管理查看電商平臺所有的訂單、以及對訂單各種狀態進行操作。
支付模塊:支付相關功能設置。
促銷模塊:對電商平臺促銷活動設置,如滿減、團購等等。
CMS模塊:電商平臺多有對外發布的文章、幫助文檔等。
評價模塊:評論內容的管理、評論等級的設置等等操作。
店鋪模塊:如果電商平臺是C2C模式,則運營人員管理著各個店鋪。
財務模塊:對帳、記帳查詢模塊。
這些是電商平臺的主要模塊,除了這些,還有庫存、採購、物流等等模塊。也是根據業務不同,平臺所處的階段不同,產生出不同的模塊。
初期商品模塊中就可以包含商品管理、庫存模塊、評價模塊的內容,隨著平臺的狀態,就會不斷有的功能拆分出來形成獨立運行的模塊。
在這些模塊中,最重要的是商品、訂單、支付模塊。畢竟電商品臺的作用就是交易、賺錢。
每個模塊並不是獨立的,在他們當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繫之前。我們先看看各個模塊的功能。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最重要的商品模塊。
三、商品模塊
商品模塊的功能很廣泛,商品的品類、商品的展示、商品搜索等等都在商品模塊範疇之列。
1. 商品的品類
很多人分不清商品的品類和分類,或者說品類就是商品的分類,其實則不然。商品的分類是以商品屬性為基礎,比如說按照價格分類、按照使用用戶分類、按照產地分類。而品類則是以商品角色進行分類,比如說食品品類分為餅乾、糖果、薯片等等。
品類的概念來自於線下商超,當你進入商場時,你就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品類。比如家電、食品、日用雜品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品類。
品類是商品管理和運營的基礎,如果沒有品類,商品管理只能支持很少的商品或者僅僅支持一類商品的展示。就算垂直電商也不敢說不需要品類就可以管理好商品。因為沒有品類,無法實現商品展示的標準化展示和訂單流程的個性化。畢竟不同商品因為品類不同,展示方式也是不同的。
後端品類管理原型
同一品類擁有相同的屬性,在展示時,會方便形成固定的模板進行展示。同樣的相同的品類因為屬性相同,其訂單、物流也會相同。比如說食品和手機,展示的內容一定是不同的。比如說食品有原料,有產地、有保質期,但是手機沒有。我們也沒有聽說這個食品搭載的是IOS系統還是安卓系統的。
從管理者角度,因為相同屬性的原因,其產品的數據、產品的結構都得到的規範。其組織和查詢內容時更加地容易,也更容易獲取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分析。
當然這裡說的品類是針對於後臺來說的,而對於前臺可以根據營銷的需要進行分類。比如說減肥食品這個分類和無糖食品這個分類就有重合,這個在做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
既然品類這麼重要,那麼要如何設計。
來自於企業。企業內部對產品品類的使用習慣和約定。
來自於行業,如果企業沒有硬性的規定或者是企業剛剛起步,可以參考行業的分類標準。比如我們國家的統計用產品分類目錄,就對我國目前所有的行業進行分類。
可以參考消費者的心理認知,不過這一點在前端做產品分類的時候可以作為參考。
在設計品類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是結構性不要太複雜和可擴展性高。
所謂的結構性就是品類之間呈現關係。在設計品類時不要將品類設計成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這會致使品類鏈條過長,不利於後期的管理和維護。至於幾層比較合適,我的建議是三層比較合適。
大類:電商的主要品類,覆蓋市場。
中類:以商品特性作為依據,考慮商品的差異性。
小類:細分市場,針對某一特定特性進行分類。
所謂擴展性是為了為後期維護減少工作量。雖然說電商不同於實體行業,增減品類時,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甚至在新增或者刪減品類時,需要幾年來完成。但是由於品類關係到商品特性和交易流程,需要產品經理在設計上要考慮進去。基本能通過後臺的一些相應配置進行。
上面說的是後臺的品類,那在設計前臺品類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前端分類管理原型圖
儘量支持多個系統多個品類的設計。APP、小程序、微信公眾號每一個平臺要做出單獨的品類分類。
後臺的品類和前臺的品類可以是一對一的關係、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多的關係。配置一定要靈活。
可以用產品的某一個屬性作為分類。比如說手機中作業系統、相機中的感光度等等。
前臺分類配置一定要靈活多變,可刪除、可添加。
品類的設計與規劃是電商系統的起點。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開始電商設計的旅程。
2. 商品搜索
相對於百度這樣的搜索平臺,電商的搜索系統的標準是快和準,如何能快速地查詢並精準地給出搜索的結果是考驗電商水平的標準。不過作為產品經理來說,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決定的是如何通過讓用戶進行少量的操作來購買到心儀的商品。
那麼我們看看前端如何設計。
一般來說,搜索大概分類這幾部分:
第一,帶有搜索框的首頁或者其他頁面,這是搜索的起點。
第二,搜索頁,這是搜索動作的操作頁面,這個頁面包括搜索熱詞、歷史搜索記錄和相關搜索推薦。
第三,就是搜索結果頁。
淘寶搜索的流程
搜索框一般來說會在首頁的頂部,用戶打開APP後第一眼就能看到。搜索框會連帶著默認詞。用戶只要點搜索,就可以搜索默認詞的內容。默認詞可以通過算法算出,也可以在後臺進行手動維護。
當用戶點擊搜索框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搜索頁面。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會進入一個搜索頁面。這裡有用戶體驗的原因、這裡有運營的原因。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技術原因。
據說像在頁面上直接恐怕在安卓和IOS都無法實現,我不是一個懂技術的人,如果有偏差還請指正。
因為無法實現,索性在一個單獨的頁面上進行搜索。而這個偏偏這個空白的搜索頁,有人在上面加了熱搜、有人在上面加了廣告位,有人在上面加了歷史記錄。不管怎麼說,從運營的角度來說,這個頁面是成功的。就算現在的技術可以實現直接在首頁搜索,恐怕也沒有人願意摒棄這個搜索頁。
點擊搜索後,呈現出來的是結果,也就是搜索的落地頁。
這就是大概前端搜索涉及到的頁面和流程。
後臺的邏輯則是基於前端呈現而設計。雖然說很多功能都是由程序開發進行實現,比如說分詞、數據查詢等等,但是還是有幾個是通過人工幹預進行的。比如說熱詞維護,這個功能是運營經常用到的,這裡的熱詞可以出現在搜索框下面、可以出現在搜索頁裡面,也可以出現在搜索框中的默認搜索中。
我在網上看到近義詞設置,上下詞義設置、容錯設置等等。這個就要從實際出發,看看運營是否需要。因為不常用,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3. 商品推薦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在電商購物的時候,在一些區域網站會主動向你推薦一些其他的商品,而這些商品與你瀏覽過的商品有關。比如說你買了一個相機,系統會搭配你推薦SD卡,或者你剛剛預訂完一張電影片,網站會推薦給你一包爆米花。
這就是電商運營的核心功能之一:關聯性推薦。